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 架构设计探讨

2020-06-05张英姿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旅游区秦岭西安

张英姿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运输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4)

秦岭是我国内地最大的山脉,是国家版图的中轴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国家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山系,在1959 年的中国自然区划中,秦岭被作为北亚热带和暖风带的分界线。在大秦岭的护佑下,关中平原成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古代13 个王朝在这里建都,留下了众多灿烂的文化遗产,使秦岭和关中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应践行“两山理论”,加快完善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

1 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架构分析

1.1 现状

目前秦岭生态旅游区已经初步建成了航空交通、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三位一体的旅游交通体系,其中航空交通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汉中机场、安康机场等,构成了较为便捷的外围旅游交通运输干线;轨道交通有郑西客运专线(郑州东—西安北)等4 条高速铁路,陇海铁路(连云港—兰州)等5条普速铁路;道路交通有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等5 条高速公路,G108、S212 等十几条国、省道。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秦岭旅游绿色交通仍然缺少科学统筹规划导致发展迟滞,进而造成生态的无序性和破坏性开发。归纳起来,秦岭地区旅游观光交通体系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交通方式发展不协调。公路、轨道、航空干线以越过秦岭为目的,秦岭生态区内线网密度、站点数量明显不足,各种交通方式接驳困难,游客进出秦岭极不方便。

(2)交通网络体系不充分。秦岭山区地形复杂,交通建设成本很高,支线建设数量偏少,著名景区连通度低,阻碍了系列化旅游行为的实现。

(3)末端交通网络不完善。秦岭广大腹地的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开发道路、服务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景区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交通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依托干、支线站点辐射全域的末端交通还远未成型。

(4)交通管理水平较低,交通设施不健全。秦岭地区交通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化交通管理技术利用较少。加之秦岭地区复杂的地形和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交通设施安全运行造成影响,难以形成多档次、多功能、全方位、优服务的交通设施条件[1]。

1.2 架构分析

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架构应以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高、就业拉动大、综合效益好为原则[2],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满足国家中长期规划、配合景区基本建设,按对外交通、区内干线、景区观光等3 个层次展开设计,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注重吸引社会资金、合理使用地方预算3 种融资方式,实施综合交通体系架构。结合秦岭生态旅游区独有的特色,按照秦岭旅游区综合交通规划设想,充分发挥秦岭旅游区综合交通的功能定位,遵循秦岭旅游资源通过“一张网”大交通的思路提出秦岭综合交通系统线网架构方案,形成“南北两翼,东西组团”的秦岭综合旅游交通格局。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规划平面示意图如图1 所示。

(1)建成对外交通网络。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应满足游客快进快出的旅游需求。航空运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是游客快进快出的主要交通工具。根据秦岭旅游区东西长、南北短的地形特点,国家统筹规划建设“一主两辅”空运节点、“两横四纵”高速铁路网和“两横六纵”高速公路网;建立国家重点物资运输节点,水资源调配节点,交通设施与当地工农业发展、移民搬迁配套,建立严密的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的秦岭生态区交通管理现代化保障体系[3]。

(2)搭建区内干线交通网络。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构建城际铁路、普速铁路、国道、省道、县道、航道等多种形式,对接干线交汇中心,规划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和乡镇之间、景区之间通公路的高连通干、支线网络,合理布局枢纽站、干线站、接待支线站、景点站构成的秦岭生态旅游交通站点体系。满足游客对景点快进快出以及对生活服务的快速通达需求。

图1 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规划平面示意图Fig.1 Layout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 planning of Qinling Ecosystem Tourism Area

(3)建成观光慢行交通网络。将景区内部的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农家风光与森林生态、人文底蕴相结合,建设沿环山路与各旅游景点的“观光绿廊”,构建秦岭生态旅游区景区内部观光慢行交通系统[4],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观光轨道交通、景区内道路交通、湖区游艇等形式实现。也可以建设占地少、适应全地形,满足游客需求的景区徒步观光交通系统等。

(4)构建服务保障体系。秦岭旅游景区综合交通系统应有利于生态保护,在服务中满足交通方式的生态保护和舒适性、经济性、高效性要求[5]。同时,多策并举研究各种可能的筹资渠道的资金潜力和约束条件,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资源换技术、资源换资金的项目运作模式[6],重要服务设施、环保标准一次到位。盘活票务咨询、服务游客、站点体系接待、指挥调度、休闲娱乐各板块,建立现代化的交通管理系统,通过遥感手段、移动终端、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建立科学的服务管理体系和应急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形象,打造国家、国际品牌。

2 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体系架构设计

2.1 对外交通网络建设

国家统筹利用现有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线网,推进三位一体骨干交通体系建设,在大中城市建立干线交汇中心,在重点区域设立安全保护节点,完善交通安全应急体系。

(1)陕西省秦岭范围内已经建成有咸阳国际机场、汉中机场。应进一步加快安康机场建设,形成“一主两辅”空运节点,尽快开通安康到北京、重庆、成都、武汉、广州等中大城市的直达包机航班,缩短中远程游客交通时间成本。

(2)秦岭范围内已经建成郑州—西安—兰州高速铁路、大同—西安—成都高速铁路,在建银川—西安—武汉高速铁路、延安—西安—重庆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宝鸡—汉中—南充高速铁路、十堰—汉中—天水客运专线。线路全部建成后,形成“两横四纵”高速铁路网,可以满足节能环保和游客快入快出的需求。

(3)秦岭范围内已经建成连云港—霍尔果斯、十堰—天水、北京—昆明、包头—茂名、上海—陕西、福州—银川、榆林—蓝田高速公路。在建宝鸡—汉中高速公路,形成“两横六纵”高速公路网,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游客,特别是自驾客源通过高速网的快入快出需求。结合秦岭腹地国家军工企业建立国家重点运输节点,依托黑河、丹江口、石泉水库等水源保护区,建立国家水资源调配节点、配套建设与商洛、安康、汉中贫困山区的移民工程的交通设施,建立三级安全应急体系,保障国家安全和生态文明。

2.2 区内干线交通网络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现有普速铁路、普通公路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加快地方铁路、环山公路、旅游轨道等建设项目,并与各干线交汇中心对接,配合县道、乡道建设,实现县城、乡镇、景区之间的全连通,合理布局各类站点,完善区内干线交通网络。

(1)普速铁路。进一步发挥陇海(连云港—兰州)、襄渝(襄阳—重庆)、阳安(阳平关—安康)、宝成(宝鸡—成都)、西康(西安—安康)等普速铁路设站较多的优势,规划新建西安—法门寺、法门寺—机场、机场—新西安南、机场—韩城客运专线;实施西安枢纽的扩能改造工程,新建新西安南(长安中心)站,扩建西安站、西安东站、阿房宫站,规划建设新西安南—西安东枢纽内联络线,合理安排西安枢纽四主一辅5 个客运站对游客的集散分工。

(2)普通公路。充分利用G312,G316,G108,G210,G310,G244,S107,S212,S203 等现有国道、省道,扩建关中环线,规划建设若干西安大环线等旅游线路,把区域内各高速公路与关中城市群主要旅游景点有机地连接起来。

(3)旅游轨道。按照“南北两翼”规划秦岭旅游区域轨道交通框架。秦岭北麓旅游观光轨道交通,将华山板块、骊山—王顺山板块、终南山板块、太白山板块、天台山板块连接成快速旅游通道,形成秦岭旅游观光北麓主横轴。秦岭南麓旅游观光轨道交通依托沿着汉江河谷地形,自东往西,将旬阳、安康市汉滨区、汉阴、石泉、西乡、洋县、城固、汉中市汉台区连接起来,经留坝向西延伸至宁强,将天华山—羊山板块、长青生态板块、三国文化板块、嘉陵江板块串联起来,形成秦岭南麓旅游观光主轴线。

区内干线网络建设,能进一步优化区内线网密度,提高县城、乡镇和旅游景区的连通度,进一步沟通西安大都市圈与大秦岭旅游目的地,扩大关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满足游客对景点快进快出以及对生活服务的快速通达需求。

2.3 观光慢行交通网络建设

当地政府和旅游职能部门创新旅游产业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打造观光绿廊、水上游览线,完善景区之间和景区内部的观光慢行道路交通网络,对接生态区内的田园风光、森林生态和历史人文特色。

(1)观光绿廊。结合景区特色,依托地形,节约用地开发多种形态的慢行通道。在秦岭北麓,依托环山公路和秦岭72 峪,建立慢行机动车,自行车、步行穿越道路;在秦岭南麓,依托蜀道文化,建立褒斜、陈仓等多条古栈道;在秦岭腹地的当地县城、乡镇,可依托自然风光建立花谷、田园、月亮湾等,满足游客个性化慢游需求。

(2)水上游览线。打破行政区界限,重点开发汉江水上旅游交通。汉江黄金峡段,洋县、唐兴寺至曹溪河段,石泉水库、旬河上游河段,均应开发水上旅游航线。水上旅游交通工具可用形式多样的游船、气艇、木排、木船、气垫船、筏子等,但应严格禁止污染性水上交通工具进入旅游区上线运营。选择丹江、岚河、旬河、嘉陵江等适宜河段,建设码头和配套设施为江河漂流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逐步开通、延伸由安康直达江汉平原和长江干流沿途各省的航线,拓展华中客源市场到秦岭旅游目的地的水上游览线。观光绿廊和水上游览线,有效地沟通了景区和景点,实现了交通与旅游的高度融合,满足游客度假慢游和休闲娱乐的多种需求。

2.4 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秦岭旅游景区综合交通保障体系要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加强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1)生态保护。交通网络选线、交汇节点配置、游客集散中心设置必须避开秦岭生态重点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广泛采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材料建设服务区、停车场等设施,景区使用天然气、电瓶车等清洁能源的接驳工具等。

(2)标准化建设。借鉴国际上成熟解决方案,按照国际标准建设旅游交通服务设施[7]。加快建设区域各市、县、镇旅游专业候车厅站,推进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按国际化的标准在景区所有道路上设置有秦岭特色、意译准确的中英文路标。在枢纽区大型建筑物、地标建筑以及停车场、车站、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等醒目位置设置世界通用语言多语种指示牌。建立指挥调度中心,合理调整旅游淡旺季交通工具班次。

(3)信息化建设。设置可查询地图、旅游景点、交通信息、天气状况的多语种公共信息查询亭和自助式终端设备,以满足世界各地游客对公共服务信息、出行换乘信息、电子地图、突发灾害天气、公共卫生安全、行政审批流程等内容的咨询 需求。

(4)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充足的遥感遥测、移动终端、自然灾害监测设备,配备专兼结合、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的救援队伍,完善自然灾害、人员失踪、火灾爆炸、卫生疫情等应急预案,构建全覆盖、多功能的应急保障体系。

(5)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配备专业化的交通管理人员,吸纳本地旅游服务人员,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管理服务队伍。依托体系化、组团式发展策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持续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打造秦岭生态区“度假中国”国际品牌。

3 结束语

实施秦岭生态旅游区综合交通规划,是实现秦岭“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强国之路,按照“一张网、分层次”理念,构建“南北两翼,东西组团”的秦岭综合旅游交通格局,发达的对外交通系统、区内干线交通网络、景区观光慢行交通网络与秦岭特色和地形地貌有机融合。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统筹建设,是实现国家战略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关键前提,整合利用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现有交通设施有序建设,可以实现各类交通方式与旅游景区的协调发展、紧密衔接,完善区域末端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旅游景区内部、景区之间的综合交通体系[8]。

猜你喜欢

旅游区秦岭西安
暑期秦岭游
西安2021
Oh 西安
洞穿秦岭
朱俊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兔”与“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