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交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0-05-26毕亚男季伟

党政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毕亚男 季伟

[摘 要]国际交流大学生群体的形成和扩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暴露出高校在针对国际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理论化困境。建议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机制,制定交流学生管理规范;以调查研究为依托,建立全方位的科学评估机制,掌握交流前后学生思想动态;以临时团支部为抓手,建立国际交流全过程管理机制,夯实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以新媒体工具为载体,建立互联网教育与信息共享机制,创新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关键词]国际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曾指出,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 ①。通过国际交流,大学生能够较快地拓宽国际视野、熟悉学科前沿、加深专业认知,在课程学习、跨文化互动乃至合作科研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升。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国内高校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大学走出国门与外国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普遍趋势。与此同时,面对不断扩大的国际交流学生规模,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基本情况

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主要包括交换生项目和单向交流项目。海外高校交换生项目最早在国内顶级名校与海外高校之间开展②,双方在学费互免、学分共享、课程共建等前提下互换学生,开展为期两周、一月、数月、一学期乃至一学年不等的学习。海外高校单向交流项目则是国内高校大学生赴指定海外高校集中开展课程学习、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者参加学术会议、暑期学校的项目,这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主要大学生国际交流形式。

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类情况:一是省部级项目,主要由教育厅(局)与海外合作单位签署协议后统一组织高校参与;二是校级项目,一般由国内高校直接与海外合作单位签署协议后按照涉及专业组织学生统一交流;三是学院级项目,学院在学校指导下与海外高校相关学院或专业签署合作协议后组织学生统一交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和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持续提升,在省部级项目和校级项目操作越来越成熟、覆盖越来越广泛的同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间灵活的学院级国际交流项目逐渐成为学校鼓励和学生青睐的重点。例如,北京大学就提出要健全国际交流合作管理结构,建立具备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服务标准的管理团队,强化二级、三级学术单位的国际交流管理能力,努力形成全方位、全层面、全员推动国际交往的管理格局③。

大学生国际交流的项目管理流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主管部门发布公告、学生自主申请、主管部门统一选拔、组织学生国际交流、学生返校认定学分。学校或学院一般以学期为时间单位,统一發布国际交流项目清单,内容大致包括拟交流高校、选拔条件、计划人数等信息。为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激励大学生不断进取,也为了切实减轻大学生的生活负担,学校往往会设置国际交流专项奖学金,以全额资助或部分资助的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二、国际交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校国际交流机制的成熟和交流学生的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也逐步从高校德育工作的个性问题发展成为共性问题。

1.管理机制缺漏与规范化诉求

当前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管理与统筹主要是项目制,以项目开启始,以项目完结终。由于项目的主体内容并不在校内甚至境内完成,如何系统协调不同部门、以健全和优化管理制度为抓手推进国际交流“育人”规范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项目制的国际交流工作常常在前期人员选拔和中期过程控制上投入大量精力。对高校来说,游历在外的大学生能够顺利求学和安全归来尤为重要;但就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说,以国际交流为契机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④。对大学生尤其是初出国门的大学生来说,国际交流形成的冲击和收获总是相伴而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个别谈心谈话、集体思想动员和学生自我成长等共性方法,在应对国际交流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深层次诉求时,有时难免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如何解答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升华大学生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中华民族的责任感,需要制度化、规范化的答案。

2.德育深度缺乏与科学化诉求

国际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处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问题,也要解决国际交流带来的一系列个性问题。大学生国际交流不是学习和旅游的简单相加,国际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绝不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际交流情境的简单相加。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国际交流是人生中第一次踏出国门,第一次切身感受世界文化和价值理念的多元。这种情况正要求德育工作者从整体上进行统筹,把握国际交流工作的程序与细节,因时制宜,倾听交流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准确地做出回应。

3.理论提升缺位与系统化诉求

德育理论是德育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系统凝练,是共性化的实践方法和路径。在国际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基层德育工作者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是项目制,时间短,对象多,程序烦琐,工作密集。一方面,该工作随项目启动始、结束终,交流学生大量时间处在国际交流之中;另一方面,几乎没有高校为此工作专设机构和职务,学校、学院两级项目工作人员均为行政人员兼职,与此同时带队老师极少由专职德育工作者担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成熟的、系统化的德育理论指导和支撑,要求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比较困难。

三、国际交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1.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机制,制定交流学生管理规范

调整传统大学生国际交流分而治之、一事一管的短期项目制操作流程,将大学生国际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前置和后置。在项目开启之前预留充分时间,统筹和兼顾学校、学院两级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定更加长期而全面的交流大学生选拔制度,在确保满足具体项目客观条件的前提下,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和个人深层次交流动机;制定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交流大学生培训制度,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资源和具体项目相关海归教师资源,设计和完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内容;制定更加务实和科学的交流大学生行为规范,以崇高的民族自信和深刻的责任认知指引大学生在交流中自律、慎独、团结、进取。项目结束之后应当建立长期的评价、反饋、跟踪和反哺制度,探索和完善交流学生、交流项目双向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反馈改进交流工作,通过接受单位对学生的反馈跟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推动交流学生参与主题经验分享、项目志愿服务、规章制度改进等工作的制度化。

2.以调查研究为依托,建立全方位的科学评估机制,掌握交流前后学生思想动态

根据国际交流项目的具体情况,在兼顾大学生国际交流工作整体性的前提下,分别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国际交流前后调查问卷,并辅以交流大学生座谈会、个人访谈等形式,充分掌握交流前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在问卷设计方面,应当秉持深入、科学、全面、真实的原则,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和社会调查方法做专业支撑,从问题设置上确保调研的信度和效度,在答卷时指定场所、规定时间、严肃氛围以保障调研不流于形式,从而准确把握大学生交流前的真实动机、内心诉求、总体预期、价值取向以及交流后的内心感悟、深度思考、现实判断、认知修正等。对问卷调查不能呈现而德育工作者又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可以组织规模不定、形式多样、场地灵活、人员机动的座谈会或沙龙,营造民主、宽松、活泼的交流氛围,以群体意见和建议的形式征求交流大学生意见。对问卷调查中出现的无效问卷答题者和在集体座谈中表现消极者,德育工作者应在充分考虑德育对象特殊性的前提下,指定合适的、经验丰富的一线德育教师,在确保不挫伤德育对象积极性和自尊心的前提下,通过一对一谈话的形式了解德育对象的内心真实想法和总体思想政治状况。

3.以临时团支部为抓手,建立国际交流全过程管理机制,夯实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当代青年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共青团员,以交流大学生为成员成立国际交流临时团支部是德育工作者有效实现国际交流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路径。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第五章第二十二条,“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中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团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建立团的基层组织”。大学生国际交流临时团支部的成立既符合章程精神,也适应了交流大学生常常存在学院、年级、专业、班级各不相同甚至互不相识的特点,在较短时间内以灵活的形式将成员凝聚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集体。除此之外,团支部天然承担的组织和动员团员青年政治学习、宣传和执行上级党团组织指示、了解和关心团员青年思想认识等一系列基本任务,是德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在国际交流期间组织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与此同时,通过临时团支部的设立,德育工作者可以将交流大学生中政治立场坚定、工作能力出众、集体意识较强的突出者选拔进入团支部委员会,协助德育工作者开展或在德育工作者指导下自主开展交流成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从而实现交流大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宣传、自我凝聚和自我服务。

4.以新媒体工具为载体,建立互联网教育与信息共享机制,创新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和普及大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使得大众表达成本越来越低。而其带来的信息传播去中心化特征和信息接收的平等互动性,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平等交流的权利,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统权威逐渐弱化,容易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⑤。大学生迈出国门、进入接收单位这段时间,是国际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不可控、难以施加影响的阶段。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鲜事物,随性表达往往是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阶段的下意识诉求。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熟悉和擅长信息的高频制造与广泛传播,但是前述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鼓励大学生以记录交流进展、比较中外差异、呈现个人思考为主题,通过指定新媒体工具如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短视频号等创作优质内容,不仅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外部正效应,提升交流大学生的个人积极性、成就感,更便于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健康向上的交流氛围,增强交流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家国使命感,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注释:

①《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2014年11月6日,http://china.cnr.cn/news/201411/t20141106_516741807.shtml.

②李凌:《港校国际化对内地高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启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9期。

③房东波,程显英:《我国大学国际化战略制定与执行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1期。

④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1页。

⑤《十谈》编写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63页。

(毕亚男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季伟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AStudyon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WillingnesstoCommunicateandtheInfluentialFactorsinsidetheClassroom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关于强化高校国际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