APP下载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群体特征研究

2020-06-06殷淑芬黎瑛

萍乡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博士生管理学导师

殷淑芬,黎瑛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群体特征研究

殷淑芬1,黎瑛2

(1 .江西农业大学 职业师范学院;2. 江西农业大学 党委统战部,江西 南昌 330045)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探究该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的群体特征,有利于揭示当前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点顶层的师资力量。通过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99名博士生导师群体特征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学位点分布不均衡,导师队伍建设不合理,性别差异显著,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担任行政职务人员比例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建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专业国家学科标准、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提升导师学术素养,以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学科实力。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专业;学位点;博士生导师;群体特征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于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合并了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两个二级学科,归于“管理学”一级学科[1]。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设置的目的是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现象、行为和规律,为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事业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熟悉教育经济、管理、政策的各类人才[2]。所以该学科的意义不言而喻。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是一门非完全成熟的学科,学科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甚至在学界常被质疑带有牵强的“科际整合的探索理念之学”之意。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在发展过程中偏重速度,规模等方面,质量和内涵还有所欠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相关,导师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代表学科“领头羊”的博士生导师。Barnes and Austin[3]指出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最重要的主体。Lee[4]通过对博士生导师的访谈作为数据来源,调查了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指导作用,统计结果表明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存在重要影响。叶松等[5]认为导师的考核评估指标应包括: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业绩、导师的科研支撑条件、导师指导博士生的投入和业绩。谷胜美等[6]也提出博士生导师绩效考核体系应从导师的基本素质、科研学术能力、教学指导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故本研究将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性别特征、专业化程度等基本特征作为突破口,以此分析学位点建设和导师队伍状况,进而提出对应的策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数据搜集与分析维度

(一)数据搜集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从各个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的官方网页获得,共收集了93个硕士点、18个博士点以及99位博士生导师的相关数据,其中学位点的区域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硕、博学位点的区域分布情况

本文资料收集时间截至2019年12月底。笔者详细搜索了93个学位点(18个博士点在内)的基本信息和99位博士生导师的相关信息。由于部分学位点所在学校的官网信息不全,导致数据不全,故对采集到的导师进行了初步筛选。本研究最终采集到的数据基本能够反映现阶段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及博士生导师群体的特征。

(二)分析维度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群体特征,主要从学位点所属高校的层次和类型、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性别差异以及导师专业化程度四个维度进行探析。

1. 学位点所属高校类型

为了深入了解开设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高校的异同,本研究从高校层次和类型两方面把学位点所属高校分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及地方高校3个层次和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民族类、语言类、农业类、军事类7个类型。以上分类主要用于反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发展现状。

2. 学位点导师梯队建设情况

理想的导师队伍具有数量合适、职称结构合理、年龄层次均衡等特征。因此,本研究把导师规模分为1-3人、4-5人、6-10人、11人以上4个层次;导师年龄划分为40岁及以下、41-50岁、51-60岁、61-70岁、70岁及以上5个阶段;导师职称分为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

3. 学位点导师性别特征

有研究表示,现有学术领域呈现出以男性为主体,女性学者数量少、成就弱等局面[7]。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导师群体是否也符合这一现象?了解男女导师之间的差异,能在某些程度上反映女性导师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中的地位。

4. 学位点导师专业化程度

最高学历及学科背景、是否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是否身处行政岗能有效反应导师队伍的专业化。一方面,学历和学科背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教育经济与管理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所以经验丰富的行政人员是不可缺少的力量。笔者将导师的行政职务大致划分为:高校校级领导、高校二级学院(系、所)长、高校行政部门处级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处级及以上领导、科研机构处级及以上领导。

二、数据分析

我国93个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及其博士导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及博士生导师队伍情况的描述统计分析,发现其呈现出了几个显著特征。

表1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及博士导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图2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所属高校类型与层次的分布情况

1. 学位点分布不均衡

第一,学位点分布广泛但不均衡。其中,硕士点分布在全国27个省,博士点分布在10个省,但数量分布并不均衡。学位点主要集中在高校实力较强的学校且经济更为发达的省份。如图1所示,北京(11个)、湖北(9个)、江苏(8个)这三个省的硕士点共占比30.11%,博士点更是占比高达55.56%。另一方面,像贵州、甘肃、青海这些高等教育实力偏弱的省份各只有1个硕士点,并且设立时间不长。

第二,学位点所在高校的层次与类型分布不均衡。如图2所示,从高校层次来看,全国有18所“985工程”高校开设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占93个学位点的19.35%。46所“211工程”高校开设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占学位点总数的49.46%。地方高校43所,占学位点总数的46.24%。可以看出,学位点大部分集中在“211工程”高校和地方高校,“985工程”高校则占比较少;从高校类型来看,虽然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所属高校类型多样,但主要集中于综合类(35所)、师范类(20所)和理工类(13所)这三类高校。

第三,博士点与硕士点的分布也存在一定差异。18个博士学位点分布在综合(10所)、师范(5所)、理工(1所)等五类高校,分别占比55.56%、21.51%、13.98%,与之相比,硕士点在前三类高校的分布比例分别为37.63%、21.51%、13.98%。与硕士点占比相比,综合类高校拥有博士点比例明显偏高,师范类高校基本持平,理工类高校则偏低,这反映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点与硕士点建设路径存在分歧。

(二)导师梯队建设不合理

第一,导师队伍规模不合理。18个博士学位点共有导师99人,所以每个学位点约5—6个导师较为合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表3所示,博士导师队伍规模1—3人的占比44.44%,近二分之一;规模4—5人的学位点占比16.67%,这两个在平均规模数以下的梯队总占比高达61.11%。同时,如表3所示,在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高校,博士生导师规模也有显著差异。

表3 我国18个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点导师队伍规模分布情况

第二,导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见图3,年龄为61岁及以上的导师占比31.35%。且博士生导师年龄大多分布在41到60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刚好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精力,比较适合指导博士研究生,正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但需要注意的是50岁以下的导师只占比20.91%,这说明导师队伍里相对年轻的力量还是不足。(由于近几年新增导师信息没有及时添加到官网,导致部分数据不全)

图4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博士生导师职称情况

(三)导师性别差异显著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男女导师在年龄、学历、职称以及职务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详情见表4。

表4 我国教育与经济管理学学位点博士生导师性别比例情况

1. 在人数方面,男性一共72人,占比高达72.73%,女性一共27人,占比只有27.27%。可以看出男性导师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女性导师。

2. 在年龄方面,处于41—50岁之间的导师性别差异不大,但随着年龄增大,男性导师占比越来越高,尤其是在51—60岁之间差异巨大,男性导师占比52.24%,女性导师所占只有8.96%。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学者会逐渐出现劲头不足的情况,其中的内外在因素,亟待深入研究。

3. 在职称方面,男性导师是教授的人数所占比例比女性导师高。学术职称是评价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注重学术职业规划、加强学术交流、得出更多学术成果是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举措。而研究结果反映了女性导师在某些方面的弱势地位。

4. 在职务方面,有处级及以上行政职务的男性导师占比73.77%;女性16人,占比26.23%。可以看出,女性导师侧重于专职,男性导师则大部分专兼职并重。这反映女性导师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领域可能会相对侧重理论分析及微观研究,男性导师可能更多倾向于实践及宏观研究。

(四)导师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存在担任行政职务人员比例较高的情况。笔者主要从导师的学历及学科背景、是否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来判断导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来判断导师的精力是否会被过多分散。

1. 学历结构基本能反映导师的受教育水平与教育水平,通过表4可以看出80.95%的导师最高学历为博士,博士后占比19.05%,且博士后年龄都处于40—60岁之间,正处于学术研究的鼎盛时期。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84名导师中,学科背景明确的共82人,学科分布依次为教育学(65.85%)、教育管理学(4.88%)、教育经济学(7.32%)、与其他(21.95%)等。从中可以看出,除教育学以外,其他学科所占比例很低,这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本身的学科发展有一定关系。这一数据反映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导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博士后占比较低。

2. 在高等教育逐步走上国际舞台的趋势下,提升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势在必行。有海外学习经历能对导师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海外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比如通过表1显示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为58人。其中进修博士后的有3人,访问学者47人,攻读学位的有7人。这说明作为访问学者出国学习的占大多数,而访问学者一般为期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学习浅尝辄止。除此以外,还有一小部分没有海外学习的经历。总的来说,提高国际化导师的比例和质量等问题亟待解决。

3.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导师队伍中存在很多优秀的行政管理者。笔者统计了拥有处级及以上职务的导师,发现99名导师中共有61名导师符合要求,如表1所示。具体高校占比如图5所示。综上,具有处级及以上行政职务的导师占了导师队伍的大壁江山,并有行政人员通过担任兼职人员的身份融入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和人才培养之中的情况。

图5 各类型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生导师担任行政职务占比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一)特征总结

通过上文对学位点和99位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博士生导师群体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

1. 学位点分布不均衡。首先,区域分布不均衡,博士点比硕士点分布更集中,更不均衡,且大多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比如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其次,学校层次和类型分布都不均衡,学位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综合排名靠前的院校和师范类院校。我国各个省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位点的分布。但是,就单一的学位点建设来说,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什么设立、谁来设立和设立的基础。

2. 导师队伍建设不合理。从人数规模、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来看,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导师队伍建设呈现人数不足、年龄偏大、梯队断层等情况。例如,51-60岁的博导占总数的61.2%,61岁以上的占17.92%,这将意味着大部分的博导在未来几年退休,很多博士点导师的力量会被削弱。有研究表明,一个研究队伍中处于最佳创造年龄的人数比例越高,其年龄结构就越合理,如果超过最佳创造年龄的人数比例过高,则会出现老龄化现象[8]。因此,扩大博导队伍规模和优化年龄结构迫在眉睫。

3. 导师队伍的性别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导师的高职称人数和有行政职务的人数均明显少于男性导师,且在职位和研究水平等方面普遍低于男性导师,这表明女性导师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领域处于弱势地位。王饮寒和喻恺2014年对我国1166所普通本科高校6765位校级领导的统计发现,女性领导只有770位,仅占11.4%[7]。因此,女性学者的职业发展和职务晋升方面还需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4. 导师队伍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存在担任行政职务人员比例较高的情况。提升导师队伍专业化程度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及巩固学科地位的必经之路。如上述统计所示,导师队伍中担任处级及以上职务的导师比例较高。笔者在搜集信息时还发现,部分导师H指数[9]较低,甚至少数导师只是有行政职务的兼职导师,这既反映了部分学位点遴选导师不够规范,也表明部分学位点的导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可见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二)建议

基于对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群体特征的分析,建议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 国家学科标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10]。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要想突破制约其发展的桎梏,建立国家标准是当务之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健全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质量保障体系[11]。首先,明确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的学科地位,加强学科体系建构,重视核心理论研究,增强学科自信和学科特色,开创学科建设新思路。其次,制定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位质量标准。学科专业委员会需尽快牵头组织制定教育经济与管理学专业学位质量标准,在深入了解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状况的基础上,做好科学规划和论证,完善研究生培养目标,并以此为标准加强学位点质量管理和考核。最后,构建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机制[12]。导师队伍中大量人员兼具实践者与研究者双重身份,充分反映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科紧紧扎根实践的优良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这是学科建设的优势而非劣势,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这一优势,需要进一步探索。通过以上举措来更好的建设学位点,提高学位点的质量,从而促进该学科的发展。

2. 导师队伍结构

一般意义上而言,学位点的设立与撤并是对学科发展所需资源的重新分配。“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的数据资料显示,截止到目前,我国共有93所高校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学位点,其硕士学位点在全国的分布区位呈现出“东西并进”的态势。不同于硕士学位点广泛分布的情况,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点的分布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点[1]。针对以上情况应该完善西部地区博士点的建构,扩充博士生导师队伍所在地域的多样性,实现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在全国各地区高校的均衡发展,从而提升该学科的顶层实力。在年龄结构问题上,加速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导师,适度调整导师遴选机制。有计划地让青年导师承担重任,并鼓励他们在一定学术方向上开辟新的教学、科研领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干,逐步成长为学科带头人。除此以外,也要注重导师的性别平衡。重视女性博士生导师的发展对提高妇女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保障妇女在高层次领域的地位、发挥妇女在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13]。首先在国家层面可以出台更多相关政策保障女性科研人员的就业环境,在科研奖励方面为女性科研人员设立的专项奖,加大对获奖人员的宣传和奖励。以此为更多的女性科研人员提供更优质的工作机会和环境,激励女性科技人才投身科研事业。

3. 导师学术素养

高校应注重导师培训方式的多元化,通过制订鼓励性的政策或制度,一方面给导师提供更多出国或到国内知名教育培养高校开展专项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以此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导师到地方基础教育部门挂职锻炼,以增强教育实践能力。高校也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导师开展专门的研究工作,促使导师们自己研究自己,在研究中总结经验,在研究中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进而不断地提升导师素养[14]。其次,要注重导师队伍国际化水平的培养。政府和高校应该积极引导高校教师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开展国际化教育实践试点工作。增加导师出国交流访问及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大力倡导和发展终身教育,加强导师继续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间虽然承担了科研相关合作,但却忽略了国际教学领域的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国际高校间国际化教育的合作交流,互派导师访问学习,吸收国外优质课程及先进思想,从而提升在职导师国际化视野和业务能力。最后,高校要提高导师准入门槛,在同等条件下,对于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导师优先引进。同时加大外籍教师引进力度,积极与国外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吸引国外优秀导师到国内高校授课和任教[15]。

[1] 王依杉. 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 郭欣, 任增元.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困境与出路[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4): 51.

[3] Barnes B J, Austin, A E.The Role of Doctoral Advisors: A Look at Advising from the Advisor's Perspective [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009(5): 297~315.

[4] Lee A. How Are Doctoral Students Supervised? Concepts of Doctoral Research Supervision[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8,(3): 267~281.

[5] 叶松, 瞿海东, 蒋国俊. 博士生导师队伍考核评估机制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5,(6): 22~24.

[6] 谷圣美, 金伟, 陈震. 博士生导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2).

[7] 余秀兰, 等. 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女性——基于对《高等教育研究》2001-2010年的载文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6).

[8] 赵劲松, 薛澜, 苏竣. 我国博士导师的老龄化特征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 68~70.

[9] 聂超, 朱国祥. H指数在科研评价中的缺陷及其对策[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11): 32 .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N]. 人民日报, 2010-07-30(13—15).

[11] 张云婷, 刘琪, 卢孟秋.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问题浅析[J]. 管理论坛, 2018,(26): 230.

[12] 李明忠, 褚照锋, 邵攀, 等. 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群体特征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7): 43.

[13] 黄园淅, 赵吝加. 我国女性科研人员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演变[J]. 科学论坛, 2018,(6): 56.

[14] 刘国艳, 曹如军. 英、美、日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训概述及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7): 7.

[15] 朱浩, 余仁伟, 刘琳, 等. 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思考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6): 25.

A Study on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Doctoral Supervisors in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YIN Shu-fen1, LI Ying2

(1. Vocational Normal School,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 United Front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Committe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The degree program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establishment. To explore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doctoral supervisors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top-level faculty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99 doctoral supervisors in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degree program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or team is unreasonable, the gender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 the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s high, but the proportion of administrative staff is high. Therefore, we need to actively establish the national discipline standards of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utor team, and improve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tutors,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upervisor team and enhance the strength of the discipline.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gree programs; doctoral supervisor; group characteristics

G643

A

2095-9249(2020)01-0091-07

2019-12-09

殷淑芬(1995—),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责任编校:王中兰〕

猜你喜欢

博士生管理学导师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科研仪器平台管理现状与建议——基于管理学理论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迎春佳作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V eraW an g
视频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