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孙过庭《书谱》的美学思想

2020-05-29游蛟曾毅

书画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和书法

游蛟 曾毅

内容提要:“中和”与“澄怀观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两个最为重要的审美观念,孙过庭将两者熔于一炉,以书论文,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书谱》这样一篇巨作。笔者通过对魏晋至初唐这段时期的书法发展历史的梳理,以探寻孙过庭《书谱》中灿烂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孙过庭;书法;中和;澄怀观道

孙过庭,字虔礼,其人名声不显,生平未见于《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单独立传,也不见于传略或其他记载中,故其名、字、籍贯、生卒信息都难考。其名、字,一说名过庭、字虔礼。窦臮《述书赋》注云:“孙过庭,字虔礼。”[1] 二说名虔礼,字过庭。该论见于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呜呼!君违虔礼,字过庭……”[2]陈子昂为孙过庭之毕生好友,应以子昂所撰墓志铭为准。关于其籍贯,一说富阳人,见于窦臮《述书赋》;一说陈留人,张怀瓘《书断》与北宋《宣和书谱》持此说;一说吴郡人,此说源于孙氏自署“吴郡孙过庭撰”。朱关田先生曾撰写《孙过庭及其(书谱)考》 一文,对孙过庭的籍贯和生卒年有较为详细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原文日:“张氏(张怀瓘——笔者注)所云陈留,当有所据。或其祖先已涉河南而为陈留人。”[2]而关于其生卒年,朱关田先生于《孙过庭及其(书谱)考》一文中也有考证,认为陈子昂为孙氏所撰墓志铭可信度较高,故从此说。孙氏去世于武周天授元年( 690),正值孙氏40岁,故其生年在650年左右。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因此,若要探究孙过庭《书谱》中的美学思想,那我们必须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李世民一直坚持大力推崇王右军,甚至为之撰写《王羲之传论》,史上罕有。李世民认为张芝、钟繇、王献之皆不如王羲之,其日: “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琅玡王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琅讶王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土族,起于西汉,盛于两晋,南朝王筠曾赞颂其家族: “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西汉初年,琅玡王吉以通晓经学踏入仕途,家族亦开始振兴。此后,三代为官,王氏一族开启了显赫之路。西晋永嘉之乱后,王氏一族被司马睿钦定为“第一望族”,时人称: “王与马,共天下。”琅玡王氏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正是在于其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从魏晋到初唐的书法发展中,王氏书法亦为顶峰——王羲之的字逐渐成为书法评价标准。

齐梁时期,以羊欣、庾肩吾为代表的书家逐渐以“王书”所代表的美学思想作为标准来评定历史上书家的品级,书法的地位也从“六书”逐渐上升到“经义之本,王政之始”的高度。至初唐时,又以《干禄字书》等为代表,作为唐科举制中的书写标准。唐欧阳询、虞世南不仅是书法大家,更是朝廷高官,他们推动了楷书“尚法”审美趣味的形成。而这种“法”与儒家礼仪、人伦秩序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五代十国至隋朝,百年战乱,纲纪废弛,政出多门,思想极度混乱。李世民执政后,在思想上的首要举措便是“正人心”,要摈弃魏晋以来的妍媚之書风、浮华之文体以及奢靡之生活。而王羲之同样如此,他在《书论》中认为: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治国之道与书写之道殊途同归。在文化上,除了推崇王羲之书法,唐太宗还推崇儒学。从此玄学开始没落,儒学逐渐成为国学,书法成为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王羲之书法又最为士大夫们所推崇,唐代书法的转型之路清晰可见。

孙过庭生长于初唐,自幼受到的是儒家的教育,此时书法教育又被提高到了“身言书判”的地位,王羲之的字作为书法巅峰,自然是孙过庭学习的对象。王羲之所代表的两晋文化包含了非常丰富的道家思想,故其美学思想中也有非常多的道家内容。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孙过庭写下这一篇旷世巨作。根据原作文字,笔者总结出了《书谱》中最重要的两个审美观念——“中和”与“澄怀观道”。

“中和”出自《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2]孙氏在《书谱》中如此赞颂王右军之书法: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说的正是右军书法中所体现的“中和”之美。

“澄怀观道”由宗炳提出,代表着中国古代书画的最高审美境界。这一观念与道家思想密不可分,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庄子》一书中,它被认为是最高的美学,书云: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孙过庭花费大量笔墨来描述人、书法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书谱》云: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等等。“同自然之妙,非力运之能成”,此言正是“澄怀观道”之真义。

由此可见,《书谱》本身不仅是一篇书法佳品,更是一篇以书论道的美学著作。其笔墨的表达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对于我们研习书法有着绝佳的示范与教育意义。

孙过庭所撰《书谱》一书以“中和”与“澄怀观道”的审美观念为核心,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王羲之对书法艺术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唐太宗、高宗以及武则天对儒家和王羲之推崇备至,初唐“身言书判”四项择人标准促使士子们对书学争相研习,改制科举为寒门学子广开大门,等等,所有因素综合起来,方能诞生这一部旷绝古今的书学巨著,影响千年书学。

《书谱》不管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美学的角度来看,都有着巨大的艺术和研究价值,至今仍未被完全发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以此来其启迪当代书法学者。如此,书学一途才能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03

[2]朱关田.唐代书法考评[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14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7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中和书法
万物通心
诗书画苑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中和”的大美之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半碗粥道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