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与转化

2020-05-28田子祥

读天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转化方法界定留守儿童

摘 要:“留守儿童”的界定、现状,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用“理解、宽容、不断激励、委以重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方法不断转化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处处有爱。

关键词:留守儿童;界定;成因;现状;转化方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虽然“留守儿童”是学校学生群体中特殊的小群体,但对他们的教育转化,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转化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效也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多年在农村学校关注留守儿童的理解与切身体会,总结了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形成原因,提出了对留守儿童教育及转化的方法。

一、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的儿童。

二、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所以往往留守儿童就变成了“问题学生”。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方便了百姓生活,外出務工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村子里的就几乎没有。同时网络不良信息的散布,也不断侵袭着纯洁的校园,严重影响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在“金钱至上”“读书无用”“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等错误舆论的诱导下留守儿童就变成了“问题学生”。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重点有两类:一类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足,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

另一类是暴力、单亲、留守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最大,学生或是被虐待,或是被漠视,或是被讥讽,往往会形成性格孤僻、人格不健全的留守儿童。无论以上哪类家庭环境,不健康的家庭成长环境都会使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学生”,我认为家庭环境因素是形成留守儿童的最重要因素。

(三)学校因素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指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社会因素,大多数成绩不理想,无形中被划分到了差生队伍,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转变成“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在农村有些家长对学生教育漠不关心,把教育重担完全交给学校,教师的压力每日俱增,还经常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导致部分教师和学校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安全为重,以少出不良舆论为重,在教学上对留守儿童疏于管理、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另外,留守儿童在课堂缺少展示自我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漠不关心若无其事,回答问题草率或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还害羞,怕他人笑话,不愿意回答问题。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目标性、自信心,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发展,阻碍着他们学习上的进步。

三、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一)学习成绩不理想

由于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逃学旷课、不做作业等,或是与成年人的要求产生冲突,对学习无兴趣、无目的,甚至会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其中,个别留守儿童对正面教育持较强烈的抗拒和逆反心理。所以,在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有别于正常学生,轻者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重者则品行不端,危害家庭、学校和社会。

(二)心理行为畸形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畸形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孩子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敏感、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三)道德行为失范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等。

(四)缺少关爱问题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多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四、 农村“留守儿童”的转化方法

(一)拥有爱心,用“理解、宽容”的方法去转化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留守儿童”应该获得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作为班主任应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建立广泛、平等的交流平台。尤其农村留守学生如果处在不良的成长环境下,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形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精神抑郁等问题。因此,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建立学生情感宣泄平台,这个平台多种多样,包括定期的专题班会,对学生生活、学习、家庭、社会等不同话题进行交流、倾诉情感,每位学生各抒己见。在这样的平台中,班主任应重视留守儿童的话语权,宽容、理解留守儿童的想法,给予鼓励、赞赏,留守儿童就会逐步正视自己的问题。教师要相信留守儿童也有积极改变的潜力,相信留守儿童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去挖掘和调动留守儿童的闪光点和潜力,帮助留守儿童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发现特长,用“不断激励”的方法去转化

农村学生中存在一类学习成绩不好,但具有专长的留守儿童,虽然学校及班主任都在宣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文化教育,也就形成了以成绩好坏评价学生优劣的偏颇思想,从而忽视了核心素养下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导致了一些具有专长的学生长期得不到重视,自己过人的才艺也得不到施展。针对这类留守儿童,我们就要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展现才艺的平台,不断激励,充分发挥此类学生的长处,让他们不断得到认可,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正所谓“以人为本,促人自由”,在才艺展示的平台上,给这类留守儿童展示的机会和窗口,以认可、关注促进步、促发展。这不仅仅是我们教育转化留守儿童的一个激励方法,更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

(三)根据能力用“委以重任”的方法去转化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类型学生所占比例小,但影响最大,转化难度也最大。这类学生叛逆,年龄相对较大,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易与同类学生结成小团伙,偶尔打架骂人,品行不端,缺乏基本道德判断能力,更有甚者表现出好勇斗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危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行为。作为长期从事农村班主任工作的我们,针对问题轻微的学生运用“委以重任”的转化方法,进行改造教育,并取得了很好效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委以重任”唤醒了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对其工作成绩教师都给予表扬,并经常进行心理疏导。留守儿童通过个人努力,逐渐在班级获得威望,集体荣誉感也逐步增强。我们把这一类型的留守儿童委以重任,是完全透明化、民主化的,获得重任的留守儿童必须接受集体的监督。因此,这类留守儿童就会有意识地克制自身的不良缺点,并在各个方面都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学习成绩也自然有所进步。

(四)抓住心里,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去转化

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因素对自己信心不足、怕出差错,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教师要开导他们,讲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差错是很正常的。在具体教学中,学生答错了问题或发错了音,心里已经惶恐不安,这时如果教师再用严词或尖酸的话去伤他的感情,那些自尊意识较脆弱的学生便越发地缺乏信心了。因此,降低他们的焦虑感是教学中转化他们的重要一步。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是不同的,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社会上转化学生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你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看待,当你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当你意识到现在信息爆炸对大量学生产生的影响,我想你的心境会平和很多。不同的孩子是不一样的个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使他们由厌学变为愿意学、会学、乐学,这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真正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有无私的爱心和奉献的精神,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激励评价,同时还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不辱教师的使命。当然,留守儿童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全方位的积极配合,才可以把留守儿童改造、转化成为正常学生。

(五)真诚相待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去转化

还有这样一类留守儿童,他们品质不坏,却擅长哗众取宠,课上课下废话连篇,好动的那根神经总是指使他去捣乱,组织纪律性差。对待这样的学生,如果方法不得当,学生问题会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类留守儿童,教师们要有进行长期转化教育的思想准备。在多年的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了“小题大做、真诚相待、循序渐进”的“个性化”教育转化方法。“小题大做”是让这类纪律松散的学生有所警觉,认识到违反纪律的严重后果,决不姑息、放任一次小错误,使其勿以恶小而为之。“真诚相待”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认为老师与众不同,能肯定他的闪光点,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方面是在精神上多加以鼓励,洞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抓住点滴进步,毫不吝啬表扬,让他逐渐增强学习自信,肯定自己的正确做法;另一方面是在行动上多给予支持,适时地提问、关注、引导,联合其他老师、同学正面影响,监督帮助。并及时加以奖励,一个“进步最快奖”的奖状、一个写着“老师祝福”的本子、一个老师鼓励的眼神都会改善师生关系,打开学困生的一扇心门。

总之,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過程,特别是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学生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因此,我们班主任必须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不抛弃不放弃,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机智应对不同问题,既要灵活掌握教育理论方法,又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去转化留守儿童,教育好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学生之间建立一个桥梁,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好核心素养下人的全面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吧!

作者简介:

田子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汉家岔镇教育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转化方法界定留守儿童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高血压界定范围
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机会
班主任工作之“慢”的转变
试论装饰雕塑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