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奥古斯丁“爱”的思想

2020-05-28张丽鑫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邻人奥古斯丁秩序

摘 要:在中世纪,基督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统治着全社会。奥古斯丁本身就是一名基督教徒,作为一名神学家,他在前人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中世纪甚至当下产生巨大影响,其仍然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奥古斯丁;爱;秩序

“爱”这一概念在奥古斯丁的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奥古斯丁爱的对象有三,首先是对上帝的爱,认为上帝的爱是永恒的、不变的,其次才是对自己、邻人的爱。他认为爱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任何行动都是围绕着上帝的爱进行的,这也是奥古斯丁对爱的秩序的理解,他将不同的爱都归纳到“爱上帝”这一框架里。

一、理论来源

古希腊——罗马不少哲学家都曾对“爱”是什么、爱的概念进行过讨论与阐释,不同的哲学家对“爱”的理解不同。柏拉图爱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会饮篇》中,他在与第俄提玛的对话中讨论了爱,第俄提玛认为爱的开始应该是值得爱,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值得被爱,但是这种爱一定要有理性活动的参与,要有明智。柏拉图的“爱”是从低层次像高层次的升华,他认为爱就是“爱智者”,爱欲存在于人的灵魂当中,灵魂当中的激情、欲望和理智分别对应荣誉、金钱和美色、智慧。亚里士多德的爱摆脱了对肉欲的追求,他认为爱并不是对性的追求,而是一种感情,爱的目的就是去获得感情,这种爱是一种理性之爱,是在理性引导之下的爱。

奥古斯丁之前许多哲学家对“爱”的描述及阐释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他启发,但对奥古斯丁影响最大的是新柏拉图主义者。以普罗替诺为代表,他所认为的爱就是渴望,渴望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对下界之美的渴望,这是人们对情欲的渴望,是较低层次的渴望;一种是对原型之美的渴望,人们由于渴望下界之美而遗忘了原型之美。在普罗替诺的巨大影响下,奥古斯丁“爱”的内涵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他也认为,爱是一种渴望,“实际上,爱不是别的,而是为了它自身的缘故而渴望某物”。每一种渴望都会它自己明确的对象,这个对象是我们在寻找、追求爱的过程中的唯一的“善”。奥古斯丁的这个“爱”是在上帝的爱的语境下进行的,处理了爱上帝、爱邻人、爱自己三者的关系。

二、上帝之爱

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宇宙”当中,世界万有都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创造的万物都是有秩序的,高一级的存在支配着低一级的存在,低一级的存在对高一级的存在则不具有支配权,两个同级的存在不能相互支配,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等级,没有高低之分。如果出现了低一级的存在支配着高一级的存在,或是同级支配着同级,在奥古斯丁看来,就是没有了秩序,是不正常的。

生活在“大宇宙”当中的我们是一个“小宇宙”,它是“大宇宙”的一个缩影,“大宇宙”是在上帝的创世秩序下进行的,而“小宇宙”也同样有秩序,其秩序观念是“大宇宙”的体现。在“小宇宙”中,应该是精神支配着肉体,理性支配着非理性,这是应该有的秩序。如果人的精神被肉体控制着,理性被非理性控制着,就是人的“小宇宙”(内部结构)出现了问题,丧失了秩序。奥古斯丁在自我意识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心智模式。在心智模式当中,我们可以与真理接触、可以认识上帝等,当罪侵入后,人的这一心智模式当中的秩序就会混乱。他还给人下了一个定义,认为人是“使用身体的灵魂”,人这个“小宇宙”的结构应该是爱上帝,以上帝為中心,一心爱上帝、仰望上帝。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上帝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定万物的数目、尺度等,上帝创造万物,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善通过被创造物而分散到各个角落,使每一个接受者都感受到上帝的善的存在。作为基督徒,只需要相信:造物主的仁慈是世界万有的起源,没有上帝的创造,就不会有这些被创造物。我要坚定信仰,走信仰主义的道路,而不是理智主义的道路。对于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理智主义哲学,奥古斯丁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排斥、轻视理智主义哲学,他认为获得幸福的途径不是通过理智,而是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模仿等并与上帝生活在一起。

说到幸福,就不得不提奥古斯丁的“享受”和“使用”两个概念。他所说的“享受”和“使用”是什么呢?所谓“享受”,是我们做出行动的终极目标,我的目的是什么,我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为了“享受”我的终极目标,我会付出努力,采取一些手段或利用一些工具,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使用”。比如,一个在战争中的士兵,他的目的就是尽快结束战争,并取得胜利,这是他的“享受”,为了取得胜利,早日回到和平的时代,他会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顽强抵抗敌人,付出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这就是“使用”。奥古斯丁认为,人要想幸福,就必须“享受”上帝,将上帝作为自己快乐、幸福的来源,而上帝创造的万物是供人“使用”的。

只有上帝的爱是完满的,是不需要向外进行诉求的。首先,上帝的爱是所有爱当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爱亲人,可以爱知识,但是没有哪一种爱能超越上帝的爱。我们之所以爱,是想要得到幸福,通过上帝的爱,我们才能得到幸福,而我们幸福的终极目标便是得到上帝的爱,并像上帝爱我们那样去爱上帝。其次,上帝的爱也是一种恩典。奥古斯丁认为,我们人类自身是软弱无能的,我们生来就有罪而不能摆脱,只有通过上帝的仁慈赐予我们爱,浇灌我们的心灵,我们才有可能摆脱这种罪的可能性,而上帝赐予的我们的这种爱其实就是一种恩典。我们人类由于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意志而犯罪,从而使自己的最根深蒂固,就好比一个人生病之后没有好好的吃药去医治自己的病,所以病情越来越严重,上帝的爱则是治病的药,只有通过上帝的爱,人类才可以得救,不会走向堕落。在《本性与恩典》一书中,奥古斯丁就提到,人类的意志软弱,并且滥用自己的意志,从而远离了上帝的爱。人类犯了罪,上帝将惩罚人类,如果人类真心悔改,从滥用意志转向上帝的怀抱,上帝仍然会接受他。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这个转变仅仅凭借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就需要上帝的恩典的帮助来完成了。最后,上帝的爱还是一种博爱。一方面,上帝并没有因为人类生来就有原罪,意志软弱而离开人类,而是尽力将自己的爱分有给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救赎;另一方面,上帝希望人类爱他人像爱自己一样,将自己的爱推己及人,与他人友爱共处。人只有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才有可能无限接近上帝的爱。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爱是一切其他爱的基础与核心,有了上帝的爱之后,才有社会当中其他的爱。

三、自爱

存在着的人都会自爱,自爱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亚里士多德曾讨论过自爱,他将自爱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的自爱,即把荣誉、钱财等作为追求的目标,他认为这种自爱是坏的,是不值得欲求的;另一种是积极的爱,即把节制、公正等好的德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不求自身肉体的欲望,他认为这种自爱才是值得被欲求的。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欲望、贪爱或是仁爱都是由于自爱的存在,任何一个人都是首先爱自己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爱自己和自己的身体,即使上帝是最高的善,具有最高的价值,爱邻人、爱仇人都要在爱上帝的基础上进行,但这也要以自爱为前提。奥古斯丁从积极的、消极的两方面来讨论自爱。首先是积极的自爱,我们曾经失去、离开过上帝,所以我们今世需要重新去做选择,也就是选择上帝,将上帝的爱分散到每一个人身上,使每一个人都得到上帝的赐福。奥古斯丁说“为了使人知道自爱是什么,必须为他指定一个先于其他一切行为的目标,这样他才能获得幸福,因为一个自爱的人所希望的无非就是幸福,也就说我们是通过上帝这个目标来寻找幸福,而不是通过其他目标来完成的,而这个目标必须通过‘亲近神来获得的”,亲近神就是要爱上帝,像上帝那样爱人,做到爱人如己,所以不论是爱上帝,还是爱邻人,都要自爱。另一方面是消极的自爱,也就是错误的自爱,错误的爱来源于人的欲望,将欲望的满足作为自己的追求,追求金钱与各种名利,最终在欲望当中迷失了自己。奥古斯丁认为这种消极意义上的爱来源于原罪,从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那一刻起,人类就背离了上帝,开始重视自身欲望,并将罪传给了后人。

四、邻人之爱

在奥古斯丁的一生中,对他打击最大的便是他亲人、挚友的离开,尤其是一位挚友的死,使他痛苦不堪。他与这位朋友是童年一起长大的伙伴,后奥古斯丁出外求学,完成学业之后回乡教书,他与这位朋友重逢后,发现两个人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语言,于是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但在不久后,这位朋友因为一场大病陷入昏迷,并在几天后去世。这样一位无话不谈的知己的离去,对奥古斯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面对死亡,这使他万分痛苦。

“这时我的心被极大的痛苦所笼罩,成为一片黑暗!我眼中只看见死亡!本乡为我是一种刑罚,家庭是一片难言的凄凉,过去我和他共有的一切,这时都变成一种可怕的痛苦。我的眼睛到处找他,但到处找不到他。我憎恨一切,因为一切没有他;再也不能像他生前小别回来时,一切在对我说:“瞧,他回来了!”。

奥古斯丁深陷在朋友离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他只好离开家乡,在新的环境中淡化自己悲痛的心情。奥古斯丁在写《忏悔录》时,回忆起多年前的丧友之痛,是这么说的:“谁爱你(上帝),在你之中爱朋友,为你而爱愁人,这样的人真是幸福。一人能在你身上泛爱众人,既然不会丧失你,也不会丧失所爱的人”。爱上帝是第一位的,只有在爱上帝的基础上才能去爱邻人、朋友,爱仇人,这样去爱的人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上帝是永恒的、不变的,所以在上帝身上泛爱众人,就不会丧失所爱的人。

爱邻人与自爱都是在爱上帝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所说的自爱是纯粹的自爱。在这种爱中,我们要用上帝爱我们的方式去爱邻人。对待邻人的态度有二:一方面,人要像上帝一样去爱邻人,人的意志是软弱的,人经常会由于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志而犯罪,但是人只要真心悔改,上帝仍然会接纳人,赦免人所犯的罪。人也应该像上帝这样去爱邻人,对待邻人;另一方面,一个人爱邻人要像爱自己一样,即爱邻如己,一个人犯了错之后,原谅自己很容易,但原谅他人不容易,奥古斯丁要求爱邻人如爱自己一般,原谅他人爱他人。

爱邻人与自爱在秩序上具有相同的等级,我们不能根据自身的欲望去选择爱谁或是不爱谁,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我们必须爱所有的邻人。一方面,我们爱邻人是由于自爱;另一方面,我们爱邻人是由于将其作为上帝的创造物而爱。上帝爱他的创造物,爱所有人,而我们爱上帝,所以我們必须爱上帝所爱,必须爱邻人。

五、结语

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内涵丰富,从上帝、邻人、自我三个方面构建了自己爱的思想体系,事实上,一切爱的根源都是上帝,世界万物都有自身的秩序,当然爱也有秩序。上帝之爱是第一性的,然后是在爱上帝中爱邻人与自爱,邻人之爱与自爱在等级上具有同一性,爱上帝的人是爱邻人的,也是爱自己的。

托马斯·阿奎那是在奥古斯丁之后的一位著名神学家,他身上虽然有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但他同样深受奥古斯丁这一思想的影响,在奥古斯丁爱的思想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如果抛开上帝不说,爱邻人与自爱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每个人都用爱去对待邻人、对待自己,我们就会到达一种理想社会的目标,生活中就会充满温柔与善良。

参考文献

[1] 朱蔷薇.阿伦特早期对奥古斯丁爱的观念的阐释及其意蕴[J].社会科学,2017.

[2] 汪尧翀.迟到的主体理论:读阿伦特《论奥古斯丁爱的概念》[J].中国图书评论,2016.

[3] 程小强.基督教“爱”的伦理及其现代价值[J].学者之页.

[4] 王腾.论奥古斯丁基督教道德哲学的“爱”[J].社科纵横,2013.

[5] 周伟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 王寅丽,池伟添译.爱与圣奥古斯丁[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

[7] [古罗马]奥古斯丁著,王晓朝译.上帝之城: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张丽鑫(1995.10-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伦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邻人奥古斯丁秩序
漫画
秩序与自由
以德服人,与人为善 严讷善待邻人
漫天撒谎
论奥古斯丁的“根本恶”观念
孤独与秩序
欧布利德认倒霉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