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批评理论在诗歌中的应用

2020-05-26袁新鹤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批评一剪梅文本细读

摘  要:新批评主张采用“细读”法,对文学文本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和解读,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本文将从新批评的视角来赏析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所蕴含的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等,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和特色,以期获得新的内容。

关键词:新批评;文本细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简介:袁新鹤(1993-),女,漢族,商丘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2

引言:

新批评继承俄国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主导美国文学批评的一场形式主义文学理论运动。1941年,在《新批评》一书中,作者兰色姆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新批评”一词从此流传开来。新批评强调通过细读法(尤其是诗歌)来研究一部文学作品如何担任一个自我包含的、自指的审美对象。(I. A. Richards,1992)该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具有本体论的性质,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J. C. Ransom, 2010) 由于新批评极力强调对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因此也被称为“本文批评”、“本体论批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其所提倡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现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瑞恰兹、燕卜荪作为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和《“新批评”文集》对二人及新批评进行了奠基性介绍。新批评很快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校的外国文学,特别是英语文学教学的课堂上。此外,瑞恰兹和燕卜荪所倡导的细读法和语义分析法被部分中国学者用来分析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的中国古代或现代诗歌。当然,也不乏文学爱好者借此理论来分析西方玄学派诗歌和现代派诗歌。新批评倡导的细读法包括五部分,分别是:复义,张力,悖论,反讽和隐喻。

(一)复义

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原指文学由语言的多义所形成的复合意义。换句话说,复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词)包含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意义,即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解释的方法。燕卜荪对其定义:“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形成了语言的复义现象。”[1]复义以往被视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端,而新批评则认为它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复义这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使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更好地阐释诗歌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二)张力

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提出了张力的概念,词语在内涵和外延的对立中产生了诗歌的张力,使得诗歌意义丰富。退特指出:“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在每一处我们可以停下来阐述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处的含义都是相通的。”[2]张力强调诗歌语义结构的复杂多样性。只有诗歌中的字面意义与延伸意义相互约束、相互限制,隐喻意义在尽可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字面意思在尽可能暗示的范围内保持其意义的一致性,才能使诗歌的内涵充满意蕴。

(三)悖论

悖论原意指表面荒谬事实却是真实的陈述。布鲁克斯在《悖论语言》中指出,“悖论语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格或者运用于诗歌语言中的修辞技巧,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根本的特点”[3]悖论能够表达一种矛盾的意思,能够以旁敲侧击的方法表达主体思想。

(四)反讽

反讽原本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术,新批评家将反讽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诗的语言就是反讽的语言。在《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中,布鲁克斯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4]简之: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所有词语都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也受到语境的影响。反讽不仅表现在语言技巧上,也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反讽的运用,能把诗歌中的主体思想间接表现出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反讽和悖论都暗含矛盾意义,但又存在差别。悖论是指矛盾的意义在字面上出现;反讽则是指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相反。(邱运华,2005)

(五)隐喻

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是新批评诗歌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它成为诗歌的一种基本要素。维姆萨特认为,“在此,比喻分为两个部分,喻体与喻旨。”[5] 前者是一种具体的形象,后者则是从形象中引申的抽象意义。比喻中的明喻是喻体对喻旨的直接说明,而隐喻则要求喻体与喻旨“远距离”、“异质”。(朱立元, 2001)

中国古诗词讲究对字词的反复斟酌,它们短小精悍,言简意深,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还有多重意义。这些特点与新批评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利用细读法进行解读。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上阕,红藕香残指的是粉红的荷花渐渐凋零,可见已到夏末秋初时节。玉簟指像玉一样凉滑的竹席。玉簟秋是说睡在像玉一样凉滑的竹席上已有凉意。红藕香残玉簟秋也就是说睡在凉滑的竹席上,看到粉红的荷花凋落,知道夏天就要过去,秋天就要到来。这句话存在复义,词人以自己为主人公,表面上写自然景象,其实也暗示自己心里就像红藕一样,也凋零了,自己心里就像玉簟一样,也有点儿凉了。为什么呢?因为丈夫赵明诚不在她身边去外地做官了,只留下自己独守空房,心里怎会感受不到“香残”和“玉簟秋”呢?解读到这里,复义已经呈现。但若稍稍探索一番,此处也有隐喻,喻体是“红藕”、“玉簟”,喻旨是词人凄凉的心情,即词人把自己的心情比作像荷花一样凋零,像玉簟一样凉,体现了词人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不论从何角度解读,此句都是在诉说没有丈夫的陪伴,孤身一人,悲凉冷寂。既然前面说心情有点低落,那怎么办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啊,去散散心吧。此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既是一个具体的行动,同时又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词人轻轻地拎起衣裙,独上兰舟,而且特别点明是独自一人。兰舟是船的美称,即用木兰木造的船。兰舟本是一种美好的意象,但词中却说“独上兰舟”。此处运用反讽法,以美好的事物来写此刻的心情,更添孤独落寞之感。本来坐上兰舟是要散散心看看风景,可是,身在兰舟,心在夫身。船儿前行,眼睛却向空上看,为什么呢?因为词人想看丈夫是否给她寄来锦书。虽然锦书多指妻子给丈夫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此处锦书是指在外做官的丈夫写给词人的家书。这句话充满张力,以锦书来写自己也渴望收到远在异乡的丈夫给自己寄来的家书以慰相思之情。词人向天空一看,大雁南飞了。雁是群居动物。雁字指的是大雁在天上飞时,要么是一字排开,要么是人字排开。看到大雁,词人想到了鸿雁传书。词人一整天都往天上看,就盼着有大雁落下来,脚上拴着丈夫寄给自己的家书,这表现了词人对丈夫思念若狂。词人看到雁群,却没有明说是否收到家书,而笔锋一转写了月满西楼。月的意象一般是离别、冷清,也暗含等了一整天也没收到丈夫寄来的家书,由此可见这句话也充满了张力。纵观全词,并没有一个字直截了当的写思念丈夫,但满篇又都充斥着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词的下阕接着说,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很关键,因为要承上启下,要让词意不断。因为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样的结尾让读者觉得意思基本上表达完了,可是词人的心情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一种无奈。词人用这种无奈连接起了上片和下片。“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花,也指词人孤身一人,消磨青春,无人陪伴。由此观之,此处的“花”是一种复义。词的前面写的是单相思,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替丈夫把那份相思也写了进来。由自己推想到对方此时此刻肯定也在思念自己,所以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咱们”两个,“我”在此地,你在彼地,“彼此”都在相思,都在饱受相思之苦,由此可见闲愁之深,这也是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补充和延伸。所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两边来写,就把两个人对彼此的牵念加深了一层,张力十足。最后三句最为绝妙,詞人从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心里像残花凋落,像竹席一样,又写到自己独上兰舟本为消解心中的惆怅。可是,她的心思只在对方给自己寄了信没有,从早等到晚,什么也没等到。只好想此时此刻,丈夫也应该在思念她。思来想去,想来思去,此情无计可消除啊。“我”怎么才能忘了这个人啊,“我”怎么能不思念他呢,“我”怎么能才能让这种相思暂且放下呢?好了,放下了。可是刚把眉头舒展开,却又开始思念了。说到底,词人是分分秒秒忘不掉,秒秒分分在想他。从字面上看,“上”和“下”是一对反义词。虽然在字面上“下”的是眉头,“上”的是心头,实际上都是在词人的心中。相思之情在心里不可能既有又无,这种不协调性与矛盾性的巧妙结合构成了悖论,以旁敲侧击的方法表达矛盾的心情,眉头一蹙,又添一段新愁,这种变化使得她的词特别生动形象,令人回味无穷。李清照这首词在最后几句抓住词眼,点出心意,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结语:

新批评在文艺理论界引领风骚长达四十多年,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它所提出的“复义”“悖论”“张力”等概念,对于今天的诗歌乃至小说文本的解读具有实用意义。中国文学批判家多将此理论用于对国内古典诗歌的研究,随着文学作品的丰富与时代的变迁,使新批评理论不断丰富完善,更具普适性。运用新批评细读法从新的视野来解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经典之作,可以发现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诗意的张力美,意义隽永,哲理深刻。

注释:

[1]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344.

[2]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130.

[3]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354.

[4]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379.

[5]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377.

参考文献:

[1]A. Richards. (1992).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Tianjin: 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John Crowe Ransom. (2010). New Criticism. Beijing: 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3]邱运华.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赵毅衡. 新批评[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5]赵毅衡. “新批评”文集[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6]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猜你喜欢

新批评一剪梅文本细读
一剪梅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剪梅·初春
古风流行歌曲歌词的艺术特点
细读《粮食》
与黑暗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