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惧与歧视:西方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分析

2020-05-26张建中

对外传播 2020年4期
关键词:博拉华尔街日报恐惧

张建中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之中,世界卫生组织将该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至“非常高”。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媒体对其的关注和报道远远超过埃博拉病毒。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恐惧和恐慌是主要特点之一。同时,西方媒体报道中对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歧视与偏见,值得引起足够关注与警惕。

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远超埃博拉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非常高,约有一半病例会导致死亡,还会引发出血热。埃博拉病毒主要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传播,该国约3444名感染者中的2264人死亡。然而,迄今为止,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扩散至全球200多个国家。2020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为“全球大流行”。截至3月20日,全球已有24万4千多人感染,1万多人死亡。

新冠肺炎来势汹汹,西方媒体对其高度关注,报道数量远远超过2018年埃博拉病毒。据《时代》杂志调查显示,2020年1月,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一个月,提到“冠状病毒”一词的英文新闻报道达4.1万多篇,其中,近1.9万篇报道的标题中出现该词。相比之下,2018年8月,即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发埃博拉疫情的第一个月,有1800篇英文新闻报道提到了“埃博拉病毒”一词,700条新闻标题中出现了该病毒名称。

美国福特汉姆大学传播与媒体研究教授保罗·莱文森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没有人确切了解该病毒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获取相关信息来指导自己应该做什么,因而引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集中报道。而刚果民主共和国暴发埃博拉疫情的前两年,西非暴发过同样的疫情。疫情从2014年2月一直持续到2016年1月,各国媒体对其进行了大规模报道。等到2018年埃博拉病毒疫情时,报道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在很多人心中,这只是以往流行性传染病的一个延续。

西方媒体报道中的恐惧和恐慌

西方媒体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恐惧是突出主题之一。在这个充斥虚假信息、假新闻和阴谋论的时代,面对报道对象的种种不确定性,耸人听闻、令人担忧的内容通过网络渠道快速传播,造成了所谓“信息疫情”。这类信息的传播极有可能在放大公众焦虑的同时,降低权威机构发布的真实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英国卡迪夫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瓦尔·约恩森的研究表明,恐惧情绪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中非常明显。2020年1月12日至2月13日,英文报纸媒体在这一个月中共发布9387篇关于此次疫情的报道,其中,1066篇提到了“恐惧”“害怕”或其他类似词语。

例如,《每日电讯报》上的一篇文章这样描述武汉一家医院的场景:“戴口罩的病人在街上晕倒。狭窄的医院走廊里,数百名恐惧的市民紧靠在一起,冒着感染他人的风险,等待着身穿令人生畏的、白色危险防护服的医生治疗。一个忧心忡忡的医生痛苦地尖叫着。”“在英国,像《太阳报》和《每日邮报》这些小报本能地会使用令人恐惧的语言。例如,《太阳报》经常称这种病毒为‘致命疾病(deadly disease)。”

事实上,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该缓和恐惧,让受众安心。报道中的恐惧情绪和内容只会让受众感到恐慌,恐慌则会引发更多非理性行为。比如,在网上传播谣言,甚至将疫情的暴发归咎于特定群体。

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恐惧是每个人经常经历的一种情绪。同时,它也是一种共享的社会性情绪,这种情绪通过群体和社群传播,并影响民众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做出回应。社交媒体时代,恐惧和恐慌传播得更快、更远。即便是《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也用“随着市场暴跌和死亡人数上升,恐慌加剧”(Alarm Grows as Markets Tumble and Death Toll Rise)的标题来报道疫情相关新闻。恐惧情绪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已对餐饮业、影视业、旅游业等造成了一定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之所以让人感到恐惧和恐慌,主要是因为它的未知性和不可预测性。疫情的全球暴发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但也极易滋生恐惧情绪。因此,非常需要相关专家和公共卫生官员主动采取行动,积极利用各类平台发布和传达真实、准确信息。

西方媒体对中国及华人群体的歧视

美国《华尔街日报》

2020年2月3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标题为《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一文 ,引起中国公众的极大愤慨。该文是《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沃尔特·米德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全球经济影响发表的一篇评论。

随后,中国网民在白宫网站“我们人民”请愿,要求《华尔街日报》道歉。之后,中国外交部也向华尔街日报社提出交涉,要求报社公开道歉。2月7日《华尔街日报》刊发文章回应读者,文中解释了其用词不当之处,但报社始终没有正式公开致歉。2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吊销3名《华尔街日报》记者的记者证,并勒令他们五天内离开中国。驻华外国记者协会指出,这是自1998年以来首次有外国驻华记者被逐出中国。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沈逸指出:“在中国抗击疫情之时,《华尔街日报》使用‘亚洲病夫一词,并能通过审核,顺利出版,让我们看到直到21世纪,美国部分官员和精英,在内心深处仍然是以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框架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转折点,即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遭遇某种挑战、困难甚至是挫折时,某些历来端着姿态、高高在上的西方主流媒体,部分欧美精英开始褪去光环,直接诉诸具有显著歧视性的粗鄙言论,对中国恶言相向;这是实力对比、利益归属以及时代特征所共同决定的。”

《华尔街日报》内部就这篇评论文章标题也展开了辩论。报社50多名记者联名致信管理层,对上司发起质疑,同时也指责了该报的观点栏目。据《纽约时报》报道,写信的记者们指出:“主要问题是‘对标题的错误选择深深地冒犯了许多人,不止是中国。”这些记者敦促报社领导人“考虑修改标题,并向读者、消息来源、同事和所有被冒犯的人道歉”。信中还称这个标题存在“贬损”。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他们还质疑这个标题是否“令人反感”。《华尔街日报》內部的争论与批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报新闻记者与社论版编辑之间长期存在的紧张关系。

丹麦《日德兰邮报》

2020年1月,丹麦《日德兰邮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一幅漫画,将中国五星红旗上的五星改为病毒图样。中国驻丹麦大使馆立即予以批驳: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全力应对疫情,国际社会也表达了极大同情、关心和支持,《日德兰邮报》却刊载辱华漫画,“毫无基本同情和同理心,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要求该报和作者公开道歉。丹麦首相梅特却认为:“言论自由是丹麦传统,没必要解释对中立场。”中国驻丹麦大使冯铁指出,强调言论自由不是没有边界,也绝不能成为侮辱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借口。明智的人应有勇气认错,出错仍然不道歉,只能表明该报和漫画作者傲慢无知。同时,76%的丹麦民众认为此事应向中国道歉。《日德兰邮报》漫画专栏在2005年曾因刊载讽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12幅漫画,引发阿拉伯世界的普遍抗议。

法国《皮卡尔信使报》

2020年1月,法国北部地区报纸《皮卡尔信使报》报道疫情时,用“黄色警报”和“黄祸?”作为新闻标题,并配以亚裔女性戴口罩的照片,这种露骨的种族歧视立刻引起争议。该报后来迅速道歉,声称“不是故意使用亚洲刻板印象”。在法国,面对种族歧视,一些海外华人在推特上发起的名为“我不是病毒”抗议活动,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

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每日电讯报》

2020年1月29日,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先驱太阳报》刊登了一张红色口罩的新闻图片,并且在新闻标题中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和“熊猫骚乱”(Pandamonium),借用中国国宝嘲讽中国人。澳洲《每日电讯报》也用了特大字样凸显“中国孩子待在家”的新闻标题。一些华人立即发表请愿,要求这两家媒体道歉:“我们华人社区强烈要求《先驱太阳报》和《每日电讯报》真诚公开道歉。这样的标题违反了澳大利亚种族歧视法,这对华人社区造成了不良影响。”请愿发布1小时后,已经有超过万人签名。之后,《每日电讯报》的编辑公开道歉:“我们知道华人在悉尼社区的重要性,他们是这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他们觉得被冒犯了,那么我愿意向他们道歉。”

英国《经济学人》

2020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时,封面用的却是一颗戴着口罩的地球,口罩上印着中国五星红旗,标题上写着“情况会有多糟?”(How bad will it get?)。这期杂志一出,立即引发争议,许多网民在《经济学人》网站上留言,批评该封面隐含种族歧视。

荷兰电台Radio 10

2020年2月,荷兰广播电台10频道把一首荷兰歌曲篡改成侮辱华人的歌曲。该电台是荷兰一家商业音乐电台,也是该国最古老的电台之一。此事引发包括华人在内的各个群体极大愤慨,纷纷对节目进行投诉,有5万多人加入签名请愿,其中包括很多荷兰人。之后,节目主持人就此事道歉。中国驻荷兰大使徐宏指出,任何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都不会认同这样的言行。言论自由很重要,但反对种族歧视同样重要,这也是国际条约规定的基本人权制度的一部分。媒体应该清楚应向社会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加拿大《省报》

2020年2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方报纸《省报》在头版新闻的标题中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引发加拿大华人强烈不满。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佟晓玲要求该报就此事道歉,并质疑该报为什么将新型冠状病毒称为“中国病毒”,而不是使用科学术语。她指出:“这是一个国际团结、国际合作的时代,需要国际社会和所有国家共同努力来对抗这种流行病,而不是歧视某个特定国家。”之后,该报总编迅速出面道歉。

德國《明镜周刊》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严肃时政类杂志《明镜周刊》在其2月份出版的一期杂志的封面上,使用了一名头戴防毒面具、身穿红色防护服、手持红色苹果手机的亚洲男士图片。标题中特别放大“中国制造”的字样,并以黄色字体突出呈现。杂志公开出版后,立即引起很多德国民众以及华人华侨的强烈不满。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在官方推特中指出,中方正全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制造恐慌、相互指责甚至种族歧视毫无益处,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美国《纽约时报》《纽约邮报》

美国《纽约时报》《纽约邮报》等知名媒体,因将亚洲人戴口罩的照片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并置在一起而受到批评。亚裔美国记者协会(AAJA)指出,新闻记者应避免助长种族主义,在报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时应公正地描绘亚洲人和亚裔美国人。该组织担心媒体报道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时不断出现唐人街和戴着口罩的亚洲人照片,会对亚裔美国人社区的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结语

总体来看,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时,西方新闻媒体遵循着一种隐性偏见的模式。“隐性偏见”一词多用来描述人们无意识的反应和想法,这些反应和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的、自身所拥有的某种信念或偏见。对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讲,解决这种偏见的办法是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这意味着新闻媒体在任何情况下所做的选择都应深思熟虑。特别是处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恐惧和不确定性交织,极易为各种偏见和刻板印象埋下种子。新闻媒体更应该努力向公众提供最准确、及时、有用、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出现另一种可能造成伤害的刻板印象。

在报道国际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不准确、带有误导性的标题或内容,都会引发公众的不安,产生恐惧,对国际公共传播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削弱应对疫情的正常措施。因此,公共卫生健康专家也应与媒体积极合作,帮助记者、编辑了解哪些信息已知,哪些信息未知。利用有效的信息传播降低不当行为带来的管控风险,同时,也帮助受众及时识别各类虚假信息,遏止针对某一群体或社区的种族歧视。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

猜你喜欢

博拉华尔街日报恐惧
与内心的恐惧交朋友
想象中的恐惧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华尔街日报》印刷广告收入下滑将裁撤印刷版面
直面“埃博拉”之惧
ENGLISH ADOPTSMORE CHINESE WORDS
埃博拉魔爪
表达恐惧之情
为什么我不再看《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