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要探索长效机制

2020-06-05熊丙奇

科教新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公勺公筷公共卫生

熊丙奇

今年两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将关注点聚焦到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议题上。有代表提议,应当对公民开展生命教育,倡导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超越生命,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并增进全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理解与尊重。有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建立全民普及知识教育体系,制定各级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开设公共卫生安全等通识课或公共基础课,推动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事实上,在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期间以及开学复课之后,各地教育部门、学校都结合疫情防控,开展了对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但是,总体看来,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与“短板”,直接影响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的效果。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不只是“救急”应对疫情防控,而是要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公共与个人卫生习惯。为防控疫情,我国各地都用各种方式,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宣传,告诉大家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公勺公筷。客观而言,其中很多措施是专门应对疫情的,如在人流聚集的地方戴口罩,还有一些措施,是需要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比如,聚餐时实行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勤洗手,保持手卫生等。而不是等疫情结束,一切又重回老样子。

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生活教育、科学教育,对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教育,不能只是进行公共卫生知识、概念的灌输、说教,而是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结合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和习惯。比如,最近,对于“不太懂事”的幼儿、小学生,有的学校、幼儿园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一米帽”“一米翅膀”让孩子戴着进校园,网友在肯定学校教育创意的同时,也担心戴着“一米帽”“一米翅膀”影响正常学习,这就把教育活动和日常活动混淆了。这只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天天要这样。安全卫生教育要入脑入心,就是要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还需要“软”“硬”兼施。所谓“软”,就是开设有关课程,组织教学活动,这需要专业师资、课程;而所谓“硬”,则是按公共卫生的要求,美化校园环境,优化面向学生的后勤服务,实现环境育人。

为此,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合力。这不是学校一家就能完成的任务。另外,在推进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时,还需要创新机制。学校可与当地医院携手,共同开展公共卫生安全教育。据报道,有政协委员提出“建立中小学校醫专业化管理体系”的建议,这一建议则指向更具体的操作,探索“人在医卫、用在学校”的中小学校医体系,既能提高校医专业化程度,同时也可深入推进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猜你喜欢

公勺公筷公共卫生
全国首个“公筷法”具有积极意义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我家的公筷行动
用公筷吃饭
公筷来我家
安吉:百名基层代表力推“公筷公勺”
用餐新时尚 健康好习惯 宿迁市举办“文明餐桌·筷乐行动”主题活动
礼多人不怪之公筷公勺用起来
公勺公筷能否成为新风尚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