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独特的民居建筑

2020-05-29塔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蒙古包空间规划

摘 要:蒙古族使用蒙古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蒙古包是符合游牧需求的传统建筑,能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文章首先分析蒙古族建筑的发展阶段,再系统地分析传统蒙古包的室内空间规划、架木结构及外覆毛毡的元素特点、用材及搭建方法,总结出蒙古包自身承重强、易搭建拆卸、搬迁方便的特性。

关键词:蒙古包;结构元素;空间规划

蒙古族住宅的发展从最原始的天然山洞到地穴,再从地穴发展到窝棚。从窝棚似的居所向前迈进一步,原始的支架就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蒙古包的“哈那”(即以木条为材料用皮绳缝编成菱形网眼的网片)。作为游牧民族,蒙古族人民逐水而居的生活特性加上长期的历史迁徙,使得他们基本的生活产物——蒙古包得以出现,它是真正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地方性建筑。据马可·波罗记载,蒙古族人民没有固定的住房,住的是用木竿和毡子搭起来的帐棚,圆形,不用时可以随时折叠起来,卷成一团,当作包裹,当必须迁徙时,会把它们一起带走。蒙古包是蒙古族独特的民居建筑,沿用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将蒙古人的居住史分为四个阶段:在天然形成的洞穴里栖息、避难的阶段;人类首次通过自身的创造力搭建居住空间的阶段;搭建住宅技术逐渐成熟,出现蒙古包的雏形;近代蒙古包的形成。

蒙古包作为“住”的表象形式,恰到好处地反映出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是代表蒙古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审美取向和心理构型的文化载体。

蒙古包根据外形可以分为卡尔梅克式、吉尔吉斯式、蒙古式和土耳其式。蒙古包的形状呈圆形,顶棚是斜坡面,因此其对风力的接受面积较小,能保持最佳热量,保证热损失最小,这一点与爱斯基摩人制作冰屋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第一个蒙古包形成之时起,蒙古人就根据实践和经验对其结构和制作技术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革,因此,蒙古包才会与时俱进,传承沿用至今。

蒙古包以围壁(蒙语称“哈那”)的多少来衡量大小,因为每一面围壁的大小是固定的,4面、6面、8面、10面、12面等偶数围壁的蒙古包最为常见。蒙古包的建筑结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架木结构和外覆毛毡。架木结构包括天窗、顶杆、围壁、门、柱子,作为蒙古包的主体结构。蒙古包的毛毡一般用羊毛制作,分为盖毡、顶毡、围毡、毡门等,用来遮风挡雨,保温避暑。五个“哈那”的蒙古包围毡,一般用三整块毯子,宽度约四尺五寸,顶毡按包架形状剪制。天窗盖毡呈正方形,白天半开,陶恼横木为限,晚间盖住。在覆盖毛毡的时候要以顺时针方向直接挂在顶杆和围壁头上,再用皮绳紧紧围绕起来,一般是围绕两道,皮绳的两头系在门框上。在夏天中午闷热的时候会将毛毡的下端卷起来挂住,加强包内空气流通,保持凉爽。在雨大的时候也会把毛毡下端挂起来,让山上的雨水从包中直接流过,减轻蒙古包的阻力,防止蒙古包被冲走。

组装所有的部件均无需使用铁钉,组装拆卸非常方便并且轻巧、易于携带。这些架木结构的数量及尺寸由蒙古包的大小决定,与围壁的数量、顶杆的数量、天窗的直径、柱子的高度和顶棚的高度有直接关系,最后影响到蒙古包的整体面积和容量。详情见表1。

一、天窗(蒙语称“陶恼”)

天窗是蒙古包的最高点,呈圆形,主要功能为改善包内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天窗也是固定蒙古包最关键的部分,风大的时候用绳子绑在天窗的中心轴,再把绳子的另一端系在石头上,天窗只要不动整个蒙古包就不会散,整个蒙古包需要天窗来平衡受力点,保持稳定,因此,天窗的直径与围壁面数有直接关系(表1)。

天窗的构件是由外圈、两根主轴、四根副轴还有中心轮以及中间的十字型中心轴组成的。外圈是最外围的一圈结构,向外一面有插入顶杆的孔,向内一面有插入主轴和副轴的八个孔,两根主轴直接穿过中心轴,形成十字型,四根副轴则插入中心轮。

二、顶杆(蒙语称“乌尼”)

顶杆在蒙古包里扮演横梁和屋顶的重要角色,是连接天窗与围壁的木棍,屋顶的毛毡全部直接覆盖在顶杆上。传统蒙古包的顶杆长2.4m,靠近天窗的1/3处是四方型的,称为顶杆头,直接插入天窗顶杆插口,固定住天窗,如果插口太松则会影响整个蒙古包的稳固。其余2/3是圆柱体,称为顶杆主身,末端有小孔,架在围壁头上之后将牛皮绳从小孔穿过栓住固定。

三、围壁(蒙语称“哈那”)

围壁是为适应游牧生活的环境而产生的,方便搬迁移动。展开的围壁比收缩时大几倍,能制造较大的空间。围壁是将粗细、长短相同的柳条相互交叉叠加做成菱形,然后在每一个交叉点上打眼,将未干的骆驼皮做的皮钉子穿进去,皮钉两边拧成绳结,雨雪淋湿得越多晒干之后的皮钉就越紧、连接得越稳固,骆驼皮钉韧性极佳,能保持15~20年不断。而在两面围壁相连接的时候,直接用皮绳把相邻两个围壁拴在一起。

四、柱子 (蒙语称“巴根”)

位于蒙古包中間、灶火的两边,上顶天窗,为蒙古包的主要承重结构,用来增加蒙古包的稳固度。蒙古包的柱头有直的和微弯的两种。直的柱头就是一根横木,整体柱子呈“丁字形”,一般小型蒙古包会用这种。微弯的柱头沿天窗的外圈微弯,与天窗的弯度正好符合,柱头的下方还有左右两面雀替,用来分担柱头的承重,雀替上还会刻有各种寓意吉祥的纹样,一般6面围壁以上的蒙古包会用这种柱子。

五、门(蒙语称毡门为“乌德”,木门为“哈勒戈”)

蒙古包的门分两种,一种是毡门,一种是木门。古代的蒙古包普遍使用毡门,木门是满清中期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冬天的时候,人们会在木门外边像门帘一样挂一面毡门,能起到良好的保暖效果。蒙古包的门较小,呈长方形,并离地面,是为了预防雪的堆积和天气的寒冷。蒙古包门的高度为1.5m,与围壁的高度一致。小型的蒙古包木门只有一面,宽度为70cm~80cm,大型的蒙古包是两面木门,加起来在1m~1.2m之间。现在有些牧民为了增加包内采光效果,会在蒙古包木门的中上位置开一面窗户,为了保证迁徙过程中的安全,不会选用玻璃,而是选择硬质塑料。

蒙古包的室内布局包含五大空间(图1),分别为门的周围(1号位置)、左手边(2号位置)、右手边(4号位置)以及摆放佛龛(3号位置)的区域和放置灶火的中心位置(5号位置)。在日常生活中,门的右手边主要放置主人的马鞍、马鞭、弓箭等物品。门的左边主要是橱柜以及锅碗瓢盆等。因此可以看出,蒙古包里右手边的位置属于男性,左手边属于女性。在吃饭摆宴的时候也是男性坐在右手边的位置,女性坐在左手边的位置。而佛龛的位置主要摆放佛像或主人尊敬的物品,而佛龛下面的柜子里面放置各种生活用品。灶火摆放在中心位置,平时就在这里煮肉做菜,而饭桌就在灶火跟佛龛中间,灶火上的肉菜熟了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在桌子上,而且天冷的时候中心灶火的温度能扩散到屋里所有角落,使整个包里的温度上升得非常快。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会随着季节迁徙,转移牧场,因此所有的生活用品都需具备轻便实用的特点,加上草原上自然环境恶劣,冬天天气酷寒并且多变。在这种条件下,蒙古包无疑是最适合的住宅。蒙古包具有圆形结构和衔接系统,因此搭建拆卸方便,易于维修,制作成本低廉,能应对草原上的任何自然灾害。几百年来,蒙古包伴随着蒙古文明发展而来,希望在现代世界的城市化文明里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时俱进,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柳逸善.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2]张菁.元代建筑构造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装饰运用:以北土城地铁站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陈开俊,译.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孛尔只斤·吉尔格勒.游牧文明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5]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塔拉,蒙古国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艺术学专业博士。

猜你喜欢

蒙古包空间规划
蒙古包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我爱我的蒙古包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蒙古包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美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及启示
关于河南省空间规划试点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