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效应及未来监管探索

2020-05-29刘景瑞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年4期
关键词:影子银行效应监管

刘景瑞

【摘 要】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结果,满足了众多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促进了经济的高效发展,但由于影子银行具有期限错配、高关联性、高传染和高杠杆等风险特征,导致其无法避免地给国家的金融稳定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影子银行;效应;监管

影子银行是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ual McCulley首次提出的概念,指出其是在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一系列银行各类职能的金融活动。与国外影子银行的内涵不同,美国的平行银行系统更多的是隐含信贷关系的证券交易,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是银行之外的信贷业务。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客观地评价了影子银行的效应并提出了监管建议。

1 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现状

(1)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1}监管套利。在巴塞尔协议的监管下,银行由于受到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款保险等方面的约束,导致了其经营的风险成本不断增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利润增长变缓。同时,由于我国P2P的兴起及民营银行的加入,导致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加剧,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银行利润,规避监管,银行开始将表内业务通过各种手段不断转移到表外。{2}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指国家对于金融活动进行干预以抑制其发展。影子银行就是国家金融管制下产生的,比如信贷规模的监管加强使得银行无法满足社会的资金需求,国企、地方政府能获得充足的低成本贷款,而对资金需求强烈的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贷款且成本较高,资金缺口使得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存贷款方面仍存在的基准利率,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于储户存款的吸收能力,贷款利率的限制也让商业银行很难充分放款,这些都给影子银行的出现提供了机会。{3}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变更现有金融体制并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从而获得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获得的潜在利润。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创新的背景下,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影子银行开始出现,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加速发展,理财产品、同业存单、万能险等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同时,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使得融资性担保公司、P2P平台等影子银行繁荣发展,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是一种补充,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4}金融监管的缺失。金融监管的盲区和监管不到位使很多金融机构有了套利的机会。一些资金在通道业务内空转,没有把资金真正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加剧了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给影子银行带来很多负面的评价。

(2)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采取的逆周期调控使得中国的影子银行产生并逐渐发展与壮大。近几年,影子银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比重越来越高,而银行信贷在总融资规模中却不断下降。

2 对影子银行的评价

(1)影子银行的正面效应。{1}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由于受到信贷指标约束且对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民营中小企业在贷款业务中存在偏见,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贷款资金进行经营发展,影子银行的存在很好地弥补了这一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问题,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吸收资金再将资金投入市场,影子银行发挥了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扩充了商业银行的渠道,同时为投资提供了新的渠道。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富的不断增加,居民和企业对于资产的保值增值的愿望增强,但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股市波动大风险高,金融市场不完善,影子银行的出现正好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满足了居民和企业的投资需求。{2}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我国正式开启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大部分的利率市场化,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缓慢,导致存在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制现象。传统商业银行通过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再把资金投放到经济市场中以赚取利润,为了有更多的资金进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会想方设法地进行金融创新,比如推出新的理财产品,以吸收社会上大部分的资金。理财产品占据了影子银行的大部分业务,理财产品的火热,说明存款利率一直处于太低的水平,理财产品很好地体现了市场的真实利率水平,由此产生的类似的以监管套利为目的金融创新产品倒逼着利率水平向市场真实利率发展,推动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理财产品因承诺相对存款较高的收益率而需要将吸收到的资金投向更多的利率敏感资产,因此需要更多地考虑风险变化和市场利率波动,由此形成的不同期限和风险的利率体系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3}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支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凭借存款增长的利润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对吸收到的存款的使用效率,把资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领域。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在加快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增大银行间的竞争,在竞争中金融机构会提供越来越有效率的服务。银行的转型也会增大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使得整个社会的金融机构提供更好、更高效的服务,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4}推进动宏观政策改革。影子银行的存在会让货币政策的调控存在预期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原因:中国影子银行的数量及规模很难界定,虽然在2018年把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纳入M2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M2的可信度,但M2对于货币的测算已经很难反映出实际的货币变化。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但影子银行的存在使得信贷资产从表内转到表外,货币政策对信贷资产的调控可能因此失灵。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宏观政策调控,因为影子银行涉及机构多,产品嵌套复杂,监管难度大,且与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联系紧密,增大了相关债务风险,也增大财政政策调控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地推进改革,创新管理方法,影子银行的存在倒逼宏观政策的改革。

(2)影子银行的风险。不能否认的是,影子银行的存在虽然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關注的风险。{1}期限错配风险。期限错配的主要原因是风险缓释的期间比风险暴露的时间短。传统商业银行一般吸收的存款期限较短,而贷款时间较长,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期限错配。近年来,房地产企业通过影子银行获得了大量的资金,而一般房地产企业的使用期限相对较长,这加大了商业银行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2}高杠杆率风险。影子银行系统通过层层嵌套,推高了杠杆水平,又加上影子银行具有监管套利的属性,监管层难以监管到位。信息披露的不透明,加剧了风险波动,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3}信用风险。公众将资金存入银行是因为银行的信用度较高,存款者并不在意银行将资金贷给谁,因为无论贷款人是否违约,银行也要支付给公众存款的本金和利息。传统商业银行对于贷款人的风险评估体系较为完善,但影子银行对于风险的防控体系不健全,在逆选择的作用下,资金容易投放到产能过剩和与未来发展相背离的企业。

3 影子银行的未来发展及监管

(1)未来影子银行的发展方向。影子银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的填补充分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助于满足实体经济中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要肯定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但2014年以后,影子银行通过通道业务使得资金不断脱实向虚,增大了金融风险,未来影子银行的发展应当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目标。同时,要提高影子银行的创新能力,未来在统一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影子银行通过监管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只有依靠产品、技术、服务等创新,影子银行才能保持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2)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过去影子银行由于缺乏监管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因此留下了很多的风险。随着2017年以来的去杠杆监管措施的实施,影子银行开始向规范化和透明化方向发展,过度加杠杆的业务将得到控制、业务间的风险传染逐渐得到隔离等,但影子银行的规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平衡风险监管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二是平衡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监管机构既要防止监管套利也要给创新留下足够的空间;三是平衡经济稳定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监管的过程中,要注意政策的差异化,防止因监管过严对银行稳健经营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影响,监管措施应当在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和风险控制。影子银行一般涉及行业复杂,种类繁多,而我国传统的金融领域一直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这样的单一部门监管很难抵御影子银行的风险,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提升监管水平。商业银行为逃避监管,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将资金从表内转移到了表外,扰乱了正常的监管。因此,要建立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间的风险防火墙。此外,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数据分析构建预警模型,以提升对于风险的防控水平。{2}强化信息披露。强化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减少影子银行的风险积聚,主要要对影子银行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性进行监管。因为影子银行大多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产生的,所以商业银行要强化其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方式并细化需要披露的内容,为监管机构的监测提供必要的信息。监管机构也要设定一个统一的测算影子银行的指标,并把获得的信息及时准确地记录到影子银行的运营数据中。同时,信用评级机构的不规范也掩盖了影子银行的相关风险,政府要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信用评级报告进行严格审查。{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官方对于利率的控制使得金融机构有了去突破利率束缚的动机,影子银行的出现发挥了利率“寻找”功能,使得利率水平逐渐趋近真实利率,因此只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才能有效对影子银行进行疏导,反映真实的市场资金供求关系。

参 考 文 献

[1]阮健伦.中国影子银行现状及法律监管[J].广东经济,2017(4).

[2]魏涛,刘义,杨荣,等.中國“影子银行”与金融改革[J].金融发展评论,2013(2).

[3]贺建清.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改革研究[J].金融论坛,2013(3):15-21.

[4]贡晓红.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制及其规则[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银行,2015.

[5]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影子银行效应监管
画与理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
浅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创新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影子银行规模扩张的原因及相关建议研究
偶像效应
监管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