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火把节及其在动画电影传播中的短板特征

2020-06-04雷波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5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

雷波

【摘要】彝族火把节是流行于我国西南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是对彝族人的原始崇拜、民族情感、本土宗教和民风习俗的集中反映,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关于彝族火把节起源,说法不一,但都可归结为彝族先民们对火的崇拜与敬畏。《火把节》和《火的传说》是仅有的两部彝族火把节题材的动画电影,均反映了火把节起源这一内容。从传播学角度讲,这两部作品均未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内容不够精致、渠道略显单一是其在传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短板特征。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动画电影;传播内容;传播渠道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VR技术背景下彝族火把节文化的影视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ZWH1841

1. 彝族火把节及其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各部落各有其正规的节日和一定的崇拜形式。”从本质上讲,彝族火把节起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与敬畏,它反映出在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过程中,先民们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与创新。在科学极其落后的历史时期,人们希望借助火的威力和其假想的超自然力量驱虫除害、禳灾祈福、保护庄稼生长,从而为农耕文明的稳固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与精神保障。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文艺作品内容丰富、多种多样。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1 还债说

在彝语中,火把节被称为“多则”(音译),“多”是“火”的意思,“则”即为“赔偿”、“还债”之意。此说法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州的西昌、冕宁等市、县。天帝降灾的神话故事反映了“还债说”的主要内容:远古时,天神斯惹阿彼被派往人间收税,人间大力士黑体拉巴在与其摔跤过程中将其摔死。天帝震怒,放出蝗虫、飞蛾等害虫为祸人间,使庄稼不生,使饿殍遍野。凡人迫于无奈,只能点燃火把烧死害虫,以保护庄稼顺利生长。此后,天帝与人间达成协议,凡人每年都必须在固定的时间以点火把的形式偿还上天的债务,从而弥补命债与税收。此后,点火把庆祝的仪式便发展为彝族火把节。

1.2 星回说

火把节大都定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这是星回说的主要依据。彝族历法以十月太阳历为基础。彝族人根据太阳历规定,将星回节定为彝族新年。所谓“星回”,指的是北斗星开始回转之日。因北斗星每年回转两次(夏季和冬季),所以有些地區以冬季为岁首,有的地区以夏季为岁首。《太平广记》有载:“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谓之星回节。”按太阳历推算,夏季星回节刚好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星回节前后正值夏末秋初,是庄稼疯狂生长、稻谷抽穗打包的时节,为避免害虫侵扰,人们便高举火把行走于田间垄上,及时消灭害虫和病毒。由于太阳历逐渐被废除,星回节随之消失了,而在夏季星回日点火把的传统则被保留了下来,发展为彝族火把节。

1.3 恶人说

此说流行于罗婺彝族支系,反映出彝族先民不畏强暴、追求爱情的精神气概:漂亮的罗婺彝家姑娘与小伙阿龙是一对恋人。附近的土官老爷看上了姑娘,想以毁坏庄稼、血洗山寨相逼来强娶姑娘。相亲当日(六月二十四日),姑娘跳入火堆以死殉情。在其感召下,小伙们抬起大牛推向恶人,赢得了胜利,保护了庄稼。为了纪念她,罗婺彝族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位火把节,时至今日,很多彝族地区依然将斗牛作为火把节的主要庆祝活动之一。

除了以上三种说法外,撒尼支系的和阿细支系的传说也对彝族火把节的起源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补充与说明。不论内容如何,都体现出勇敢的彝族先民在面对恶劣生存环境时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优良品质。

在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凉山彝族火把节和雄楚彝族被双双录入。火把节惯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的情人节”和“东方狂欢夜”的美誉,它是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集中体现了彝族族群的原始崇拜、民族情感、本土宗教和民风习俗。火把节当天,彝族人会穿戴好精美的民族服饰,通过迎火、狂欢(火把大会、享受佳肴、摔跤等)、祝祷(毕摩祝福与驱邪)、游戏(斗鸡、斗牛、赛马、选美等)、送火等仪式庆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盛会。

2. 彝族火把节题材动画电影的传播短板特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彝族火把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动画电影的媒介形态传播并弘扬这一文化遗产是极其必要的。自1998年至今,专门以彝族火把节为题材内容的动画电影仅有2部,分别为1998年的《火把节》(伍仲文导)和2012年的《火的传说》(苏久阿萨导)。在大众传播视野下,为数不多的彝族火把节题材动画电影亦有其一定的传播特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该类动画电影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短板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和传播下过等两方面。

2.1 传播内容不够精致

《火把节》和《火的传说》均为篇幅短小的动画电影,前者片长约20分钟,后者片长不足8分钟,在传播内容方面,两部作品均将跟火把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作为表现主体。《火把节》讲述了聪明勇敢的彝族姑娘阿细在小伙阿真的协助下,智斗吐司爷、带领乡亲们用火把消灭螟蝗灾的故事。该片立足于古老的彝族传说,对“恶人说”和“还债说”作出了现实主义的动画呈现,叙事风格质朴清新,抛弃了封建迷信的糟粕成分,着重表现了火把节起源过程中彝族先民勇敢、智慧等精神品质。《火的传说》则以更为短小的篇幅对火把节的传说作了一番叙述:天神黑体拉巴掳走彝族少女阿芝并放出蝗虫为祸人间,为了营救爱人、消灭蝗灾,勇士支噶阿龙在毕摩的指引下,渡金沙,杀巨牛,取神弓,射烈鸟,救阿芝,取火种,并最终消灭了蝗灾。

在传播内容上,两部作品都只对火把节传说进行了轮廓式的描绘。在短小的篇幅容量中,影片并未对细节呈现和人物刻画作出精致的处理,内容相对粗糙,吸引眼球的成分较少。在《火的传说》中,杀巨牛、取神弓、射烈鸟等情节是需要创作者逐步铺陈、精心布置的,但粗线条的叙事处理将勇士的冒险过程表现得过于简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刺激感和惊险程度。而脸谱式的人物刻画更是大大拉低了作品的观赏性,支噶阿龙是勇敢的典型,阿芝是柔弱的代表,毕摩是智慧的象征,天神是邪恶的影射,这种设置使人物个性显得平板而单一,不具备鲜活人物应有的立体感与真实感。当然,神话和民间传说本就是简单质朴的叙事文本,但当代受众有更为复杂的接受心理和审美诉求,在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对神话和传说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兼顾受众的审美习惯,过于粗线条的传播内容不太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心理诉求。

2.2 传播渠道略显单一

关于文艺传播,萨特曾说:“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诉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动画电影是文艺传播的形态之一,若想获得正面而高效的传播效果,科学合理的传播渠道是不可或缺的。所谓“传播渠道”指的传播者发送信息、受传者接受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如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影视传播、图片传播、网络传播,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完成传播过程的媒介都屬于传播渠道的范畴。

《火把节》上映于199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品厂出品。该片作为一部反映彝族传统文化的动画电影,在引起彝族观众方面的能力是毋容置疑的。然而,面对成长于其他文化背景的多数族群,该片的受众面相对狭窄,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与共鸣。在上世纪末,电视、网络等传播技术还较落后,动画电影只能通过影院渠道进行传播。《火把节》传播内容的特殊性必定导致其不可能在全国院线范围内上映,即便有成长于火把节文化背景的其他少数民族观众(如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作支撑,该片也很难在局部院线渠道中造成多大的影响力。时至今日,专门反映彝族火把节文化的动画电影仍只有这两部。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播者应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传播优势,将动画文本投放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影响力更大、范围更宽的渠道之中,只有这样,《火把节》和《火的传说》等动画电影才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VR(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妥善运用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力量或许能为彝族火把节题材的动画电影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总之,神话叙事和民间传说为彝族火把节起源提供了很多美丽的幻想,也为动画电影创作也提供了必要的、宝贵的灵感源泉。在传播过程中,现有的彝族火把节题材动画电影还未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只有不断地优化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利用新兴的媒介技术,此类文艺作品才有可能进入艺术创作的良性循环圈内,才有可能为当代受众提供更精良、更优质、有具美感的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58.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OL].中国政府网.2008-03-28.

[3]转引自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2.

作者简介:雷波,湖北武汉,硕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
中国传统IP动画电影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探究
动画电影《阿里巴巴与神灯》9·5开画
Why Do Adults Love Animated Movies?为何成人爱看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
3D动画电影的发展与美学构建研究
从国产动画电影看文化自信的培养与生成
有修养,不任性
动画电影中文学成人化错位与劣化趋势解析
第五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举行
小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