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020-05-28周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栽培模式效益产量

摘要    以杂交晚粳稻和常规粳稻2类品种为供试材料,分析双季晚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抛栽等3种模式对双季晚稻产量构成、农艺性状、生产要素投入和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杂交粳稻品种的钵苗机插模式,相比于传统抛栽模式和毯苗机插模式,播种时间分别提前9 d和14 d,穴数分别减少21.15万、3.15万穴/hm2,基本苗数分别减少43.6%和32.8%,但大田期充分发挥钵苗秧苗素质好、活棵返青快、杂交稻分蘖能力强、穗粒数多等优势,理论产量分别提高28.1%和40.2%,实际产量分别提高17.7%和27.0%,虽然平均综合生产成本分别增加了1 320元/hm2和1 962元/hm2,但纯收益分别增加了2 267.1元/hm2和3 110.1元/hm2。综合来看,选用杂交粳稻品种和新型宽窄行钵苗机械配套的钵苗机插模式,能发挥最高的产量潜力和最佳的经济效益,可作为双季晚稻适度规模化生产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    双季晚稻;栽培模式;产量;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012-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双季稻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种植制度,复种指数高,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屏障[1-2]。近年来,受劳动力转移、双季稻机械装备不足、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相对落后和种植大户种植效益不高、意愿不强等多重因素影响,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3]。特别是障碍限制因子更多的双季晚稻,常规毯苗机插机械栽培连续多年产量不高不稳以及传统抛栽人力成本大幅上涨、生产效率低下等因素,严重限制了双季晚稻机械化生产进程,导致部分区域双季晚稻种植面积锐减。如何破解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技术瓶颈,提升晚稻栽插机械化程度,成为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4-6]。

目前,农业生产中主流机插模式是毯苗机插,具有高效、省工等诸多优势[7],但在多年推广和应用中发现,毯苗机插表现出秧龄弹性小、秧苗素质不高、移栽植伤重、返青期长等缺点[8-9],尤其在双季晚稻生产中运用少、失败案例多、与传统抛栽模式相比产量差距明显,遴选适宜双季晚稻的新型机插模式代替人工成为双季晚稻生产的迫切需要。新近研究表明,钵苗机插作为一种新型机插方式,具有栽植秧苗素质高、活棵发苗快、产量群体优良等优点,逐步成为国内多地主攻高产的重要机械栽插模式[10-11]。张洪程等[12]研究表明,单季稻生产条件下,国际上新近研发的钵苗机插机械水稻增产优势明显,平均较毯苗机插增产6.0%~12.6%。安徽省廬江县作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稻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1/6[6]。自2012年开始,为破解双季晚稻机插栽培生产难题,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引进先进的水稻钵苗栽插机械和栽培技术,共同实施双季晚稻钵苗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攻关,重点开展双季晚稻机插的插秧机械选型与改良、适宜优质高产品种筛选、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配套研究。经过几年协作攻关,初步形成了一套双季晚稻钵苗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2018年实施的改进型宽窄行钵苗机插超高产攻关田产量首次突破10 500 kg/hm2;2019年实施的双晚钵苗机插超高产示范方平均产量达到11 298 kg/hm2,高产田块达11 481 kg/hm2,创造了沿江平原双季稻北缘地区单产新高。前人对单一模式在生产应用中产量表现或多种模式的单纯产量、性状比较等研究[13-15]较多,却对基于适度规模化的模式种植效益方面鲜有报道[16-17]。本研究以杂交粳稻甬优2640和常规粳稻镇稻18这2类品种为供试材料,选择本地3种双季晚稻栽培技术集成模式(钵苗机插模式、毯苗机插模式和抛栽模式),各模式匹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各项技术措施,通过分析比较3种栽培技术模式在产量构成、农艺性状、生产要素投入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差异,筛选适宜双季晚稻生产、经济效益最大的最优栽培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庐江县郭河镇广寒村天壤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田内,田块总面积1 hm2,供试土壤为河流冲积物母质发育形成的潴育型水稻土亚类沙泥田土属沙泥田土种,土壤理化性质为:土壤pH值5.8,有机质30.1 g/kg,全氮0.79 g/kg,有效磷(P2O5)3.3 mg/kg,速效钾(K2O)38.1 mg/kg。

1.2    供试材料

选用杂交粳稻品种甬优2640和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31。钵苗机插机械为日神RXA-60TK型乘坐式高速插秧机,毯苗机插采用井关PZ80D-25型插秧机,抛秧采用本地常规353型育秧软盘。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发现,与毯苗机插模式和抛栽模式相比,新型钵苗机插模式在双季晚稻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机械成本昂贵、育秧技术要求高、栽插速度偏慢、配套品种资源偏少等问题依然限制了钵苗机插技术在双季晚稻上的应用推广,匹配相适应的品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宽窄行钵苗机插机械在栽后活棵、早生快发、群体营造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为双季晚稻高产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已探明,生育期偏短、多穗型和大穗型的杂交粳稻类型适宜本种模式,但是应特别注意此类品种的安全齐穗问题,生产中宜通过小面积试验、适度规模示范摸清品种基本特性后,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4    致谢

试验过程中得到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吴文革研究员、安徽农业大学武立权教授的倾力指导,田间操作得到了庐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多数同事的全力配合与支持,特表谢忱!

5    参考文献

[1] 李国祥.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5):4-12.

[2] 邓南燕.中国水稻产量差评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增产途径探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8.

[3] 邹应斌.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254-262.

[4] 艾治勇,郭夏宇,刘文祥,等.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生产日期的变化[J].作物学报,2014,40(7):1320-1329.

[5] 潘志军,吴晨阳,张晓红,等.钵苗机插对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晚稻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6):31-34.

[6] 吴晨阳,周兵,呂和平,等.高温与寡照阴雨复合灾害性天气对沿江平原晚稻生产的影响与启示[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1):30-34.

[7] 姜心禄,李旭毅,池忠志,等.3种秧苗不同秧龄机插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5,28(6):2444-2450.

[8] 周兵,张晓红,潘志军,等.不同育秧基质与营养土配比对双季早稻毯状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3):26-28.

[9] 胡雅杰,邢志鹏,龚金龙,等.钵育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5):865-879.

[10] 张洪程,朱聪聪,霍中洋,等.钵育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主要生理生态特点[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50-59.

[11] 于林惠,李刚华,徐晶晶,等.基于高产示范方的机插水稻群体特征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2,26(4):451-456.

[12] 张洪程.钵育机插水稻生产特点及其利用的核心技术[J].农机市场,2012(8):19-21.

[13] 胡雅杰,张洪程,龚金龙,等.抛秧栽培技术模式及其高产形成规律与途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2):109-117.

[14] 唐海明,肖小平,逄焕成,等.双季稻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光合生理特性、粒叶比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4):48-56.

[15] 周正春,周爱珠,张玉屏,等.不同秧龄双季双抛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3,19(2):35-36.

[16] 吴金霞.庐江县单季晚稻钵苗机插技术模式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0):106-107.

[17] 孟宇辉,金文俊,董召荣,等.江淮地区不同水旱轮作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比较[J].生态学杂志,2019,38(11):3357-3365.

[18] 王进友,贾一磊,杨松,等.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插高产及适宜密度试验示范[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9,36(1):9-14.

[19] 何勇,向薇薇,李柏桥,等.水稻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的应用效果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5):98-99.

猜你喜欢

栽培模式效益产量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浅谈无公害苹果洋葱栽培技术要点
XYZ上市公司成本控制问题对策分析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