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书家学黄(黄庭坚)草书书风探颐

2020-05-28马一恒

美与时代·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书风

摘  要:当代书家学黄草书书风明显呈现出风格面貌趋同、取法范本相对固定、重视觉冲击力、图像制作意味浓的特征,而其成因则是对黄庭坚“文字禅”思想的忽视、迫切需要依托于黄家草书基础之上的自我风格、展览书风的影响及当下书法展示方式的变革。此类书风的优劣之处皆有,学黄草书书家当首要从文化思想观念上把握黄庭坚“援禅入书”的思想,而重视楷书、行楷、小草的学习以及尝试与其他草书书风的融合则是下一阶段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当代书法;书法批评;学黄草书;书风;全国展

近来,对黄庭坚草书的取法较为风行,每个书家在学习草书时都会有临习黄庭坚草书作品的经历,以黄庭坚草书风格作为主体风貌的草书作品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于近年的全国书法展中,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黄庭坚现象”。这个现象的生成必然有其特征、成因及优劣处,本文即以近年来全国书法展中的入展获奖作品为讨论中心对当代书家学黄(黄庭坚)草书书风进行反思。

一、当代书家学黄草书现状

当代书家对黄庭坚草书的取法具有典型的当代性,是一个将黄庭坚草书进行新的诠释与重塑的过程,而其特征则表现为四点。

(一)风格面貌趋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书者在面对黄庭坚的草书时都应当有不同的感受,而将这种感受付诸笔端则会形成不同的个人风貌。但近来流行的黄庭坚书风却是千人一面,这种面貌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书写速度普遍较快,体现出点与线的强烈对比与猛烈的视觉冲击,处理点画、空间的方式与方法也较为接近,似乎为同一人手迹。

(二)取法范本相对固定。当下取法黄庭坚草书的书家多是取法《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这两件作品,尤其是以《诸上座帖》为主,这两件草书作品是黄庭坚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其晚年创作风格最为成熟的草书作品。而对于黄庭坚另外几件草书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寄贺兰铦诗》等则问津者相对较少,而这几件作品却有着不同于前两件作品的风格面貌。而除了草书范本之外,当下学黄书家对黄庭坚的楷书与行书作品也存在问津较少的现象,因此形成了只关注黄庭坚草书一体的取法方式。

(三)重视觉冲击力。当下取法黄庭坚草书的作品普遍存在空间构成感较强的特征,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四张作品,每件作品从章法到字势、结构都与黄庭坚的原作有所不同,其处理方式更为夸张,且每件作品都会营造出几个较为明显的局部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而连续的长线与密集的点的强烈对比则是书家创作时最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

(四)图像制作意味浓。当代有学者認为当代书法尚“技”,当下书家对技法的关注程度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也有学者认为当代书法呈现出明显的“美术化”倾向,这些观点都有其立足点,而且也反映在黄庭坚草书的学习过程中。而学黄草书作品中表现最明显的则是图像制作意味浓,与黄庭坚本人的草书作品相比,当代书家所学的黄庭坚草书已被解构为一个纯技法的图像,它是由一些形状各异的笔画和不同的用笔方式及字法、章法构成的,黄庭坚作品中所蕴含的技法之外的信息则被完全忽视,如黄庭坚最乐于称道的禅意思想,而禅意思想中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他所说的“无意而意已至”[1]。书法作品表现得不应当仅仅是书家预设好的、重复数遍的章法、字法、结构,而应当是笔底的自然流露,书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二、当下学黄书风形成成因解析

当下书家所创作的学黄草书作品明显呈现出风格面貌趋同、取法范本相对固定、重视觉冲击力、图像制作意味浓的特征,而在此特征的背后,正反映出了当代书家的学书状态与时下书法发展的走势。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黄庭坚“文字禅”思想的忽视。古代每一件经典作品都有其主题,这个主题所传达的即是书家创作这件作品的目的,通常除了笔墨技巧之外,或承载着友谊或承载着学术或承载着自己对于生活人事的态度,这样才构成了一件名作。黄庭坚的作品也是如此,他的作品普遍传达的是一种禅意。观赏者通过欣赏他的作品即可参禅入道,这一点即是黄庭坚的“文字禅”思想。而当代书家对黄庭坚草书作品的理解与吸收是一个仅仅停留在笔墨技术层面的学习方式,没有了解黄庭坚本人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书法创作的态度,由此产生了过度追求笔墨技巧、以制作作品为乐事的现象。

(二)迫切需要依托于黄家草书基础之上的自我风格。“到位”与“味道”的理论近来较为流行,意思是书法创作不仅要有对古典作品的传承,还要有自己的新意①。黄庭坚草书的面貌虽然特点鲜明,但是若以黄庭坚草书的风格创作出佳作也是极困难之事。在临摹黄庭坚草书的阶段,因有所依托所以难度相对低些,在临摹向创作转化的过程中问题则会接踵而来,很多学黄书者在面临临创转化的困难时都为时风所迷惑,为了出新意而受到过多当代人的影响,因此形成了无古无我的作品。

(三)展览书风的影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是近年来一般学书者的主要导航仪,一件作品的获奖可以让书家及这件作品一夜成名,迎来无数学书者的争相模仿,黄庭坚书风的获奖入展作品更是有着同样的经历,当学黄草书者放弃学黄本身而去学获奖作品并同样可以入展获奖时,更多的学书者尤其是青年学书者又加入到这个学习时风的队伍中,由此便产生了当前学黄草书风格面貌趋同的现象。

(四)当下书法展示方式的变革。古代文人对书法作品的观赏多是于书斋内进行品玩,而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展厅成为了书法作品最常用的展示场所。从书斋内的雅玩到展厅的展示直接影响了书家的创作方式,学习黄庭坚草书的书家即面临此问题——如何使黄庭坚草书手卷的风格适应当下以墙壁悬挂为主的展厅形式?书家在用笔、结构、章法等各方面均做了许多努力的尝试,我们现在见到的这种饱含枯湿浓淡墨色对比、突出空间对比、突出点与线对比的作品即是学黄草书书家为了营造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迎合展厅形式所做的尝试。

三、当下学黄草书书风的优劣之处

当代书家对黄庭坚草书的传承与演绎是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时代的轨迹使得当下书家笔下的黄庭坚书风呈现出明显的当代特征,这些特征或优或劣,如何客观看待这些特征至为关键。下文即以当下学黄草书书风呈现出的特点分析其优劣处:

时下学黄草书书风的优点是能够与展厅文化紧密结合。在以展厅展示为主的当代展览形式中,一件作品的成功与否与其展示效果有密切的关联,这些关联直接涉及到作品的各个方面,如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細节处,应当说展厅展示效果的优良从书家创作之初就被纳入到其作品的整体构思范围中。时下学黄草书书家创作的作品去繁就简,以突出气势为首要,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为重点,这样的作品在展厅中的展示效果是较为良好的。书家创作出的黄体草书虽然有制作的意味,但这种制作实际上是合乎展厅文化的,如每件作品都会有几个较为突出的局部吸引观者的注意力,每件作品也会有连绵的长线条与密集的大量的“点”的对比效果,这皆可视为书家为迎合展厅文化而做出的选择。

此外,时下学黄草书书风的笔墨技巧也较为娴熟。以图1、图2、图3、图4四件作品为例,每个作者对于该书风的把握都是极其熟练的,从其笔触可以看出其书写的速度应当较快,在快速书写的状态下又能表现出黄庭坚书风的笔墨特征,足以证明其学黄之路定是用功颇深,而娴熟正是当下学黄书风的重要特点,也是其优点之一。

再者,时下学黄草书书风更能适应全国展的评审机制。写得好不见得能入全国展,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而近来年黄庭坚草书书风在全国展评审中是较有优势的,诸多取法黄家草书书风的作品在上万件全国展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展获奖已是常态。这个现象与当代书家笔下的黄庭坚书风有密切的关联,黄庭坚草书书风与二王草书书风及张旭、怀素草书之书风相比,风格特点相对更为鲜明,尤其在取法时易于表现出其特点,也易于夸大某个特征从而形成自己的书风面貌,当下书家表现出的黄家草书风貌虽趋于雷同,但其创造出的面貌特征正符合了当下全国展评审的审美观,因此常在全国展中摘金夺银。

而学黄草书书风除了上述优点之外,缺点亦较为突出。

首先是缺乏黄庭坚“援禅入书”的理念②,有图像制作之弊。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除了笔墨技巧的表现以外,更重要的是传达他的“文字禅”思想,他很多作品书写的文辞内容都是禅宗文献。在他看来,它的书画作品是参禅悟禅的中介,内心的奥妙有时是不可传授的,但是可以看也可以悟。黄庭坚书法的内涵不仅有其劲健豪迈的书法风格,其背后所蕴含的禅意思想更是极为重要。而当代书家对黄庭坚草书的学习是将黄庭坚作品中的禅意舍弃出去而仅仅学其笔墨技巧,这种现象则形成了一种文化思想的偏离,导致了作品中文化思想内涵的缺失。从作品的角度而言,当下学黄草书书风需要表现出黄庭坚作品中的书写本心、自然抒发的禅意,即使不表现禅意,也应当有其他主题或思想,如果为了创作而创作则会有所缺失。

其次是“点”的使用方式可再商榷。对“点”的使用在草书书写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是调节作品整体章法和节奏的重要路径,“点”能否使用妥当有时决定了一件草书作品的高下。观历代草书史,黄庭坚对点的使用是有突出贡献的,在其草书代表作《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忆李白游仙诗卷》中皆可看出“点”的运用之妙,其妙处在于数量适当、形态各异,并能与其他点画融为一体,不损伤作品的整体气息,而是为其增光添彩。而当下书家在用“点”时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一是“点”的使用频率过多,书家将横、竖、撇、折等各类笔画皆塑造为“点”,经常出现一片密集的“点”集中在一起的现象,以求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二是“点”的形态趋于单一,或是书家快速书写之故,或是书家有意而为,最终呈现的效果是一件作品中的“点”大小一致、形状一致、方向一致,较为单一;三是“点”的用笔简单直白,力度虚弱,没有表现出黄庭坚作品中“点”的浑厚的篆籀笔意。“点”的不合理使用让作品产生了三点不足:一是作品的空间较为碎化;二是割裂了字与字之间的笔势关系,气息不畅;三是点画的丰富性和力度有所欠缺,可玩味之处不足。

最后是“太露芒角”[2]133。当下学黄草书书风通常会出现太露锋芒的弊病,或许是因过于寻求视觉冲击力所致,或许是入帖不深之故,呈现出了“太露芒角”的问题。黄庭坚在黄龙山时曾经忽然悟得“草书三昧”,反思以前的草书作品“太露芒角”,说明“太露芒角”是黄庭坚对以前作书问题的反思,他对“太露芒角”是持批判态度的,当代学书者也当以此为戒。而黄庭坚认为草书的用笔应当与“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此处所指应当是草书用笔须有篆隶书的笔意,“太露芒角”固然是与此相反的。

四、当代学黄书家应当走向何方

当代书家取法黄庭坚草书所存在的一些特征显而易见,其优处劣处上文亦有所论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是当代学黄草书书家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对当下学黄草书书家而言,探究黄庭坚以禅论书的思想是首要。扬雄曾言:“书者,心画也。”[3]书法的书写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禅意的抒发即是黄庭坚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内涵。学习黄庭坚的草书若是不关注黄庭坚的内心所想则会显得较为片面。当代书家对黄庭坚禅意的探寻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一是阅读黄庭坚的诗词作品,黄庭坚诗词作品中有诸多体现禅意思想的内容,如“无心万事禅,一月千江水”[4],再如“心寂为禅,心净为教。内外相应,方明修道”[5];二是了解禅学著作,黄庭坚《诸上座帖》等作品抄录的即是禅宗文献,黄庭坚青年时期就开始涉猎华严宗的思想,对禅宗文献的了解有助于了解黄庭坚的思想;三是以所悟的禅宗思想反观黄庭坚的作品,然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

其次,学习黄庭坚的大草时,需先学小草。黄庭坚曾说:“大草殊非古,古人但作小草尔,故有意学草,当学草小字。”[6]黄庭坚的草书虽然都是大草风格,但是他认为大草其实不够“古”,而学习小草才是最重要的。当下学书者若以小草为门径,或可更易于把握黄庭坚草书的面貌特征。

再者,应注重对黄庭坚楷书的学习与探究。黄庭坚曾云:“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2]133可见,黄庭坚认为学习草书必须要精通楷书。孙过庭在《书谱》中也曾云:“图真不悟,习草将迷。”[7]此类言论在古代书论中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草书与楷书之关系我们已见分晓,而检视当代学黄草书者,多是对黄庭坚草书进行执着的临仿,没有重视对黄庭坚正楷、行楷的学习,因此呈现出的创作作品性情抒发得很酣畅,但是于用笔的法度一端则略显缺失,而对楷书、行楷的学习则会有助于书家学习黄庭坚的草书。

最后,可尝试黄家草书书风与其他草书书风的融合创作。当下全国展中取法黄庭坚草书的作品多是仅仅呈现出黄庭坚一人的草书面貌,而从艺术的丰富性而言似乎可以再丰满一些,一些与黄庭坚草书风格不冲突的其他书家的风格亦可融入到作品中,如皇象、王羲之、王献之、张旭、米芾、王铎等人草书的面貌皆可与之糅合,创造出更为丰富的草书面貌。

五、结语

全国展中常有取法黄庭坚草书的作品入展、获奖,而这些取法黄庭坚草书的作品本应面貌各异、各领千秋,但实际呈现出的面貌却是惊人的相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取法一个书家的作品临摹极为关键,但了解此人,探寻其作书论艺的思想则更为重要。黄庭坚草书作品中主要传达的不是某个点画所呈现的笔墨技巧的优良,而是通过这件作品表现自己对禅的感悟,而此作也将成为观者修禅、悟禅的中介。因此,了解黄庭坚“援禅入书”的思想是学习黄庭坚草书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实不仅是学习黄庭坚的草书,学习任何一家书风都需要了解书家本人的思想及作书的旨归,再辅之以笔墨技巧,方能渐入佳境,从而得其正传。

注释:

①“到位”与“味道”的说法是张旭光2011年在网络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到位”与“味道”论》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到位”是指对传统古法的运用能力的完善程度,即书法本体要求的全部要素的熟练掌握,如线条、结构、章法哪儿都没毛病。“味道”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作者的独特审美追求不同于别人的情感表达,而这种个性的情感表达是经过作者反复提炼后,作为书法的线条语言或形式呈现出来的。参见:张旭光.“到位”与“味道”论[EB/OL].[2011-06-0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28582b0100souf.html.

②陈志平在论述黄庭坚与“文字禅”的关系时提出了“援禅入书”的概念。参见: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34.

参考文献:

[1]黄庭坚.大雅堂记[M]//黄庭坚全集:第二册.柳林,李勇先,王蓉贵,校.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437.

[2]黄庭坚.山谷题跋校注[M].屠友详,校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133.

[3]郭丹.先秦两汉文论全编[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622.

[4]黄庭坚.五祖演禅师真赞[M]//黄庭坚全集:第二册.柳林,李勇先,王蓉贵,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583.

[5]黄庭坚.头陀赞[M]//黄庭坚全集:第四册.柳林,李勇先,王蓉贵,校.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351.

[6]水赉佑.黄庭坚书法史料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7]孙过庭.书谱[C]//.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6.

作者简介:马一恒,硕士,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

猜你喜欢

书风
浅析北魏墓志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再论北宋“尚意”书风的成因
明末黄檗宗及书风传入日本的原因探析
“二爨”的书风研究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赵孟頫书法研究
徐渭另类书风及成因探析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