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角下旅游城镇的规划策略研究
——以龙井市东盛涌镇为例

2020-06-03黄恺扬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朝鲜族城镇物质

杨 彧,黄恺扬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018

0 引言

近年来,全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城镇经济的重要支撑.其中,旅游产业占主导的城镇,则可以称之为旅游城镇.在诸多旅游城镇中,依托城镇的文化进行相关旅游开发的不在少数,但由于方法和策略上的问题,很多城镇在开发中对当地的文化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因此,本文拟在界定城镇文化的构成基础上,研究文化传承空间的发展模式,并以东盛涌镇为例探索文化传承空间在规划中的实现策略.

1 城镇文化的构成

1.1 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是城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语言、礼仪、艺术、技艺、饮食和民俗的综合体[1].它是一种在当地民众之中口口相授、代代传承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2].同时,非物质文化是当地民众的精神文明追求,是当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娱乐、休闲、劳作和饮食过程中所总结出的文化精髓.

1.2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城镇发展过程中真实存在、可触及的物质实体,其最常见的形式为建筑外形、街道肌理和公共生活空间遗址.它是当地民众逐渐形成的审美意向与生活习惯的具象化体现,是向外来游客展示当地文化的最直接的载体.

2 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

2.1 文化传承的形式

文化的传承包括文化传授、文化展示与文化保护3种形式.其中,非物质文化多以口口相传的教授形式得以延续,物质文化多以保护和继承的方式得以发展;而文化展示则成为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共有的一种空间形式,特别是将非物质文化以物化的空间形式展现并进行文化的宣传.

2.2 文化传承的空间

空间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物质表现,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空间单独存在[3].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由于其存在形式的不同,对于传承空间有不同的要求.非物质文化对于空间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场地的要求,物质文化则更多的意味着一种空间的实体存在.

2.2.1 非物质文化的物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没有实体的传承,需要通过侧面植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需要物质载体,脱离了载体也就无法存在.因此,非物质文化需要融入当地的旅游产品之中,依托旅游这一载体来完成各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4].依据旅游产品各自的场地需求,可以将文化载体置于静谧空间与开敞空间两种环境进行营造.

2.2.2 物质文化的实体空间

物质文化拥有实体存在的体征和外表,其主要表现为建筑实体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建筑是城镇中最为常见的事物,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承载物.建筑的特色改造是物质文化传承的重点.涉及了建筑外观、周边空间与整体组织肌理等多个层面[5].改造完成后,这些建筑及周边空间,将为民众和游客营造一种特色的城镇氛围.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存在于建筑群体之间,是过去当地民众日常集会和休憩的场所,如水井周边、树下空间和街坊空间等.这些空间在修复后将重现生机,恢复过去的停驻与游憩功能,并成为蕴含当地特色的文化传承.对这些建筑空间群体,应按其价值和现状保存情况分别进行保留、激活、复兴和标识(见图1).

图1 建筑空间群体的传承保护方法

2.3 文化与旅游融合

旅游包括“吃、住、行、购、游、娱”六大要素.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更多表现为文化活动、文化实体与旅游要素之间的融合.主要思路是将非物质文化融入城镇旅游的吃、住、购、娱等要素,并推动物质文化的观光、游览活动.因此,文旅融合具体落实在城镇规划上,实质是将旅游要素与文化要素在物质空间上形成旅游节点与路径,并将二者共同搭建起文旅城镇的功能体系和交通,以此带动城镇的发展.

3 文化传承视角下东盛涌镇的规划策略

东盛涌镇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龙井市,位于龙井市东北部的海兰江两岸.东盛涌镇地理区位优越,处于龙井市和延吉市的半小时经济圈以内.东与图们市月晴镇相连,南与龙井市的德新乡相接,西与龙井市区相连,北与延吉市相接壤.

3.1 东盛涌镇现状条件分析

通过建立SWOT模型对东盛涌镇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优势:极佳的地理区位,距延吉市仅7.5 km,道路通畅;悠久的历史和朝鲜族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

劣势:人口逐年流失,常住人口较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匮乏;二三产业比重较少.

机遇:该镇是国家第一批特色小镇,有政策和资金支持;处于延龙图核心位置,过境旅游人口优势明显.

挑战:同类城镇的竞争.

基于以上分析,东盛涌镇的规划主要从多种类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进行相关产业设施的营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旅游体系,最终实现城镇的发展.

3.2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规划

在东盛涌镇,非物质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朝鲜族特色民俗文化.所以,规划将以设计空间场所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形式进行民俗文化的植入和传承.在切实可行的前提下,东盛涌镇以歌舞、饮食、诗书、礼仪、孝道和竞技这六类文化为主导,规划与之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依据实际的公共绿化空间分布,将这6类传统文化空间,落实到城镇空间体系之上,构建礼乐连廊(见图2).

图2 东盛涌镇的文化空间分布

歌舞文化: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最显著的文化就是歌舞文化.歌舞文化的本质是歌舞表演,植入的载体是歌舞广场、歌舞剧场.规划在镇区中心偏南位置建设一个朝鲜族歌舞广场,平时为游客展示朝鲜族歌舞,传承歌舞文化,在节庆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集会的场地.

饮食文化:朝鲜族拥有多种的美食,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朝鲜族美食是饮食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对游客的一大吸引力.东盛涌镇为了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在规划中于滨河街区设计了一条美食街,用以接待外地游客.

诗书文化:朝鲜族非常注重是诗文、书法的传承,其特有的朝鲜族书法与文字是历史遗存下的宝贵财富[6].朝鲜族诗书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相关场地的营造,其主要载体是书院、书斋等.因此,此次规划在镇区的主要住宅街区附近,设计了书院与书斋,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学习和传承本族诗书文化的场所,也满足了外来游客参观体验的需求.

礼仪文化:朝鲜族人注重传统礼仪文明,对孩童从小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教育过去由家族长辈在学堂传授,但如今逐渐的受到了忽视.为了保持礼仪文化的传承,规划在镇区学校的西南角新建礼仪学校,传承与展示朝鲜族礼仪文化.

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一种孝敬老人、尊敬长辈的文化传统,也是自古以来的一种道德规范.孝道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言传身教,也需要专门的场地进行宣扬和传承.孝道博物馆、孝德讲堂是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共同的孝道文化传承载体.

竞技文化:自2000年龙山足球学校建立以来,足球竞技也成为了东盛涌镇的一种特色文化.东盛涌镇为了实现竞技文化的传承,在城镇内规划建设足球训练基地与足球体验馆.这一规划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的足球竞技文化,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学习与体验专业足球竞技的场所.

3.3 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物质文化的传承主要以朝鲜族特色建筑为体现,包括住宅设计、住宅庭院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公共建筑的群体组织、朝鲜族传统的住宅区机理以及特色的传统开放空间等.

3.3.1 民族建筑元素的重塑

东盛涌镇的民居大部分带有朝鲜族风格,拥有良好的改造基础.规划从屋顶、门、窗以及内部空间这几项特色建筑元素着手,对现有民居进行重塑和改造(见图3).

图3 朝鲜族的特色建筑元素

屋顶进行重建和修复,设计坡度缓和、中间平行如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的大屋顶造型[7].门窗进行传统风格的改造,尽量实现每间房屋都设一个外门,正间的门改成窗,满足席居文化的居住要求[8].内部空间将火炕和厨房组合布置,并将其营造为室内的主要活动空间和房屋的功能中心[9-10].镇内民居经过多元素的改造后,可进一步发展成朝鲜族民宿,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3.2 建筑肌理的营造

在传统的朝鲜族村落中,民居一般依据地形或是沿着街道布置,充满了秩序感.规划在东盛涌镇现状的基础上,对部分民居的宅前路进行了梳理,营造了一种充满秩序的建筑肌理(见图4).

图4 规划前后建筑肌理的对比

传统的朝鲜族公共建筑肌理,主要以大体量建筑组合布置为主,并在建筑前留有充足的开放空间.规划以此为依据,围绕政府、银行等公共建筑布置了大量的开敞空间,并在未来的商业街的南侧,留出了充足的滨水开放空间.

3.3.3 生活游憩空间的构建

水井是过去朝鲜族人重要的取水场所,其周边则是全村的休憩休闲的空间.闲暇时,朝鲜族人在水井周围聊天休息,并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东盛涌镇现状没有类似的水井空间,镇区内仅有两条河流穿过,河流周围也没有形成生活游憩空间.因此,此次规划将在每个街区的中心预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并设计一定的水井、树下空间,构建服务民众与游客的生活游憩空间.为解决传统朝族建筑之间互动较少,邻里缺少沟通的问题,将传统朝族建筑肌理与院落式布局进行结合,打造新型院落样式,营造公共游憩空间,为人们的互动交流提供场所(见图5).

图5 新型游憩空间的营造方法

3.4 文化旅游体系的塑造

3.4.1 文化旅游游赏体系

在城镇现在的基础上,结合东盛涌镇自然资源优势,打造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游赏景观体系,包括将外围农田引入的自然风光环,以及沿水系营造的小桥流水空间(见图6).

图6 自然风光环

在自然风光和文化空间塑造的基础上,构建文化旅游游赏体系,包括以体验式旅游为代表的朝鲜族手工业制作工坊、农业采摘园、歌舞表演中心和竞技活动场等文化体验式活动和娱乐场所.同时也包括礼仪堂、书院、展览馆和孝道园等以展现朝鲜族礼、孝文化为代表的展览、展示等旅游节点空间(见图7).

图7 旅游节点分布

3.4.2 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通过设计美食街、小吃街和购物中心等提供游客美食的“吃”体系;通过设计购物中心、传统文化手工艺品步行街和农产品集市等,形成旅游“购”体系;通过设计旅游宾馆、酒店、会所和民宿形成旅游“住”体系.依据“吃、购、住”的需求特点进行城镇空间的布局规划,构建东盛涌镇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见图8).

图8 东盛涌镇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3.4.3 文化旅游交通体系

在当前道路的基础上建立由对外车行交通和内部慢行系统组成的文化游览交通体系.改进现有的“两横一纵”城镇主要道路系统,通过修缮道路、改造绿化,建立完善城镇对外的的旅游交通系统(见图9).通过整治镇区现有巷道和宅间路、新增绿化步行道、消除断头路等途径,构建镇区的旅游慢行系统(见图10).

图9 东盛涌镇的交通系统

图10 东盛涌镇的慢行系统

4 结语

国内诸多旅游城镇的加速发展,导致城镇文化遭受破坏和遗失.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入手,结合城镇文化的构成要素,归纳出文化展示这种传承形式,并针对性的提出以空间承载文化、文化融合旅游的发展模式.以东盛涌特色小镇规划项目为例,具体通过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规划、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文化旅游体系的塑造3种策略,为其他旅游城镇传承和开发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由于不同类型文化在传承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对各类文化的其他传承形式也未进行深入研究,未来需要进行大量研究,以对其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朝鲜族城镇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人口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