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2020-06-03王力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牧童苏轼文言文

王力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引导学生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重点)

2.能与同学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难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竹外桃花三两枝---,水光潋滟晴方好---,横看成岭侧成峰---,明月几时有---。(出示苏轼图片)苏轼不仅能诗善文,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是他为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牛》而做的题目。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注意停顿,齐读。解释题目。简介作者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东坡,一起走进这篇文言文。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默读)

1.读通文意,并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情节,能复述故事。

2.交流对文中人物的看法,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学习流程

过渡: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进行预习,现在就一起接受一下挑战吧。

(一)检查预习

1、认读词语:蜀  处士  戴嵩  锦囊玉轴  曝  搐  谬  婢

教师检测,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声音宏亮干脆,及时纠正。)

2、质疑释义。

(二)学内容

过渡:同学们字词掌握的还不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请同学们看要求。(读准 读通 读懂)请生解释要求。(时间:3分钟)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评议朗读,给短文画出节奏,生再读

师: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4.出示文言文,生释义。

5.出示现代文,生对接古文。

6.出示古文,生翻译。

过渡:面对同一幅画,杜处士和小牧童为何却有不同的表现呢?

(三)小组合作  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杜处士和小牧童形象的相关语句,展开想象,并批注你对人物的看法。

2.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感受。

3.学生汇报

①认真倾听,大胆发言,及时补充。

②做好补批。

预设1:杜处士对画尤所爱。抓住“尤所爱” 想象他的表现:他可能这样夸......可能这样爱惜……还可能……

预设2:牧童“拊掌大笑”:拊掌是拍手,那是怎样的笑,想象牧童的动作神态,加上语言,指名演练。全班起立演练。“笑”什么,笑谁?①杜处士②戴嵩③围观群众……牧童(天真可爱,有什么说什么,挑战权威)

预设3:杜处士笑而然之。他的笑一是欣慰的笑,满意的笑。这个牧童,善于观察生活,能够和这幅画作比较,看出它们的不同。所以,杜处士对此感到欣慰、满意。二是欣赏的笑,赏识的笑。因为满意,杜处士是在用这份笑鼓励牧童,你是好样的!三是揶揄的笑。杜处士心里可能会想,艺术是用来审美的,而你如此求实求真。这一点,牧童还不清楚。他这一笑,就是在笑牧童还太小,太年轻,认知太浅。既然如此,杜处士为什么要“然之”呢?这就是杜处士作为“处士”的一面了,他不仅有才学,更有德行,更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他的这一“然之”,是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是在帮助和鼓励孩子的成长,这正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过渡: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人物,苏轼的语言多么精妙。杜处士会不会因为牧童的话而嫌弃这幅画呢? 师:他依然会爱他所爱。

故事的最后苏轼引用了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生齐答:)告诉我们:{生答}你同意吗?

(四)思文本辩启示。

1.你是否赞同“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原则,批注看法,并试着按你的想法改一改这句古语。

2.学生分享学习体会。

师:①“耕可问奴,织可问婢”②会问就够了吗?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

讲讲“我”的故事。

小贴士:我姓杜,人称杜处士。我读了不少书,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还没出村子,我看见……

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1)选择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讲“我”的故事。

(2)指名讲故事,评价交流。

小贴士:合理想象    角色转换    形象表达

结语:寥寥的93个字,把我们传统的画作之美,语言之美融为一体,讲述了一个丰富有趣的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最后,让我们拿起课文再读全文,感受文言文的简约优美。

板书设计:            書戴嵩画牛

杜处士          牧童

笑而然之          拊掌大笑

耕当问奴

织当问婢

猜你喜欢

牧童苏轼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苏轼吟诗赴宴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牧童与老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