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门市江海区人工湖水网优化建设方案的探讨

2020-06-03梁珍平张家鸣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水网人工湖装机

梁珍平,张家鸣

(1.江门市江新联围管理处,广东 江门 529000; 2.江门市科禹水利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 江门 529000)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内土地利用情况发生较大改变,原来的鱼塘、农田改为建设用地,地面蓄水调节能力大大减小,原来针对鱼塘、农田的排水系统排涝标准低,难以适应区域发展的要求,内涝频繁发生。

江海区提出建设南、北湖工程以缓解区内排涝压力。有研究表明,人工湖的建设一方面能增加涝水调蓄容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蓄涝排涝[1];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湖内水体流动性、自净能力较排水河道差,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水体污染物沉淀、富营养化等水环境问题[2]。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充分发挥南、北湖容纳水体、调节雨涝的作用,开展江海区南、北湖水网优化方案的研究很有必要。

1 研究区域的排涝体系

江海区主要的排水河道有麻园河、马鬃沙河等。本次研究对象主要位于江海区礼东围东片及其附近区域。

礼东围东片集雨面积为34.42km2,片区涝水承泄区为西江,围内因暴雨受涝多在汛期,恰逢西江洪水期间,外江水位一般高于围内地面高程,涝水难以自排,主要靠电排解决内涝问题。东片目前已建成运行石洲、横海南和横沥3座电排站,电排站设计排水流量共41.55m3/s,总装机2460kw。

2 人工湖建设对区域排涝形势的影响分析

2.1 基础资料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大部分农田、鱼塘都已经改造为建设用地,根据当地建设实际情况,排涝标准按20a一遇暴雨产生的径流1d排干来考虑。根据人工湖规划方案,南湖水面面积17hm2,湖底标高-1.6m(珠基,以下同),北湖水面32hm2,湖底高程为-1.636m。人工湖的建设将增加东片的调蓄水面,增大河网水系的调蓄容积。

表1 礼东围东片河道涌容-水位

由于围内没有流量观测资料,设计来水采用暴雨资料推求得到。区域位于珠江三角洲分区,根据其雨型、暴雨定点定面关系、24h暴雨时程分配及区内地类分布情况,可计算得区域20a一遇24h暴雨产生径流的来水过程。

表2 礼东围东片设计来水过程

2.2 排涝计算

为了量化描述人工湖对缓解涝情的贡献程度,本次研究引入等效装机流量的概念。等效装机流量,即人工湖工程实施后,区域所需新增装机流量的削减量。即

Ceq=Cpre-Caft

(1)

式中:Ceq为等效装机流量,m3/s;Cpre为工程建设前区域所需装机流量,m3/s;Caft为工程建设后区域所需装机流量,m3/s。

人工湖建设主要影响礼东围东片的排涝,由于东片地势平坦,排涝河道纵比降较小,可采用平湖法[3]进行分析。平湖法的基本原理为水量平衡方程:

(2)

式中:Q1、Q2为时段初、末来水流量,m3/s;q1、q2为时段初、末泵站装机流量,m3/s;V1、V2为时段初、末河道库容,m3;Δt为计算时段,取Δt=3600s。

计算时以某一起调水位开始,根据水量平衡计算出的各时段末河道涌容V2,即可从涌容-水位曲线上查得相应时段的水位,通过调整装机流量使水位不超过区域最高控制水位,可得出区域排涝所需要的装机流量。东片平均地面高程在2.0m以下,为使排涝期保护对象不受破坏,取最高控制水位1.4m,起调水位取泵站机组开机水位0.7m。

选取表2中的3种工况,分别分析人工湖建设前后礼东围东片所需装机流量的变化。

通过平湖法计算,可得出人工湖建设前后片区所需要的装机流量。根据现有装机流量,可进一步得出片区需新增的抽排规模,以及人工湖工程的等效装机流量。

2.3 影响分析

随着江海区排涝标准的提高,区域原有的排涝设施未能满足标准要求,遇暴雨易引发积涝问题。根据平湖法计算结果,可分析得出以下几点:

2.3.1 在不建设人工湖的情况下,片区需将现有排涝能力扩大约一倍方能满足标准要求;

表3 平湖法排涝计算结果

2.3.2 建设人工湖可增加片区内水系涌容,增大蓄纳涝水的容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排涝设施不足的问题,减小需新建排涝站的规模;

2.3.3 北湖建设对改善排涝形势的贡献程度大于南湖,这是由于北湖的建设规模大于南湖所致;

2.3.4 值得注意的是,工况④的等效装机流量略小于工况②与工况③的等效装机流量之和,这是由于水位、涌容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从而导致等效装机流量增量与涌容增量的非线性关系,随着涌容的递增,等效装机流量的变化将越来越不明显;

2.3.5 虽然人工湖建设能在一程度上削减装机流量需求,然而仅靠人工湖调蓄来解决排涝问题还是不够,新增排涝工程在所难免。

3 结合人工湖建设的区域水网优化措施

3.1 人工湖对水网生态的影响

人工湖的建设能增加涝水调蓄容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蓄涝排涝。另一方面,湖泊水体相对于河道水体而言,其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较弱,水体污染物容易积聚沉淀。有研究表明[4],人工湖成库初期为TN、TP等营养盐的累积高峰期,而磷为藻类生长的限制性因子,且人工湖水体基本处于准静止状态,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若管理不当,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的问题。另外,江海区位于市区,人类活动频繁,容易给人工湖带来面源污染。事实上,某些已建的人工湖也已经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5]。由于人工湖与区域水网连通,若人工湖的水体受到污染,则会进一步影响与其连通的区域水网的整体水质。

3.2 人工湖水网优化措施

为了确保湖内水体的流动,防止水质恶化,在考虑建设人工湖以缓解排涝压力的同时,还应对人工湖周边的水网进行优化,结合实际,对江海区河网优化进行如下布置:

3.2.1 建设上游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进水水体的好坏直接影响湖水水质,要从根本上改善湖水水质,建设完善上游区域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减少上游河道的污水排放。

3.2.2 疏浚河道。与人工湖连通的河道为水体出入的重要通道,保持这些河道过水流畅,才能确保水体进出畅通无阻,保证湖内水体具有足够的流动性。

3.2.3 增设泵站。围内水体需要经常更新,这就要求引入外江水体及排出围内水体。靠水闸引排水要求内外江具有一定正向水位落差,水体更新效率较低,增设引水泵站及排水泵站,可在反向水位落差时正常引水排水,可提高外江水体与围内水体的置换频率。此外,排水泵站也可在排涝期发挥作用,减轻区域的排涝压力。

3.2.4 生态工程。在湖内种植高等植物、构建生态浮床等,利用湖内水生植物与藻类争夺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繁殖,有效抑制水体营养化[6]。

3.2.5 绿化工程。在湖区周边配套建设绿化工程,保持水土,改善周边环境,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4 结 语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建设用地的增多,排涝标准的提高,原有的排涝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区域的排涝要求。

2)南、北湖的建设可增加区内水系涌容,增大蓄纳涝水的水系容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排涝设施不足的问题,但也会使水体的流动性降低,从而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留下水体水质恶化的隐患。

3)预防人工湖水体污染关键在于周边水网的建设,提高湖内水体的置换频率。根据江海区的实际情况,水网建设可与排涝工程相结合,具体措施包括河道疏浚、建设泵闸、生态绿化等,优化水网的同时解决排涝问题。

猜你喜欢

水网人工湖装机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标出位置
海南省今年启动智慧水网平台一期建设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9.48×108 kW
2020 年上半年欧洲风电新增装机统计
2020 年上半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632 万kW
代表议案编织安全“水网”
人工湖
人工湖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