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胫腓线”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临床运用

2020-06-05王伟叶严盛俊鹏周全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踝骨断端腓骨

王伟 叶严 盛俊鹏 周全

下胫腓联合是保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下胫腓联合损伤占踝关节损伤的1%~11%,如若漏诊或者治疗不当容易出现踝关节不稳,远期出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1]。临床上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DR片,但却存在诸多不足。我科采用“胫腓线”进行判断,即Gifford和Lutz提出使用“胫腓线”的概念指导临床骨科医师进行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判断[2],在踝关节上方1 cm的CT平扫断层面上,“胫腓线” 是一条与腓骨前外侧较平坦的平面相切的直线,大多数情况下此线与胫骨外侧缘相切。国内学者根据国人解剖特点将范围适当的扩大一部分,即测量到胫骨外侧缘最短的直线距离<4 mm为正常,>4 mm即下胫腓联合损伤为异常(或分离)。我们采用该判断方式对45例怀疑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进行筛选,并成功筛选出32例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并进行有效内固定处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7年6月~2019年7月怀疑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45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1±1.57)岁。损伤因素:车祸伤25例,跌伤12例,运动伤8例。损伤类型:内外踝骨折19例,单纯内踝骨折10例,外踝骨折11例,三踝骨折5例。均为踝关节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3~9天,平均(8±1.25)天。病人入院后均予以进行踝关节CT检查,并在踝关节CT上1 cm处通过“胫腓线”进行排查。

二、方法

1.手术方法:病人入院后积极消肿,待皮肤起皱后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病人取仰卧位,部分三踝骨折病人其半侧卧位,于腓骨后外侧行一长6~11 cm手术切口,显露骨折断端,清除断端见淤血,使用点状复位钳进行复位,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克氏针进行骨折断端临床固定,选择长度适当的钢板使用螺钉一一固定,远端注意勿将螺钉拧入踝关节内;再行内踝做一长5 cm左右切口,显露骨折断端,予以清除断端见淤血,使用复位钳复位,沿内踝尖打入2枚克氏针,在C臂机透视下未见克氏针误入关节腔内,复位满意后,空芯钻沿克氏针形成骨隧道,选择合适长度的空心螺钉一一拧入;若行后踝骨折,沿原腓骨切口进入,在腓骨长肌后侧进入,沿胫骨后外缘切开部分目长屈肌,显露后踝骨折,根据骨折块的大小,选择空心螺钉或者钢板进行内固定处置,根据术前“胫腓线”诊断指标,若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予以从腓骨侧向胫骨侧,复位钳夹持复位,在C臂机透视下见位置复位后,在踝关节上1 cm处根据打入1枚或者2枚空芯螺钉,活动踝关节无异常后,常规冲洗切口,逐层缝合切口,放置引流条,无菌纱布包扎固定。

2.术后处理:术后抬高患肢,积极消肿,应用抗生素48小时,定时换药,自主活动踝关节,术后3个月返院进行下胫腓联合分离拉力螺钉取出。

3.疗效评估方法: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及了解踝关节功能恢复锻炼情况,是否存在踝关节周围疼痛等并发症发生,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96~100分为优,91~95分为良,81~90分为可,0~80分为差。

结 果

32例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23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5个月。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21例,良8例,可3。未出现踝关节分离、踝关节周围疼痛等并发症。

典型病例:病人,男,32岁。因高处跌伤导致右侧三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见图1。

A、B:正常“胫腓线”概念:在踝关节上方1 cm的CT平扫断层面上,“胫腓线” 是一条与腓骨前外侧较平坦的平面相切的直线,大多数情况下此线与胫骨外侧缘相切,或者测量到胫骨外侧缘最短的直线距离<4 mm为正常,>4 mm即下胫腓联合损伤为异常(或分离)。C:右侧术前DR检查见:右侧踝关节三踝骨折,未见提示下胫腓联合分离现象。D:术前 CT检查提示:胫腓线与胫骨外侧缘最近的垂直线大于4 mm,提示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E:病人术后复查 骨折固定良好,踝关节间隙恢复正常,未见增宽或狭窄改变,下胫腓联合未见分离现象

图1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

讨 论

下胫腓联合是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其损伤后会引起踝关节不稳,远期会产生创伤性踝关节炎[3]。临床上下胫腓联合损伤分离的判断更多是依靠术前DR片,并被认为是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是最廉价的诊断方式[4]。Harper等[5]提出DR片诊断标准:正位踝关节面上1 cm处的正常胫腓间隙<6 mm;胫腓骨重叠在前后位DR片测量>6 mm或42%腓骨宽度,在踝关节上内外踝穴宽度不等宽。但在为病人进行透视DR检查时,因存在透视体位不标准、骨折移位致踝关节扭曲,甚至部分基层医院放射科医师水平参差不齐,所拍摄出的DR片无法用上述标准进行判读,往往出现错误的结果,直接影响临床骨科医师的判断。Marco等[6]认为,有些病人DR片中存在胫腓骨重叠,但并不保证没有下胫腓联合损伤存在。

随着CT的快速发展,其在骨关节系统的应用也得到广泛拓展,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在CT平扫检查中,可以确切显示胫骨与腓骨之间的关系,并可以在平面上进行相应的测量值并进行比较,了解是否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与X线检查比较,CT检查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中优势更明显。但因对CT所测得的数据值的判读存在个体差异,仍旧存在一定偏差[7]。

既往术中对于是否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往往需要再次进行判断,但因术中C臂机透视倍数不同,导致手术医师较难判断是否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从而导致病人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延长,增加病人围手术期间风险及治疗费用。

“胫腓线”在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中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简单明了,只需在踝关节CT平扫面上1 cm处,在腓骨外侧缘画一直线,即可判断是否存在分离损伤;(2)无需测量相关大量数据,对于部分病人只需测量一个数据值即可,减少了误差率;(3)陈萌萌等[8]报道,在正常的下胫腓联合存在有变异现象,所测得数据存在偏差,可以测量健侧进行对比分析;(4)对于踝关节周围骨折,即便CT上不一定判断出有下胫腓联合损伤,但可以通过“胫腓线”进行判断,因为该线位置固定,容易诊断。

我科应用“胫腓线”在45例踝部损伤病人中,成功筛选出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病人32例,并对其下胫腓联合分离病人进行了螺钉固定,在随访中未见有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等情况,踝关节功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能是收集的样本较少,目前暂未出现不良情况,需继续收集相关资料,获得远期效果,以证实其诊断价值。在踝关节周围损伤较为严重的病人,为了减少术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误诊率,我们建议可以将“胫腓线”与CT或者MRI等检查相结合,共同进行判断。

“胫腓线”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有重要作用,能够明显降低下胫腓联合损伤误诊率、漏诊率,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提供另外一种精准的诊断方式。

猜你喜欢

踝骨断端腓骨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踝内翻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价值
高龄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后再骨折1例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第3腓骨肌缺如并第3跖伸肌变异1例
楔形髂骨植入联合板状髂骨覆盖治疗胫骨骨不连
后外侧踝关节途径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分析
崴脚千万莫忽视
不一样的踝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