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沂蒙精神与儒学的内在联系

2020-05-27贺敏唐钰晴王丽韩晶淼赵双欣

青年时代 2020年7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继承与发展内在联系

贺敏 唐钰晴 王丽 韩晶淼 赵双欣

摘 要: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在齐鲁大地发扬起来的红色精神,沂蒙精神虽然形成于现代,但绝不是单纯的、无继承性的萌发。沂蒙精神是对齐鲁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其发展、发扬的源头活水是依托于诞生在齐鲁地区的邹鲁文化。而“邹鲁”地区又曾先后出现了孔子、孟子两位儒学大家。沂蒙精神与儒学同根同源,儒学在沂蒙地区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沂蒙地区人民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沂蒙精神;儒学;继承与发展;内在联系

沂蒙精神根植于沂蒙沃土,其中蕴含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等优秀品质,这与儒家文化当中家国关系、“仁”、仁义等观点存在内在的联系,本文将从沂蒙精神与儒学的背景联系,沂蒙精神内涵与儒学的联系,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几个方面入手,浅析沂蒙精神与儒学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一、沂蒙精神与儒学同根同源

(一)地域联系

齐鲁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沂蒙精神在这里孕育,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脱胎,在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发扬。齐鲁大地同样孕育了敦厚重礼、仁爱诚信的儒学文化。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涌现出了许多儒学大家,其中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诞生在这片文化沃土,孔子在这里创建了儒家学派,因此,齐鲁又是儒学的发端。总结二者在地域上的联系,沂蒙精神与儒学同根,都发端于齐鲁大地。

(二)文化联系

沂蒙精神的内涵“爱党爱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包含了沂蒙地区人民的爱国情怀,这与儒家“家国同构”的观点相契合;“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1]等儒学观点都蕴含着艰苦奋斗的美好品质;儒家中的“货殖”思想对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也与儒学中的“义利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们说,沂蒙精神与儒学同源,有着近乎相同的文化底蕴。

二、沂蒙精神的内涵与儒学的联系

(一)爱党爱军

自战争年代起,爱党爱军的精神就被沂蒙人民不断传承发扬。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跨越了一重重的阻碍,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爱党爱军已经成为了沂蒙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革命信仰,是沂蒙精神永远的灵魂,而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大一统”“仁爱”等思想也同样体现了一种爱国爱民的情怀,儒家的“爱人”与今天的“爱军”,“忠君爱国”同今天的“爱国”,本质上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印在血液里一种淳朴的民族主义情怀,代表着人民的政治立场,指明了人民向前迈进的方向。

孔子曾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1]意思是,天下政治清明,制作礼乐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天子下达;天下政治昏乱,制礼作约以及出兵征伐的命令都由诸侯下达,表达了孔子对统治者政权的维护,同时也要求统治者治理有方。统治者坚守了仁爱百姓的原则,百姓安居乐业,才会心甘情愿的维护自己的统治者,这个道理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到来让沂蒙地区的人民看到了希望,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出路,大力加强基层群众建设,真真正正让民众感受到了党革命的诚意,对人民的关心,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沂蒙人民对共产党的诚意也报以了更热切的支持,在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在各种武器方面都没有优势,朴实的沂蒙人民便不求回报的为共产党提供后援,青壮年自告奋勇去前线支援,妇女们在根据地做军装、救伤员、运送前线需要的粮食,而老人和孩子轮流监视站岗,群众都团结起来喊口号“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孩子送战场……”

古时儒家人物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都提出了“一统”的思想,希望天下统一,反对各地区搞分裂,直到今天和平的建设时期,坚持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的统一仍然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爱党爱军”精神中所体现的民族主义精神更应该得到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

(二)开拓奋进、艰苦创业

作为与儒家文化同根同源的沂蒙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同样一个地区的发展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撑,沂蒙地区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经济文化高速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沂蒙精神下人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艰苦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样,这种精神也促使沂蒙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创建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这些精神一同形成了沂蒙精神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重要内涵。沂蒙地区从产生到现在,涌现出了许多体现开拓奋进、艰苦创业伟大内涵的人物和事件。这些都是沂蒙人民艰苦奋斗的集中体现,也丰富发展了沂蒙精神,成为沂蒙精神在不同时期的鲜明体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无私奉献

蕴含在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顾全大局、自我牺牲的优良品质,是公而忘私,是勇于奉献的大无畏品格。

重“德”一向是儒家文化深厚绵长的传统。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沂蒙精神作为时代的产物,深深地根植于沂蒙大地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虽然是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孕育而生,但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儒学传统的渗透是分不开的。

在《季冬纪·士节》中有这么一段话:“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2]。在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够忘记自己的个人利益,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坚守住自己心中的道义,视死如归。如此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在沂蒙革命老区孕育出了革命战争时期,身怀有孕仍然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建浮桥让士兵通过的无名妇女,也孕育出了一门三英烈的伟大壮举。沂蒙人民为了革命胜利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是不容忽视的。多少沂蒙兒女,为了抵抗日寇的入侵,舍弃自己的小家,放弃短暂的安逸,为了中国长久的和平与稳定,投身于革命战场,浴血奋战,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是《论语·泰伯章》当中的一段话。它要求人们把实行仁道作为自己的责任,直到死去才停止。

在2018年10月22日0时13分,兰山区义堂镇党委书记许步忠同志,因为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疾病,最终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许步忠同志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他扛起了自己肩上义堂地区发展的重担,为了建设新义堂,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甚至在去世前都没有来得及见家人最后一面,他的妻子含着眼泪说,家里找不到一张全家在一起的合影。许步忠同志是沂蒙乃至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是沂蒙精神的坚定践行者,是无私奉献精神的优秀表率。

北宋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4]。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饥荒,吃不饱穿不暖,但是沂蒙人民仍然向国家交了3.6亿公斤粮食,820万公斤油。这都是他们节衣缩食,吃糠咽菜一点一点省出来的。为了根治淮河的水患问题,沂蒙山区被迫拆迁了527个村、27万间房屋,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沂蒙人民的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三、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沂蒙精神源自中国古代优秀的儒学文化,凝聚了无数沂蒙地区人民的劳动与艰辛,在革命战争年代,它指引领导着人民抵御外敌入侵、构建军民一心、家国一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沂蒙精神有着与时俱进的极强生命力,再次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建设者。新一代的戰争绝不仅仅是刀枪相见,而是在人的思想观念及经济利益中击垮对方。在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当今社会,沂蒙精神一种优秀文化,它将为新一代青年指引正确的方向,激发青年建设者的忧患意识,培养青年建设者的家国情怀。并使青年建设者对此感到光荣和自豪,甘愿为党和国家付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沂蒙精神影响着新一代的青年建设者,同时也在社会中起着引导规范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融入沂蒙精神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二·季冬纪·士节[M].谢开慧,释.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3]陈景良.试论宋代士大夫司法活动中的人文主义批判之精神[J].法商研究,1997(5):89

[4]刘梦溪.为生民立命——“横渠四句教”的文化理想[J].中国文化,2010(1):36-43.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继承与发展内在联系
诗歌、咏叹调及艺术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以皮埃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诗作《我永远不能》(Ch'io mai vi possa)为例
沂蒙精神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浅析动画《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与其系列的内在联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中国梦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联系
沂蒙精神的形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