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山湖地区的“土琵琶”(柳琴)的传承发展和生存现状研究

2020-06-01孙梅

北方音乐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存现状符号化

【摘要】多元文化崛起,地方传统文化没落,作者考察山东的地方乐器及其戏曲的传承发展和生存现状。对当地老艺人进行了采访,对微山湖地区的“土琵琶”音乐进行了田野考察。作者用田野考察的方式,分别从“民族民间音乐”、“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整体论述了土琵琶的传承发展以及生存现状。民族民间音乐侧重整理了土琵琶的构造、分布、起源、演奏曲目以及演奏形式等音乐本体性知识,形态研究。音乐人类学角度则侧重阐释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如土琵琶在当地代表着什么、在哪一种文化中能被欣赏、它的生存现状。作者意在表达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以期激起人们对传统音乐的一份文化的理解,并在多元文化崛起的如今给传统音乐多一份关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适时的多一些传统音乐的陶冶,相信土琵琶的生存现状将会逆转,我们传统的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和传承。

【关键词】土琵琶;生存现状;符号化;音乐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79-02

【本文著录格式】孙梅.微山湖地区的“土琵琶”(柳琴)的传承发展和生存现状研究[J].北方音乐,2020,04(07):79-80.

引言

这次的调查研究可以说是我在学习音乐人类学后的一次“冠礼”。是从书斋到田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个人体验。我选择了“微山湖地区的“土琵琶”(柳琴)的传承发展和生存现状研究 ”这一课题。

一、“土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由于旅游淡季,我去微山岛上寻访民间艺人王广超老师,不想却得到消息,他去了济宁市中区某一饭店驻唱,可能要到“开春后”才能回来,田野考察还没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一)土琵琶的历史沿革

11月12日,我通过预约见到了济宁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员王广超先生,他向我介绍了“土琵琶”的分布与发展,在与他的交谈中“土琵琶”的概念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土琵琶”又称“柳琴”,形如柳叶,故名又“柳叶琴”,别名“柳月琴”“金刚腿”“斗子”“琥珀”等,是典型的琵琶类弹拨弦鸣乐器,大致起源于唐朝,流行区域为江苏山东及安徽交界地带(也就是微山湖地区),在乡村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民间早期的原始二弦柳琴用于鲁南苏北一带(微山湖地区为中心)的地方戏曲伴奏中,其本身的特点限制了柳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其形制取得重大突破,原始二弦柳琴是柳琴最早的形制,经改革历经了三弦二十四品柳琴、四弦二十九品柳琴,根据演奏的需要,又产生了五弦柳琴、七弦柳琴与双共鸣箱柳琴。经改革实践四弦二十九品柳琴以秀美的姿容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现代使用最为广泛的柳琴。其使用范围也从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发展到民族乐队中的独奏、协奏乐器,柳琴形制上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柳琴音乐的繁荣与发展。主要发展传承人王惠然,改造并对柳琴进行革新对其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回顾柳琴的历史,以作用、功能的标准衡量,柳琴承担的角色有三。民间说唱和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独奏乐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合奏乐器。柳琴的角色变迁,不仅归功于我国音乐界有识之士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利用,也有赖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而本文所提的微山湖地区的土琵琶仅是指的没有改革的原始二弦柳琴。

(二)土琵琶的形制、演奏及记谱

在旅游局的孙科长的帮助下,我联系上了微山湖地区民间土琵琶艺人王广超老师,并得知他在济宁高新区的“湖上人家”。几天后,我坐车赶往,在“湖上人家”的大厅里见到了这位代表微山湖地区“土琵琶”演艺老前辈王广超老师。王老师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精气神儿很足。王老师作为演奏“土琵琶”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也接受过多次的记者与电视台采访,但是我首先告诉了他我的身份定位,我是民间传统音乐的实习生,想把微山湖地区的“土琵琶”介绍给更多的人。把土琵琶文化能发展下去。”1.它是什么?

眼前的“土琵琶”,也就是柳琴。王老师告诉我说,它与琵琶相似,但比琵琶小,我量了一下大约65cm长,琴体是梧桐木做的,2弦。王老师说以前的琴弦是蚕丝弦,现在用的是尼龙弦,以前的蚕丝弦声音“绵”不清脆.琴身上有六到七个品,两个空弦分别为5和2。老先生還说了一个我之前没有发现的事情,他说微山湖的土琵琶就应该是2根弦,你看这两根弦和品在一起是不是很像火车轨道,所以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微山湖地区的“土琵琶”就应该是2根弦。

2.它的演奏曲目及其演奏特色

老先生用简易的塑料管套在手指上演奏,他说也可以用小竹筒套在手指上,然后又随手掰了一节塑料片来演奏。给我示范了几个曲子。有文化符号式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几首红歌,甚至还有像《小苹果》那样的流行歌曲。看到桌子上摆着一份手写的歌词,是柳琴戏《梁祝十八里相送》,王老先生拿起“土琵琶”给我自弹自唱了几句柳琴戏。经他介绍柳琴戏的内容多为讲故事,讲一些故事性的民间传说等。如《梁祝十八里相送》就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武松打虎》,《罗成算卦》,《天仙配》,《喝面叶》等都是柳琴戏。在以前学校教育不发达的旧社会,用说书唱戏来教育人们。这也表明了音乐是具有文化作用的。柳琴戏的语言十分有特色,全用的是当地的方言来演唱,句子尾字押着韵,如在音乐中“脚”(jiǎo)的发音变为了“juě”,“棵”(kē)的发音是“kuǒ”。弹完后王老师说,老话说弹琴的不唱,唱的不弹。这说明弹与唱是分开的。

3.记谱

我问到以前都是怎样记谱,他说了三个字“啷当谱”。其实就是用“啷”和“当”两个字来哼唱旋律,都是老艺人口传心授,跟着唱学习新曲子。到了18、9岁后才开始接触简谱(约1967年左右)。

二、土琵琶的生存现状(文化背景中的土琵琶)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文化元素的大量涌现的冲击下,传统表演艺术受到了冷落,或者说出现了断层。

(一)曾经土琵琶在当地的标志

说起王老师的生平经历,十岁开始学琴,那个年代土琵琶就是普通百姓娱乐休闲、传达观念思想、讲述故事、并在其中表达自己道德标准、文化审美。盲人能弹,没有上过学的也能弹。用口传心授,用“啷谱”哼唱的方式自己摸索,娱乐自己。“土琵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琴声大,音色粗犷,像极了当地的方言、音调和地区人民的豪爽性格,他曾是村民们表达爱恨,传达文化观念的渠道,也是地方语言特征反映在音乐之中的表现。

(二)它的乐音应该放在哪一种文化环境中才能被欣赏

通过多天的访问,在交谈和研究中发现,土琵琶的受眾已经出现断层。除了寻着《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红歌名气和猎奇的心来听的,真正的受众也只有乡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这种传统文化在新元素的冲击下,能欣赏和想欣赏它的人不多了。或者是说当地的人们已经开始忘记了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三)它的生存现状

土琵琶(原始二弦柳琴)作为后得到改良四弦二十九品,五弦、六弦柳琴的基础,是柳琴发展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当文化得到发展后,这些传统的东西作为文化的基础是需要被保存的。改良后的柳琴虽然在各种舞台上绽放着光彩,土琵琶的现在生存现状令人堪忧,枣庄的滕州其实以前也属土琵琶起源的中心地区,现在要想去追寻土琵琶的声音,恐怕也需要来到微山湖地区的微山岛上寻着王广超老艺人而来。所以土琵琶的演奏和伴奏演唱的柳琴戏的传承出现了空缺。

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文化的符号化吗?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在那个年代里所宣扬的一种精神,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体现,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每当这首歌响起,会让人眼前立刻浮现出一系列的画面,抗日战争,铁道游击队,微山湖。

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看待土琵琶是一种时代记忆,里面包含着他们年轻时代看的露天电影时的幸福,听邻居,身边人弹奏的休闲,和那个时代回顾抗战,追忆英雄的热血。六七十岁的人们则是当它是一种娱乐、消遣、表达感情的工具,里面包含的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则当它是一种传统的乐器,仅仅知道就像只听过《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一样,便别无其他了。

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文化是音乐中的文化。土琵琶的生存现状少了一份文化的理解,不是当地人一点不想了解,而是没有机会去了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适时的多一些传统音乐的陶冶,相信土琵琶的生存现状将会逆转,传统的的文化也能得以保存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何丽丽.柳琴的起源与原始二弦柳琴的特点[J].乐器, 2006(1).

[2]何丽丽.柳琴的形制与改革[J].中国音乐,2006(4).

[3]何丽丽.王惠然与柳琴[J].艺术百家,2006(2).

[4]付月.柳琴角色传承之所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5]王惠然.王惠然谈柳琴(一)[J].乐器,2003(4).

[6]于韵菲.论柳琴的角色变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7]吴强.玲珑娇小乐不逊——柳琴[J].音乐生活,2005(5).

[8]殷增琴.浅谈如何更好地学习柳琴[J].戏剧丛刊, 2014(3).

[9]周瑞康.土琵琶·柳琴·王惠然[J].音乐爱好者, 1987(5).

[10]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11]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12]洛秦.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13]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及其理论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14]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生存现状符号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浅议老字号的品牌传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
闽北方言生存现状调查
基于城市盲人组织生存现状调研的大学生纪录片创作
东台市古树名木调查报告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
虎牙藏族民歌生存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