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功德银行”积分视角

2020-05-30贾伟娜赵守飞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功德乡风文明

贾伟娜 赵守飞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乡村建设的重点,并且将长期处于重要的地位。乡村发展的质量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体现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任务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是指农民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条件下村民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解放,农村的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逐步跟上时代的需求,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不断提高,村民陈旧的封建残余观念和小农意识及陈规陋俗逐渐消除。农民不仅可以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且能够讲文明、树新风、求科学、追现代、团结奋斗,能够自觉的推进农村社区的“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为农村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道德支持[1]。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刘启英指出乡村社会青年劳动力的流失加速了乡村人口结构的“空心化”,在理想的构建下,因地制宜、系统化与本土化、促进村庄共同体再造是改善乡风文明的重要举措[2]。聚焦乡村治理的主体,刘淑兰认为乡村的治理不仅需要基层干部的努力,党支部、村委会、村民都需要齐心协力,彼此之间互相合作制约,共同推动乡村进步[3],王宁提出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文化中的先进因子认识偏颇、价值观的偏差、发展方式的落后等阻碍了乡风建设的发展[4]。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乡风文明的研究多是从宏观的理论构建以及对建设路径的探讨,鲜有研究从微观的实际案例来分析促进乡风文明的可行性操作经验。“功德银行”志愿者积分的模式是对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的创新实践。因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进而分析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功德银行”积分实施之后的成效,以地方经验为视角来剖析“功德银行”积分的运作架构和实际效果,继而构建正确导向为乡风文明的的建设路径提供更为有益的参考建议。

二、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地区乡情冷漠、村风退化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削弱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村民之间关系冷漠,个人主义思想蔓延,乡情冷漠、村风退化情况严重。“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情形常见,农村“原子化”现象严重。原有集体的庇佑与温暖消耗殆尽,当下村民以生活碎片化的方式逐渐取代过去的紧密联系。城市化与工业化加速了农村人口的外流,村民缺乏归属感与幸福感。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农民逐渐脱离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价值取向也开始转变。农村物质攀比的风气日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邻里之间斤斤计较,不比道德比彩礼、不比书气比阔气、不比素质比排场、不比孝顺比愚昧。一些村民荣辱观念混乱,社会公德意识缺失,村民缺乏情感上的共鸣与乡土乡情的认同感,严重阻碍了村民的和谐生活与社会的稳定发展[5]。

(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农村地区生活枯燥无聊,村民生活每天围绕着土地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些村里少有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公共责任意识淡漠,集体观念弱化。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单一,从前是看电视,收看新闻联播与天气预报。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村人的娱乐活动渐趋丰富。可留守老人由于自身年龄与文化程度的限制,互联网的普及难以惠及到他们。闲散青年聚众打牌、赌博的现象屡见不鲜,村民的精神状态消沉萎靡。

(三)留守老人缺乏陪伴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更多的是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大多数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老人却因为身体的原因或是家庭的需要留在老家。这些老人成为农村的守护者,农活成了他们唯一生活来源。家庭规模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小型化,从前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的三口之家或祖孙隔代的家庭。多数老人也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了主动或被动的与子女分居。少数和子女同住的老人可以幸运地获得子女经济、生活上的关照以及心理上的抚慰,但是农村无配偶的老人或者无子女的孤寡老人的晚年无人照料,晚景凄冷。“出屋上把锁,进屋一盏灯”是农村孤寡老人的真实写照。

(四)乡村教育质量堪忧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的振兴,人才振兴根本上要靠教育的振兴。乡村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数量较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收入不断提高的城市务工者将子女带到城市读书,享受城市先进的服务和教育,只有部分儿童却因为家庭条件限制而留守农村,农村生源不断流失,乡村中小学规模逐渐萎缩,城市学校的不断扩张的同时农村学校濒临关闭;多数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落后,环境和城市相比也是相对封闭,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灵魂,一些现实的原因使得一些优秀教师选择城市定居、工作,师资流失严重。种种原因使得乡村教育的改善任重道远。

三、何斯路村“功德银行”积分治理的实践

《礼记·王制》中有言:“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为弘扬我国“向善、向上、向美”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于2008年率先推出“功德银行”。“功德银行”由当地“功德银行”自管理事会管理,管理者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农村乡贤。功德银行积分即每家每户都有特定的“功德”账号。“功德银行”理事会千方百计主动挖掘村民善行,每个月定期把村里相关的好人好事记录在册。而这些善行善举与村民的“功德”账户紧密相关,“功德分”的多少也与村民的善行紧密挂钩,“功德分”的增加与减少体现着这段时间村民的道德品行。“功德银行”积分机制实行定期公布与结算的方法,阶段内积分最高的账户,对应着较高的精神嘉奖与物质嘉奖,同时,它也是村集体合作银行贷款与宅基地分配的依据[6]。

表1 功德银行积分办法

何斯路村“功德银行”积分目的是弘扬我国“向善、向上、向美”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何斯路乡村振兴、开创何斯路村乡村治理新模式,加强何斯路村乡风文明建设。“功德银行”的示范效果就在于它不论事情的规模大小,只要是属于好人好事的范畴,都被逐条记录。为困难家庭出资出力,给村中的老幼病残孕提供帮助,积极参加村集体活动,为村庄的美好建设贡献力量等。“功德银行”每半年定期召开一次会议,评选出为何斯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参考依据主要就是“功德”账簿,由理事会会长进行提名,再将其模范事迹公布于众,接下来村中实行不记名的方法进行投票活动,最终得数最高者胜出。村里对此给予村民优先批发宅基地的优惠或者其他刚需的优惠,村里的好人好事积分也会定期公示。截至目前,“功德银行”记录了许多的好人好事。“功德银行”开办的短短几年里,乡村风气不断改善,各个银行的信用贷款更是助推了何斯路村的发展。“功德银行”为何斯路村民带来的是真真切切的改变与实惠。

四、“功德银行”积分模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效

(一)改善乡村道德体系

《左传·隐公六年》里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与邻者亲近,与邻邦较好。“功德银行”的目标,即增加村民的共同利益,发挥村民的聚合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村干部们以身作则,退休的老支书每天勤勤恳恳清扫村里的马路,带动着村民们也纷纷主动担负起保持村容整洁的义务。乡亲邻里在一起打扫房前屋后的同时,还能互相分享生活中的乐闻趣事,村里现在村民心灵美、环境美,村容村貌得到整治的同时,邻里关系也变得更为和谐亲近,改善了村风退化的现状,“民淳俗厚”“抱素怀朴”的民风渐入人心。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记载:“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邻里互助促进会的成立引导着村民相互扶助,建立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不仅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广为传播。乡风文明不是重一时热闹轻久久之功。“功德银行”作为一个载体把村里的传统文化与现在的思想道德相结合起来,潜移莫化地把思想根植于人的心里,减少人的不文明行为[7]。“功德银行”把个人的善行划归到集体主义里,引导村民多为集体做贡献,单位时间内的积分排行榜是对村民道德水平的一次评价,不仅代表了自己的行为品德,更是为村民起到了榜样的力量,同时也是无形中给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们以激励,激励他们贯彻执行良好的行动力,维护自身的道德荣誉。在这种具有道德约束的氛围中,村民会自觉不自觉的保持甚至更加注重良好的品行道德,进而整个村内的氛围都是安静、祥和的,村民的道德水平有了提高的同时,乡风文化道德体系也得到了整治。

(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何斯路村成立新时代乡风文明实践站,根据当地需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成立民间文艺演出队与旗袍走秀队,由热爱文艺工作的村民出任队员;设立晨读活动基地,男女老少空闲时间就一起读书。“功德银行”理事会定期介绍近期要闻,为村民普及新知识,给村民讲解正确文化观念。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青年人借助手机就可以了解当前村集体发展的新态势,共同探索何斯路发展的新路径。乡风文明实践队定期组织文化活动,召集村民聚集一起,陶冶村民文化情操,拉进彼此间关系[8]。“功德银行”理事会逢年过节举办文化大赛活动,邀请村民一起参加,各家各户各显其能,村民的文化生活逐渐多元化。村民热心公共文化事业、公益事业,调动了广大村民建设文明乡风、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村民逐步增加对乡村的认同感,村民对精神家园的重建踌躇满志。理事会鼓励村民积极提出美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对村里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积极参与村庄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积极协助村两委工作等。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评选、合创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巩固了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合理引导村民追求“真善美”。

(三)树立孝老敬老道德新模范

老年协会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秉承为老人服务的宗旨和原则,对组织的认同使得老人重新找到了归属感,同时紧密了老人之间的联络,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得到照顾。开设村老年大学教学基地,老人不断陶冶性情、保持健康、服务社会[9]。真正做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功德银行”理事会定期宣传历史上的孝敬老人的典故,如“卧冰求鲤”“弃官寻母”“怀橘遗亲”等传统典范来号召村民孝老敬老。对于常年在外谋生的年轻人,劝勉他们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陪老人说话,缓解老人对孩子的思念。虽然不能事必躬亲,也要做到心中有老,孝顺长辈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针对现代的小家庭模式,呼吁子女经常去看望父母,陪伴父母吃饭散步等。“功德银行”理事会呼吁何斯路村全体村民共同照顾生活上有困难的村民,理事会成员率先帮助孤寡老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照顾,情感上也给予慰藉。村中的人们互相影响,在老人渴望关怀的时候都能主动给予爱心的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风气在何斯路村逐渐养成。

(四)乡村的教育质量得以提升

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的设立给村中的中小学生提供了极大帮助,村支部书记每年自掏腰包投入10万元用于“十年青少年育才计划”,连续十年开展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每年寒暑假的时候以冬令营、夏令营的方式让何斯路村的孩子到杭州、上海、北京等地区开阔视野。书记不仅在学业上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且亲自照顾每一个何斯路的孩子,给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功德银行”理事会成员积极倡导村民追求优秀文化,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何斯路村的男女老少,对农村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起着引领作用。成年人的言谈举止能够对身边的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品质逐步提高。支部书记坚持教导青少年“读国学经典,做功德少年”,注重品德修养,积极做好“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督促学校应着力培育功德少年。小手拉大手造就更多功德家庭,携领何斯路真正成为功德何斯路、美好何斯路、幸福何斯路!

结束语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何斯路村借助“功德银行”的引导作用将乡风文明根植于人们内心,减少村民的不文明行为,改善乡村风气,以促进村民生活和谐安居乐业为目标[10],缔造一个温情脉脉的乡村伦理体系,对于保障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全国各地区为改善乡风文明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功德银行”积分模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描述性剖析仍有一定的不足,后续还会继续通过对实地的调研跟踪分析功德银行积分对于乡风文明的持续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完善的可行性建议,从而为全国的乡风文明的建设提供正确的路径参考。

猜你喜欢

功德乡风文明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互动平台
乡风
漫说文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