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的“三美论”

2020-06-03肖雨

青年时代 2020年8期
关键词:三美论音美意美

肖雨

摘 要:许渊冲先生是古诗英译成就极高的翻译家,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许渊冲先生总结了关于古代诗词翻译的“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来传达原文的意义,并特别注重传达诗词的魅力。本文從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分析了许渊冲先生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一些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古诗词翻译

一、引言

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诗词,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提出了翻译诗歌的“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三美”之中,许渊冲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意境美,其次是音韵美,最后是形式美。通过大量阅读许先生的经典译作,笔者发现,许先生的译文不仅做到了与原作的神似,达到了音、形、意三者的和谐统一,而且还能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因此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古诗词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翻译中国经典古代诗词时,应尽可能地遵循“三美论”原则。

二、音美

诗词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色就是其音韵美,常常通过“押韵”与“平仄”来表达。音美包括韵律、节奏、押韵和谐音等产生的美感。许渊冲先生认为译文应该具有严格的韵律,可以选择译入语中常用的格律,原文音似的韵脚,以及叠韵,重复等方法,力求使译文具有严格的韵律、音步和句数,从而能够具备与原文相统一的美感。例如,许先生翻译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词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许渊冲的译文是:Tune: "Like A Dream", Last night the wind 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 wine.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arb-apple tree," she says, "was seen." "But dont you know, O 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原词的韵律整齐,节奏生动,第一、五、六、七行末的“骤”“否”“否”“瘦”所押的韵脚皆为“ou”,而第二、四行末的“酒”“旧”,韵脚为“jiu”。研究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可以看出许先生的译文韵律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首先许先生在翻译原文的“雨疏风骤”时调换了先后顺序,将其译为了“the wind 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不难看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与第二行保持押韵。许先生将第三行中的“卷帘人”译为“who s rolling up the screen”,“帘”一词用了“screen”而非我们常用的“curtain”一词,这样一来,便正好可以和第四行“The same crab-apple tree,”she says,“is seen.”中的“seen”保持押韵。在第五、六、七行中,许先生重复“Dont you know”并和最后一句“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保持了押韵。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充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三美论”,能够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原词的“音美”。

三、意美

意美是诗歌翻译的首要原则,传达原诗词的意美至关重要。意美讲究措辞及意象,故翻译古诗词时需要注意两者的运用。许先生认为,三美之中,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神似胜于形似,因此译者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我们知道汉语是一种意合性语言,“意在形随”“形散神聚”是汉语的典型特征,许先生认为好的译文应该是三美的和谐统一。许渊冲先生对李煜的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原词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许渊冲的译文如下:The Lost Land Recalled Tune: "The Beautiful Lady Yu", When will there be no more autumn moon and spring flowers, For me who had so many memorable hours? 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vernal wind did stand, Reminds me cruelly of the lost moonlit land. Carved balustrades and marble steps must still be there, 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fair. If you ask me how much my sorrow has increased, 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首先,就词牌名的翻译而言,许渊冲先生译为“The lost Land Recalled Tune:The Beautiful Lady Yu”,笔者认为许先生译出了原词的意象美,而如果仅仅简单的音译则无法充分传达原作的意境。对第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的翻译,许渊冲先生保留了原文的疑问句式语气。其次,笔者想谈一下对原作中的一些意象的处理。例如第三句中的“东风”这一意象,此处东风指的是春季特有的季风,因此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了“vernal wind”,表现了“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另外,第三句中的“小楼”翻译为了“attic”,极具诗意。在这一句的末尾,许渊冲先生增译了强调句“did stand”,更加让人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对“只是朱颜改”这一句的翻译,许先生译为“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fair”,这一句中的“fair”一词既有白皙,美丽之意,还含有优雅之意,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意象美。同时,在句式处理上也和原文严格对应,十分精简。此外,“rosy”一词意指后宫粉黛,富有浪漫色彩,是可圈可点之笔。对最后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翻译,许先生译为“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表现了“春雨过后,江水满溢,顺势东去”的生动而壮丽的画面,而词人的哀愁也恰如这滔滔江水一样连绵不断,充分体现了“意美”。总的而言,笔者认为,许渊冲的译文有其独到之处,传达出了原文的美感,体现了“意美”的翻译原则。

四、形美

形美主要是指诗句的行数、诗行的长短、诗句的对仗与重复等。许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这大概就是形美的妙处所在。古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用十分精简的形式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寓意于形”也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古诗词的形式对意义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译者应当尽量地去还原原文的形式美,做到形式对等。在展现“形美”这一方面,许渊冲先生也是独具匠心,古诗词的长短、对仗都在他的译文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例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译作中就践行了“形美”这一原则。原诗如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许渊冲的译文如下: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五言绝句,工整对仗,且上下联词义相对。可以看出,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在形式上也保持了与原文的高度对等,他采用了较为通俗易懂的词汇来表达原文的意义,并将每一诗行的音节数严格地控制在了八个以内,整体框架上与原文基本一致。在句式上,原诗为四行,许先生的译文也以四行呈现,简洁精炼。译文第一句和第二句开头的“From hill to hill”与“From path to path”相对应,第一二句结尾处的“flight”和“sight”,以及第三四句结尾处的“afloat”和“boat”都互相对应。可以看出,许先生的译文保持了原诗的基本形式和整齐的韵律,充分传达了原诗所具有的形式美以及格律美。此外,许先生采用了简洁通俗的词汇,使得译作在便于译入语读者接受的同时,也再现了原诗悠远含蓄的意境。从分析中可以看出,许先生的译文充分体现了其“形美”的翻譯原则。古代诗歌的形式是其传神达意之所需,因此遵循原作的形式,注重形美对古诗词翻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形美的传达也更有利于意美的实现,从而能够创作出更成功更具审美效果的译作。

五、结语

译事难,译诗则更难。诗词是一种具有较高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体裁,翻译中国古诗词对译者要求很高,需要字斟句酌,诸多考虑。在力求准确传达原诗词意义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传达诗歌的神韵。如果说句式是诗词的外衣,音韵是筋骨,那么意境就是灵魂。笔者认为,译诗要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就要尽可能地遵循“三美”原则,力求与原作做到神似。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在中国古诗词外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出了古诗翻译的“三美论”。而许渊冲先生本人更是笔耕不辍,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经典诗词,许多作品也都堪称精品。总的来说,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古诗词的翻译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他在其译作中充分地展现了原作的“音美”“意美”和“形美”,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作之美。因此,笔者认为“三美论”在古诗词翻译这一领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也为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许渊冲.汉英双讲:中国古词50首[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4.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李正栓.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2):29-31.

[8]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三美论音美意美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