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审美到立美

2020-06-01赵天夏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造审美音乐教育

【摘要】创造是音乐蓬勃发展的基本动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重视音乐教育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注重学生参与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的开发,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较为浓郁音乐氛围下更加积极、更加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实践机会,促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创造;审美;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185-02

【本文著录格式】赵天夏.从审美到立美——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20,04(07):185-186.

一、以审美为基础的音乐教育

为了贯彻“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总体目标,就要深入研究其各类促成条件。首先,选择具有美感的音乐作品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什么样的作品富有美感?是否像部分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只有古典主义音乐才是高雅的,只有聆听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作品才是有格调的呢?实际上,对于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美感,首先应当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从当时的文化观念入手,探究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音乐手段是否具有研究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不仅在相应的文化群落中获得认同,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以及精神的缩影,毋庸置疑,这种作品就是美的。音乐教师应该先行对该地区及民族的社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贴近本土文化的角度再去欣赏音乐,进而去斧正自己的审美文化观。将正确的判断美、感受美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审美体验,这是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

创设具有美感的教学环境同样是落实审美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完备的教学设施,多样的教具种类,具有专业素养的音乐教师和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促进学生释放天性,开拓思维,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之美。迥异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区域”与“学生区域”和“个人区域”与“他人区域”的泾渭分明,取消界限束缚的教学环境的积极意义不仅在生理上,更在心理上。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得以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思想的能动性。达到“体验——感受——发散——创造”的审美全过程。具有专业素养的音乐教师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无论是音乐环境的创设、各类教具的使用还是音乐作品的挑选,都需要音乐教师的穿针引线。教师的审美倾向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学生有审美,首先教师要明确。只有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正确的审美导向,清晰的思想教育体系,符和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眼界,才能将审美教育思想准确的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对审美产生深刻认识进而了解掌握并身体力行地践行与发展。

二、立美教育中对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是将内心体验具化为音乐音响结构的艺术实践,完全是一种新的思想、观点,承载创造者个人的情感,所有的一切都由创造者赋予其新的生命。创造作为一种广义层面的审美实践,贯穿了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的方方面面。在音乐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也是音乐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课标》中,以“鼓励音乐创造”作为基本教育理念之一,意在鼓励学生“……有意识地追求‘价值‘和‘意义的音乐实践,去不断提高对世界各种事物的理解水平,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音乐创作从普遍意义上而言是作曲家内心听觉转化为物质行为的实践过程。这种“一次创作”的形态在丰富的技巧与审美经验的交织中往往还需要一点类似“灵感”或者说“天赋”的因素为一部音乐作品的成功诞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认为,这里的灵感或者说天赋的本质与霍德华·加德纳和契克森米哈赖所谓的“大创造力”的理论是相通的。他们认为,创造力更接近一种先天的能力,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经过艰苦的努力在某一领域达到与在这一领域有着基因优势的人的最终成就。正因如此,虽然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的作曲家可以广为人知永载史册,但更多的音乐从事者却籍籍无名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并非基础教育层面能够驾驭的,也与人们的初衷大相径庭,自然不会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实际上,以面向大众为前提的音乐教育需要更加贴近现实,将音乐创造与审美体验相结合。在以审美为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实践将内心听觉落实到实际操作,以小见大,从而达到以审美促立美的理想境界。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提到:“为了创作,需要有音乐能力。每一种创造性的角色都呼唤特定的能力,而所有的能力都是可培育的。”。笔者认为,相较于大创造力的观点,雷默的看法更加贴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也更加符合《课标》对于创造力的定位。一旦创造力变得为普通大众所拥有,那么基础教育的功能随之凸显出来。“在音乐教育中,鼓励音乐创造指的是鼓励将创造融进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的全部过程”作曲中对于新的音色的探索和发现,演唱和演奏中思与行的完美结合,欣赏聆听中的意识反应,在这些过程中,创造无处不在。表演者对作品本身进行合乎时宜的“再加工”是一种创造,欣赏者在聆听过程中产生的独具个性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创造。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审美与创造的结合,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只强调审美而忽视立美会将学生囿于“匠气”的窘境,审美教育只有落实在立美成果上才能显示其成功与否,反之审美教育将失去长久发展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对于实践而言,没有实践就没有创造,实践经验是创造力发挥的主要源泉与动力,且创造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方式。创造丰富审美体验,在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每个环节都贯穿其中,这种能力绝不是音乐家、作曲家才能拥有的词汇,创造力属于每个人,有时即使微不足道,也绝对不容忽视。

三、结语

为了能够构建更加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不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学校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同样要树立现代化以及综合性评价观念,构建更加科學、更加合理教学评价体制。引导教师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学改进活动以及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促使音乐教师与学生能够给予更加真实理解与支持,重视音乐学科,引导教师能够掌握音乐教育目标,有效了解音乐教育活动以及音乐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逐步优化音乐教育过程,提升音乐教育有效性。制定出更加具有多样性、更加灵活音乐教育设计方案,保持音乐教育评定的合理性以及公正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做好教学评价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熊蕾.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于润洋.音乐美学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4]王耀华,王安国,吴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6]都臣.对“以审美为核心”的认识与思考——基于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J].西南大学,2010.

[7]齐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观念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2011.

[8]朱淼.更新与坚守——《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中译本)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2014.

[9]闾鹏.从美国主流音乐教育哲学观思考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D].重庆师范大学,2016.

[10]吕琳.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上海音乐学院,2010.

作者简介:赵天夏(1996—),女,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沈阳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理论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创造审美音乐教育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