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明文教学的三个策略

2020-05-30潘华胜

学语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摘要: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存在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固化等问题,说明文写作更是可有可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说明文教学如何获取课文信息、怎样把握说明顺序、如何进行说明文写作等,分别从写摘要、变式阅读、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谈起,希望为突破说明文教学的困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教学策略;说明顺序;说明文写作

*本文是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7年课题“初中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K17091)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说明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说明文教学的现状没有改变,教师注重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讲授,把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作为每篇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而说明文写作更是可有可无。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说明文教学如何获取课文信息、怎样把握说明顺序、如何进行说明文写作等,分别从写摘要、变式阅读、读写结合谈起,希望为突破说明文教学的困境提供参考。

一、如何获取主要信息——写摘要

说明文是实用类文体,王荣生教授说:“实用文阅读则着眼于获取文章的信息,阅读方式是理解型,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读百科知识、读学术著作那样。”[1]《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说明文教学要以“获取主要信息”为教学内容。

如何获取主要信息?我认为写摘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特别适合以获取文章主要信息为目的的说明性文体。《现代汉语词典》注明“摘要”是“摘录要点”。如何“摘录要点”?章熊在《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中说:“一篇文章,无论写的多么精炼,我们总可以进行摘要。要明白其中道理并且掌握摘要的要领,我们首先要研究段落。段落是一组句子,围绕一个中心,成为一篇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反映着作者写作的思维程序。首先,每段必须有中心句;没有中心,语句之间就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就不能形成段落。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要能准确地把握这些中心,就能勾出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大概轮廓。”[2]由此可见,写摘要可以概况课文基本内容、获取课文主要信息,而写摘要需要研究段落,研究段落又需要勾画段落的中心句,后者是进行摘要的基础,最终为完成课文摘要服务。《苏州园林》采用串珠般的行文结构,条理清晰,简单扼要,全文共10段,很多段首句是本段的关键句。教学中,为了获取本文主要内容,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勾画每段的中心句,共同完成本文的摘要: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的设计和雕镂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它极少使用彩绘。同样写摘录也适合《大自然的语言》《梦回繁华》等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从自然现象谈起,再介绍影响自然现象的因素和研究自然现象的意义,最后概况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内容清晰,结构明确,全文共12个自然段,很多段首句也是关键句。教学中,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勾画每段的关键句,共同完成课文摘录,获取有关物候、物候学等知识。

二、怎样把握说明顺序——变式阅读

获取主要信息是说明文教学的第一层次,是基础,但说明文教学除了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如何说”?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说:“夏丏尊和叶圣陶认为凡是认识就难免主观,就写作的理想而言,他们也认为理想的说明文写作是把作者所理解的‘天地间本来就有的‘道理表达出来,主要旨趣在于‘使人明白。”[3]如何“使人明白”?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知识是《说明的顺序》,其第一段指明:“说明文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让人获得知识。如何才能把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呢?除了需要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方法外,还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合理的說明顺序,有助于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特征,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4]该单元目标也指出:“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总之,说明文教学要追求“如何说”“如何说‘明的”?要把“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为教学内容,这是说明文教学的更高层次,更有教学价值。

怎样“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我认为变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变式阅读就是对文本、段落进行截取、提炼、变序、重组,再与原文比较,让学生分析结构层次,理清说明顺序。如《苏州园林》教学,我让学生思考:“文章第3—6段的顺序能不能调换?比如,第4段和第5段能不能调换顺序?”这是一个变式阅读问题,把原文段落进行变序、重组,激发学生思考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苏州园林》的说明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结构是总分关系,综合在前,第1—2段先作鸟瞰式叙述,概况苏州园林总体特征;分析在后,第3—9段是分写,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各个局部的图画美,此外,第3—9段分层印证了第2段中四个“讲究”的句子。总之,段落之间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不能做任何调整。再如《大自然的语言》,我结合课后思考探究题二,提出两个变式阅读题:“1.本文主要介绍有关物候学的知识,那么与物候知识无关的第一、二段能否删去?2.第7—10段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这几个段落的顺序能不能调换?”这需要学生梳理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第一、二段先描写大自然现象,然后引入物候和物候学的相关知识,接着进一步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行文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有利于一般读者了解物候、物候学等抽象知识。

三、如何进行说明文写作——读写结合

平常说明文写作教学几乎被淡化、忽视,学生极少进行说明文写作实践。章熊说:“说明性的练习在中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5]如何进行说明文写作?大多数情况下,中小学说明文写作教学,写作对象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所以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统编教材也强调读写结合,八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两次说明文单元写作,分别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说明的顺序》,这样安排旨在及时强化学习的效果,要求学生借鉴文章的写法,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说明文写作的水平。

我认为说明文写作可以开展“读写结合”“先学后写”的训练,把课文作为样本,先学习样本的具体写法,使学生获得说明文写作的具体方法,然后实践,发挥读与写的相互作用。《苏州园林》课后积累拓展四“借鉴本文先总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介绍你曾经游览的一座公园或建筑”,结合这个题目,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组织学生尝试片段写作,媒体呈现学校小广场的图片,让学生仿照《苏州园林》第四段的写法,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从假山、池水、睡莲、游鱼、绿植、翠竹中任选两种具体景物,为学校网站“美丽校园”栏目写一段介绍性文字。因为有了前面第四段“教”的引导效应,学生把本段作为样本进行专题训练,可以写出好文字。再如《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积累拓展五“整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课后我布置了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借鉴课文7—10段先总后分的写法,为课文再补充一些例证,写一段说明性文字。这也是很好的说明文写作训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实用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3页。

[2][5]章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27、6页。

[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47页。

(作者:潘华胜,安徽省芜湖县南湖学校高级教师)

[责编李平]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