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

2020-06-04吴海青,锁凌燕,孙祁祥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农保养老保障异质性

吴海青,锁凌燕,孙祁祥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27)

作者简介: 吴海青(1993—),女,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龄化与社会保障;锁凌燕(1980—),女,甘肃微县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孙祁祥(1956—),女,湖南岳阳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与保险监管。

摘 要:依据CHARLS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量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考虑时滞效应的情况下,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下中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对家庭收入较高群体的劳动力供给负向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新农保;养老保障;劳动力供给;异质性;“催化剂”效应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20)03-0039-07

一、引 言

当前,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国家财政和民生保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保障水平也在逐年提升。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能够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会产生收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生产方式变革,民生问题与发展效率问题也更为突出。一方面,目前农业人口仍然占据中国总人口的40%①以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建立时间晚、保障水平低,存在福利欠账,导致农村中老年人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由此得出社会养老保险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使之能够在保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的同时,与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相契合,意义尤为重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是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于2009年开始试点,2012年在全国推广。根据中國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以下简称“CHARLS”)数据,在试点和推广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的新农保参保率不断上升,至2013年达到74%。而农村居民的劳动力供给时间逐年减少。本文以农村为研究视域,讨论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及其对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针对社会养老保险对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Feldstein(1974)最早在其拓展的生命周期模型(Extended Life Cycle Model)中提出社会养老保险会对老年人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1]。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放松了模型中的强假设,得到了社会养老保险会促使提前退休的结论[2-6]。在实证方面,有学者对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7-11],以及对南非、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养老保险进行的研究[12,13],都认为社会养老保险会降低中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促使提前退休。

目前,国内有关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研究大部分为实证研究。程杰(2014)利用四川省成都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各类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力

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养老保险降低了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14]。其他研究大部分都采用了CHARLS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来源,并将新农保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比如,张川川等(2014)认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的劳动供给[15];解垩(2015)通过CHARLS 2008和2012年的两期面板数据分析,指出“新农保”这种补助强度不大的外部干预政策并没有在短期内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和福利产生影响[16];周云波和曹荣荣(2017)的分析发现,参加新农保不会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不同年龄段(以60岁为分界线)群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17];黄宏伟等(2014)则不仅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异质性,还分析了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地区的异质性[18];刘子兰等(2019)的研究结论认为,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无休止劳动的意愿,这种影响对年龄越大的劳动者越不显著[19]。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针对新农保对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研究数量较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多只关注了新农保对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当期影响,对滞后期影响的研究较少;其次,大多只给出了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结果,关于这一结果对整体农村经济的影响,没有从实证角度做出解释。因此,本文在研究当期影响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滞后期影响的分析。同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收入的异质性分析,从实证角度论证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新农保对农村不同收入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2011-2013年,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的新农保参保状态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这就为研究新农保的影响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式的研究契机。

针对类似的政策效应评估问题,为减少其内生性偏差,国内外学者一般会采用工具变量法(IV)、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断点回归(RD)以及双重差分法(DID)等进行研究。与其他方法相比,DID的操作更为简单,对样本量需求较少,且不需要寻找工具变量,因此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针对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研究中,Giles等(2011)也采用了这一方法[20]。

DID方法的原理是将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政策前后二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进行对比,得到该政策的影响结果。本文DID的实验组为2011年没有参加新农保、2013年和2015年参加了新农保的农村中老年人;对照组为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均没有参加新农保的农村中老年人。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人群在政策前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可以得到参加新农保的影响。具体模型设定为:

新农保的影响=(实验组劳动力供给2013/2015 - 实验组劳动力供给2011)-(对照组劳动力供给2013/2015 - 对照组劳动力供给2011)(1)

需要注意的是, DID方法的运用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共同时间趋势,在没有新农保介入的情况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后劳动力供给变化应该是相同的。这一条件很难实现,选择在2011-2013年间参加新农保的实验组和选择不参加新农保的对照组,本身在收入、家庭结构和劳动力供给行为方面就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差异,因此,无法保证其满足共同时间趋势假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Difference-in-Difference,以下简称“PSM-DID”)对研究进行优化。PSM-DID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DID之前,对样本数据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SM),即通过可观测变量,为每一个实验组个体匹配一个倾向得分相同的对照组个体。匹配得到的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参保状态不同以外,其他特征变量是相似的,可以认为具有共同趋势。在有关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中,周云波和曹荣荣(2017)[4]也采用了这一方法来进行研究。

倾向得分匹配的目的是得到参加新农保概率相同的两组样本,因此,需要计算个体参加新农保的概率,目前公认的方法是进行logit回归。具体回归方程为:

P=Pr (pen_newrural=1)=Φ(Xi) (2)

其中,Φ代表正态累积分布函数,Xi代表影响新农保参保概率的可观测协变量。考虑到样本数量有限,所以,采用对样本量要求较低的非参数方法,即核匹配方法进行匹配②。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样本来源于CHARLS数据。CHARLS的样本群体为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包含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共三轮较为完整的面板数据,覆盖约1万户家庭中的1.7万人,包含了研究中国老龄化问题所需要的高质量微观数据。

使用CHARLS三轮面板数据,形成三期平衡面板。由于主要研究新农保的影响,因此,只选用具有农村户口的样本,最终选择的实验组样本特征为:具有农村户口,在2011年没有参加任何社会养老保险,在2013年和2015年参加了新农保、但没有参加其他养老保险;对照组样本特征为:具有农村户口,在2011年、2013年和2015年均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最后,实验组包含的样本数量为6525个,对照组包含的样本数量为2242个。

(三)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农村中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变量。根据以往文献的研究方法,劳动力供给变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供给时间(连续变量),二是是否参与到劳动力市场(虚拟变量)。但是,由于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农村中老年人很少将养老金开始领取年龄视同退出劳动力供给的年龄,而是更多地选择持续工作,只是根据其工作能力情况减少工作时间和强度。因此,主要研究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这一连续变量的影响,并选取中老年人每年参加工作的时间(work_hours)作为变量衡量。

2.核心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是新农保参保状态(pen_newrural),即在2012年扩面过程中是否参加了新农保,这是一个虚拟变量。

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了个人基本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家庭关系变量、村集体特征变量以及所在省份经济变量。以所选样本为基础,各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见表1。

四、实证检验

(一)对总样本的实证检验

1.倾向得分匹配(总样本)。

检验匹配结果是否有效的最主要标准是考察其是否较好地平衡了数据,即匹配后的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理想的匹配结果是各个协变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第2列和第3列显示了利用协变量对总样本进行核匹配的结果。

从表2结果可以看到,所有变量在匹配后均达到或保持了平衡,即保证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0.1)。因此,采用核匹配对总样本进行匹配的结果满足了进行双重差分的条件。

2.双重差分(总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得到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首先对2011年和2013年的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时间(work_hours)进行双重差分,分析加入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当期影响。差分结果见表3第2列。由表3可以看到,2011年和2013年的雙重差分结果为负,但并不显著。因此,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在当期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与解垩(2015)[16]、周云波和曹荣荣(2017)[17]等的结论一致。

但是,政策实施后对个体劳动行为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即个体的劳动力供给时间会在参加新农保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生变化[21],因此,可以考虑增加对时滞效应影响的分析。而在CHARLS问卷中,针对劳动时间变量的问题更多的是对过去一年劳动时间的回顾,而不是当年劳动时间。因此,2013年问卷中的劳动时间统计结果更多代表了2012年的劳动时间,2015年的统计结果则更多代表了2014年的劳动时间。结合这一问卷特征,对时滞效应的分析应该使用2013年和2015年的统计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对2013年和2015年的劳动力供给时间进行双重差分,从而得到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的时滞效应影响。差分结果见表3第3列。结果表明,考虑时滞效应以后,相对于对照组,新农保使实验组的劳动供给时间显著减少(PSM-DID结果为-154.925且在1%水平下显著)。该结果说明,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具有时滞效应。

需要指出的是,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具有负向影响,并不意味着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也会产生负向影响。随着农村发展模式的转变,工业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将农村劳动力更多地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由此对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城镇化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新农保的实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部分基本生活保障,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其摆脱农业劳动的束缚,从而为促进农村工业化和自动化建设提供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扮演了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催化剂”角色。

因此,在农村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数量的负向影响,可能并非如传统认知那般,是对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而是新农保促进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表现。当然,以上推论只是基于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形成,要想进一步进行验证,还需要实证结果的支撑。因此,本文针对不同的分样本进行了以下实证检验,希望对这一推论进行验证。

(二)不同年龄分样本的实证检验

为了验证新农保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对不同年龄分样本进行实证检验。面对新农保的收入效应,年龄较大(60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主要选择的是减少工作时间,而年龄较小(60岁以下)的农村居民,由于其转变生产方式的动力和意愿较强,他们一方面会减少工作时间,另一方面,也会选择从农业劳动转换到效率更高的非农劳动中去。如果新农保仅仅是对农村劳动力市场产生扭曲,使劳动供给数量减少,那么,它对不同年龄分样本的影响结果并不会存在显著不同。若新农保对不同年龄分样本的影响结果显著不同,且对年龄较小(60岁以下)样本的影响更大,则说明新农保对农村经济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农村居民(主要是60岁以下居民)转变生产方式,而非单纯地减少工作时间,新农保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催化剂”作用就能够得到进一步验证。基于以上考虑,分别检验了新农保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60岁以下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对新农保在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催化剂”作用进行检验。

1.倾向得分匹配(不同年龄分样本)。 分别在60岁及以上和60岁以下样本中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匹配前后的平衡性检验结果见表2第4~7列。结果显示,无论是对60岁及以上样本,还是对60岁以下样本来说,所选择的变量都在匹配后达到了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目标(P值大于0.1),达到了理想的匹配结果。

2.双重差分(不同年龄分样本)。表3第4列和第5列分别列示了60岁以下分样本和60岁及以上分样本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双重差分结果(考虑时滞效应)。在考虑时滞效应后,新农保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劳动力供给影响并不显著,对60岁以下的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一结论与刘子兰等(2019)[19]的研究结果相呼应,说明老年人对农业劳动的投入更多,更倾向于无休止劳动。而60岁以下中老年人对农业劳动的依赖性相对较弱,转换工作性质的倾向更强。

以上结论证明了本部分开始提出的假设,新农保引起的工作时间减少,并非单纯农业劳动时间的减少,更多的是农村居民工作性质转变的体现,验证了前文关于新农保“催化剂”作用的原理分析。

(三)不同家庭收入分样本的实证检验

家庭收入同样是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家庭收入越高,中老年人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弱,在决定自身劳动力供给时也拥有更多自主权,因此,新农保更加能够发挥其保障和“催化”作用。相反,家庭收入较低的中老年人,往往会先利用新农保这类外部收入来对生活必需品(食品、水电、交通等)进行补充,而不是利用其保障效果对自身工作性质进行升级。因此,针对60岁以下样本,进一步分析不同家庭收入下新农保对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从而对新农保的“催化剂”效应进行补充验证。

由于样本数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倾向得分匹配的要求,且考虑到已经对样本进行了进一步限制(60岁以下),内生性得到了部分解决,因此不再进行匹配,直接进行回归。在回归过程中加入了新的变量——根据家庭总收入构建的多分类变量house_dummy③。

以上结果显示,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新农保对60岁以下中老年人的劳动力供给影响由负到正再到负,由不显著变为显著。之所以对低收入家庭(house_dummy=1)影响为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新农保内嵌的扶贫机制。通过对贫困群体进行代缴(补缴)保险费、在认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时抵扣养老金收入等方式,新农保对低收入群体具有较强的倾斜机制。根据“奥肯漏桶”理论⑤,这种倾斜机制会引发道德风险,产生减少工作的激励。排除这一干扰,表4结论印证了本部分开始的假设,即家庭收入越高,新農保对其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越显著。这一负向影响不只包括农业劳动时间的减少,也包括农村居民工作性质的转变。随着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新农保的保障和“催化”作用下,受到这一影响的农村居民会越来越多,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都将不断提升。

五、结论与建议

以上研究显示,在考虑时滞效应的情况下,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力供给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一影响并非单纯是农业劳动时间的减少,也包括对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催化剂”效应。对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异质性分析印证了这一结论。随着农村居民观念的转变和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农保的保障和“催化”作用将进一步得以发挥,对农村居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也将越来越显著。

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比,新农保收入仍然较低,其保障作用有限;其内嵌的扶贫机制容易产生道德风险;部分地区农村现代化和自动化发展较缓慢,难以将新农保的保障作用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升,等等。因此,一方面,应该根据农民收入水平的发展状况,逐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同时制定更加科学、精准的扶贫机制,避免“一刀切”式举措带来的效率损失;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农村的自动化和工业化建设,减少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同时通过改善交通状况、发展集体企业、促进城乡流动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转变生产方式的机会,让新农保的“催化剂”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② 为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使用一阶近邻匹配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鉴于篇幅限制并未在文中列示,如有需要可联系作者获取结果。

③ 分別以家庭总收入的25%(5000元)、50%(12000元)和90%(60000元)分位数为依据,将其分为四组,家庭总收入小于或等于5000元,则house_dummy赋值为1;家庭总收入大于5000元、小于或等于12000元,则house_dummy赋值为2;家庭总收入大于12000元、小于或等于60000元,则house_dummy赋值为3;家庭总收入大于60000元,则house_dummy赋值为4。

④ 本部分仍然主要关注考虑时滞效应后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此,这里的work_hours主要以2013年和2015年的问卷统计结果为准。

⑤ 奥肯漏桶理论:社会福利制度会使低收入群体为了满足领取福利的条件而故意减少工作,形成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 Feldstein M.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5):905-926.

[2] Kotlikoff L J. Testing th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 and life cycle accumul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3):396-410.

[3] Blinder A S, Gordon R H, Wise D E. Reconsidering the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J]. National Tax Journal, 1980(3):431-442.

[4] Crawford V P, Lilien D M.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retirement decision[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3):505-529.

[5] Sheshinski E. A model of 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decision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8(3):337-360.

[6] Burtless G, Moffitt R A. Social security, earnings tests, and age at retirement[J]. Public Finance Quarterly, 1986(1):3-27.

[7] Boskin M J. 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decisions[J]. Economic Inquiry, 1977(1):1-25.

[8] Quinn J F. Microeconomics determinants of early retirement: a cross-sectional view of white married men[J].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77(3):329-346.

[9] Boskin M J, Hurd M D. The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on early retirement[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78(3):361-377.

[10]Hurd M D, Boskin M J. The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on retirement in the early 1970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4(4):767-790.

[11]Gruber J, Wise D. Social security and retirement: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2):158-163.

[12]Vimal R. The effect of the South African old age pension on labour supply of the elderly[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4):725-744.

[13]Filho I E D C. Old-age benefits and retirement decisions of rural elderly in Brazil[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8(1):129-146.

[14]程杰.养老保障的劳动供给效应[J]. 经济研究,2014(10):60-73.

[15]张川川,John G,赵耀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J]. 经济学(季刊),2014(1):203-230.

[16]解垩.“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及福利的影响[J]. 财经研究,2015(8):39-49.

[17]周云波,曹榮荣.新农保对农村中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17(5):95-107.

[18]黄宏伟,展进涛,陈超.“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J]. 中国人口科学,2014(2):106-128.

[19]刘子兰,郑茜文,周成.养老保险对劳动供给和退休决策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9(6):151-167.

[20]Giles J, Dewen W, Wei C. The labor supply and retirement behavior of China's older workers and elderl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11:40.

[21]范辰辰.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效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责任编辑:钟 瑶)

The Impact of New Rural Pension on the Labor Supply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Based on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es of Age and Household Income

WU Haiqing,SUO Lingyan,SUN Qi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ts security level, the impact of social pension insurance on labor suppl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PSM-DID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new rural pension on the labor supply of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time lag, the new rural pension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labor supply of rural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under 60. What's more, this negative impact is more significant for people in high income families.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catalyst" effect of the new rural pension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New Rural Pension; social security; labor supply; heterogeneity; "catalyst" effect

猜你喜欢

新农保养老保障异质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城市失独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分析
浅谈中国人口老龄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河北省阜平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云南省新农保制度问题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我国失智老人群体养老保障研究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