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浅析

2020-06-01梁碧文

南方农业·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玉米

梁碧文

摘 要 玉米产量的提高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加强玉米栽培技术水平,从而实现玉米产量的提高。基于此,从调整土地、适时播种、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期收获等方面具体分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 调整土地

调整土地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前提步骤之一,常用的方法为翻耕作业。翻耕作业需要不间断地进行,深度维持在20 cm左右。如果土地状况相对较好,则可适度展开深耕作业;如果土壤肥力较差,则需要适度减小耕地深度。土壤的调整工作要贯穿于玉米栽培的整个过程,以不断改善土壤环境。土地调整能够帮助玉米根系更好地进行呼吸作用,同时保证根系有更大的发育空间,助力玉米向下扎根。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好的情况下,土壤的水分能够被玉米完全吸收,从而达到抗旱、抗涝的效果。长期的实践和科学化的验证成效表明,做好土地调整工作能够增加产量[1]。

2 适时播种

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种植玉米的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特点进行播种。如果过早播种,玉米会因为温度无法达到生长发育需求而成活率大大降低。这是因为气温较低时,玉米种子抗性较差,极易导致病虫害感染等问题发生,使得后续的玉米生长受到影响,产量减少。随着我国农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很多玉米种植地已采用机械化播种,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的支出,同时能够更好掌控玉米的种植间距。土壤肥力较差的区域需要采用相等差距的株距,距离保持在60 cm左右;土壤肥力较好的区域,则可采用宽窄结合的播种方法。目前,宽窄结合的方法是最为主要的播种方法,大多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此外,播种密度也是播种环节中需要控制的重要指标,需要考虑土地状况和玉米品质这2个主要因素。在单位面积中种植最为合适的玉米植株数量,确保每一株的玉米都能够充分接触空气和阳光。如果播种密度过大,会引发玉米之间互相遮挡,玉米无法进行良好的光合作用,使得植株发育和生长受到限制。科学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在有限的面积上获得最高的产量。目前来看,每667 m2地玉米播种密度大约在3 500株,如果种植相对松散的玉米类型和品种,则每667 m2地需要减少大约500株。此外,在玉米播种过程中,覆土厚度应基本保持一致。一般播种深度应在5~6 cm,覆盖土壤的厚度应保持在3~8 cm。在玉米播种时要随时注意土质状况,如果土质较黏、含水量较高,应采取浅播的方式;如果土质黏性较差、含水量较低,或地势较高,则应采取深播的方式[2]。

3 玉米种植管理

3.1 水分管理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玉米更是一种水分含量要求较高的农作物。所以,农户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适量补水。尤其是在我国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小,更需要加强补水工作。玉米一旦缺水,不仅会导致减产,甚至会引发患病。玉米是一类植株较大的农作物,叶片面积也相对较大,在强光照情况下,叶片水分散失较为突出和严重。农户必须加强对玉米田间的巡逻工作,保证充足的水分,这是保障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3]。

3.2 肥料管理

根据我国长期种植玉米的经验,为了获得最佳的种植效果,农户需要在播种前做好土壤的底肥施加工作。底肥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对幼苗的发育以及玉米初期的生长有着决定性作用。在翻耕土壤过程中,即可同步完成底肥的施加工作。底肥最好使用常见的农家肥料,每667 m2地施加量应超过400 kg。农家肥中的营养物质不仅会通过微生物发酵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营养,还能改良土壤。此外,还要施加一定量的种肥,以促进玉米高产。种肥是播种时随种子一起入土的肥料,通常选择化肥。施加时需要注意化肥和种子之间的距离,避免出现烧肥的情况。在玉米播种至收成期间,需要实时添加一定的肥料,常见的肥料有穗肥、粒肥、氮肥、磷肥和基肥。不同区域所施加的肥料都存在客观的差异,各个区域以及农户需要深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玉米品种选择更为契合的肥料进行施肥,切忌凭借经验主义盲目施肥[4]。

3.3 除草管理

杂草一直以来是我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负面因素,会抢夺玉米正常生产过程中的养分与水分,难以保证玉米高产。同时,玉米获取的光照量也会降低,杂草过多也会诱发病虫害等其他负面问题。所以,为了保证玉米种植的质量以及产量,需要做好玉米的除草工作。目前,最为简单、直接的除草方式为喷洒除草剂。需要注意,除草剂不可避免地会对玉米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除草剂的喷洒要均匀,切忌重复喷洒,这样才能保证玉米不受到额外的伤害。

3.4 查苗补苗

在玉米栽培中,田间巡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玉米出苗后,要加强检查,找寻缺苗,并在第一时间予以补充种植,或适度从其他区域移植补种。在玉米长出4片叶子后进行间苗,6片叶子后进行定苗,保证留存叶子茁壮的幼苗,去除生长状况不佳的幼苗。在定苗工作中,必须确保每一个植物洞穴中至少有一株健康、茁壮的幼苗。玉米是一类对土壤、空气较为敏感的植株,所以农户需要至少进行2~3次的除草、松土工作,使玉米根系在土壤中能够更好地发育和成长。在玉米定期的第一阶段,需要展开第1次除草工作,在玉米长出10片叶子后,需要展开第2次中耕作业,保证玉米长势。

4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虽然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但玉米生长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会出现病虫害等问题,因此要加强病虫害治理,促进玉米健康生长。蚜虫、黏虫是最为常见的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存在差异。蚜虫是玉米安全生育期中常见的病害,会对玉米造成较大的为害,在玉米的叶片、根茎位置都会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害,甚至部分蚜虫还会传播病毒,造成二次侵害,因此玉米蚜虫防治是关键步骤。其治理方法大多是引入食蚜蝇、瓢虫等天敌,从而在不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完成治理。玉米拔节孕穗前后,通过40%乐果乳油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50%辟蚜雾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喷雾防治1~3次也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黏虫可通过菊酯类的农药加以防治,每667 m2用量为20~30 mL,或用80%敌敌畏乳油的1 000倍液喷雾,也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玉米大斑病是最为常见的病害,对玉米的为害较大。大斑病会在玉米的叶片位置出现不规则的斑块,使得玉米的生长受限。染病初期,玉米叶片上会呈现不规则的白斑,在中后期则会变成黄褐色,然后叶片逐渐变得卷曲,直至最终干枯凋零。针对大斑病的防治工作,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选择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种植,然后农户需要积极进行翻土、中耕等工作,降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一旦发现有患病的病株,需要第一时间清除,避免交叉感染现象的出现[5]。

5 适期收获

适期收获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关键,部分区域的农户过早地进行玉米收获,使得玉米的品质相对较差,玉米含水量明显偏高,受损情况也较为突出。所以,在玉米生长发育完毕后再进行收获非常关键。成熟的玉米粒含水量在30%左右。如果適当晚收玉米,则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另外,在贮藏玉米籽时,一定要充分晾晒后才能长久放置。

6 结语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掌握玉米栽培技术,并进行科学的实践探索,以此才能保证玉米产量;技术人员要做好技术宣传工作,以此才能让更多农户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卢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乡村科技,2019(34):101-102.

[2] 孙雪.优质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9(23):31.

[3] 孙国俊.抗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J].农家参谋,2019(23):74.

[4] 王艳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实践应用[J].现代农业,2019(12):32-33.

[5] 郭元平,肖能武,张世洪,等.玉米新品种集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2):43-4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