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020-05-25曾梦玲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纤夫个体

曾梦玲

摘 要: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表现。而动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动力和能量的来源及其作用方式的心理学分支。文章是从动机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以及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创作动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个新的诠释。

关键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需要;动机心理学;纤夫;个体

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需要的动机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代表作品。画面中的十一个纤夫是由左下向右上的方式排列。這种狭长的横幅所展现的纤夫行列,除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纵深感外还增加了画面的张力。从画面中十一个纤夫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目的是满足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以一种“缺乏感”被这十一个纤夫体验着,他们又以强烈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这十一位纤夫进行分组分析。第一组中,也是整个纤夫队伍中,领头的是一位老者,他胡须斑白,眼睛深陷,面容温和。这位老者的名叫冈宁,他以前是一位神父,后被革职,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便在伏尔加河当起纤夫。他体现出坚强的意志力。同时列宾又在他头上加了一块包头的破布,这块破布代表着智慧,这与他原来象征爱和智慧的神父职位相呼应。列宾将这位面容温和的老者放到画面前端,是为了突出农奴制影响下底层民众的艰辛和无奈。人不仅有先天的例如睡觉、饮食等生理需要,还会有时代、历史等制约下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首先要满足的是温饱,而在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人们便会有更多的需求。老者右边的人蓬头垢面,皮肤黝黑,衣衫破旧,憨厚朴实,他侧着身似在向冈宁传达信息。他的后面是一个体态瘦弱、穿着破旧、斜叼着烟斗的瘦弱男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躲掉一点重力。而他左面的男子状态恰恰相反,他敢于面对轮船的重力,虽然身着破旧,但是他脚步坚定,眼睛凝视前方,这是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特有的毅力。

中间一组的四个人中,最显眼的是身着粉红破衫裤的少年,他的名字叫拉里卡。在这群人中他的皮肤最是白亮,因此可看出他是新来的纤夫。因为纤绳的粗糙和太阳的毒辣,他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痛苦又充满着愤怒。少年在这群纤夫中年纪最小,正是处于对现实社会充满怀疑和反抗精神的年纪。少年拉里卡的后面是一个饱经岁月沧桑的秃顶中年男人,他用烟来麻痹自己的神经。少年右边的人是个身体羸弱的纤夫,因为生活和社会的压迫,他病痛缠身却又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可能随时都会倒在拉纤的这条路上。此外,还有一个皮肤黝黑的鞑靼人。他们三人把少年衬托得更加有朝气和力量,更突出了广大人民的真正需要。

最后一组中,走在最前面的人是一个退役军人,他穿着白色衬衫黑色马甲身体努力向前倾,腿部用力向前迈进。他头上的帽子压得很低,将他的眼睛全部遮到阴影里,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面色坚毅、嘴巴微收,依然保持着军人该有的肃穆。他的出现使最后一个人看上去更加没有生机。他身后的希腊人上半身极力向后望去整体像是一个箭头符号,将前面所有纤夫的坚强毅力在此处击垮,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无奈。另外流浪的希腊人(评论家斯塔索夫的观点)的动作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后面的那个人身上,使观者能够全面了解纤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轮船的高大沉重以及上流社会剥削底层劳动人民的行径。最后的一位纤夫身体“挂”在绳上,身体前倾,头和手臂向下低垂着似乎没有任何力气和气息,很明显他已经被这种压迫打击得麻木,他的整体动作没有军人的坚毅也没有少年的朝气,而是对当前生活的无奈和绝望。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创作于1870年前后,历经三年时间完成,画面中的十一个纤夫他们来自不同职业、家庭、种族,更是有着不同的年龄层,但他们都是在俄国农奴制的压迫下想要寻求一线生机而被纤绳牢牢系在一起。这些动机构成了动机心理学里需要的动机,而基本心理需要主要理论的观点是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幸福和健康的基础。

底层民众的生活处于艰难困苦中,人们渴望基本需求的满足。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制度对于个人需要的内部有着较大的作用力,然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掌握周围的挑战并且有整合这些经验的能力。这是一种自然的发展趋势,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这种自然发展趋势,坏的社会环境会阻碍这种自然发展趋势。

二、画家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需求动机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出生于乌克兰丘古耶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亲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童年时期他便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因此他从小便明白底层人民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二字。27岁的列宾已经是彼得堡美术学校的学生,当他看到远处一群像牛一样的拉动轮船前进的人影时,好奇心促使他向前看个明白,而当他走近时他看到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皮肤黝黑正在艰难前行的纤夫,而远处的轮船上是衣着光鲜的上流社会人士,他立刻被这反差甚大的对比震惊到了。于是他萌发了想要创作一幅以纤夫为题材的画作,并以此画作来反映社会现实。因此,他利用暑假的时间到伏尔加河上走访纤夫。从列宾的成长经历和他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动机分析,列宾的动机属社会性动机,而社会性动机又分为交往动机、认知动机、成就动机、工作动机和权力动机等。画家的成长和他学习绘画的过程是认知动机,认知动机的形成来源于画家从小生活的环境,这种动机属内部动机,更指画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不断掌握周围环境的挑战并且有不断整合这些挑战的能力。这里的交往动机是指画家在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过程中到纤夫所在地实地考察深入交流,这其中还包含着归属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指能够成为团体的其中一份子,也叫爱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渴望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能够成为名作与画家的成长经历和其对艺术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其中他的认知动机来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才更加明了底层人民的基本需求是什么。

三、需要的动机对艺术创作的作用

艺术创作的风格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时代的改变往往和人们需要的动机分不开,需要泛指个体心理上的缺失引发的寻求满足的愿望与要求。

个人艺术创作的过程与需要的动机有着较大的关联。需要的层次关系将人的需要划分出了多个层次,这些需要一般呈现阶梯式,按层次逐渐递升。例如:列宾受在画坊当学徒的表哥影响,逐渐对绘画着迷,后进入圣彼得堡绘画学校学习,1864年又转入圣彼得堡美术学校后为了研究古典及近代美术去欧洲旅行等。在列宾受表哥影响不断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他的基本需求满足后又会有新的需求。画家去欧洲学习古典和近代美术也符合多种需要。先满足迫切需要,后面的需要才会有激励作用。画家学习绘画的过程也是层次的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即某一层次需要相对满足就会向高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需求满足就成为一种驱使的动力。

需要的动机对艺术具有推动作用,因為人是需要的主体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不仅要满足个人的需要,更要考察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需要动机。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四、结语

依据需要的动机学理论可知伏尔加河上纤夫的劳动动机是为了满足其基本需求,从而可以看出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画家列宾通过考察等一系列过程完成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也符合需要的动机学原理,因此通过需要的动机学原理,我们可以分析出艺术作品背后各方面的需求动机。因此在培养他人艺术创作的爱好时应先关注其基本需求,尊重个性并给予个体自我实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出色的艺术创作者。

参考文献:

[1]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白光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J].青年文学,2011(22).

[3]卲大箴,易英,李建群.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4]莱文.后现代艺术的转型[M].常宁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马洛斯.动机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张雷.进化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纤夫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古镇
古镇
纤夫号子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丰子恺送画
刘铁芳:如何实现安全感教育
科学家开发出戒烟APP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