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的实践探索

2020-05-25顾瑛瑛

教育·校长参考 2020年5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课堂教学

顾瑛瑛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是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提升综合实践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来说,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契机。作为祖国未来、民族希望的筑梦人,我们身上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深化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学为中心”的新课型。因此,加强对构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的有效探索,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构建情境探究式课堂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进入全面现代化时代,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贯彻“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要求构建“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理念是一个纲,所有的教育教学都要围绕它而做。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在情境中体验、感知、探究和实践,使“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助产师的身份,有的放矢,那这就是一类成功的“学为中心”的新课型。在实践过程中,也会凸显历史与社会学科传统教学中的多种弊端和问题。

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理念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以落实知识目标为主,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倾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识记教材内容,以应对各种类型的试题。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会导致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只是教师的复读机,被动地接受教材,无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只是学到了解答“一张试卷”的能力。

不合理的教学模式  中国的升学模式无形中会给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学校建设带来压力,同样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模式。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教师无疑会变成知识传输的主体,成为传统课堂的控制者、操纵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几乎处于“零互动”的状态。这种在历史学科中被称为教师“集权”的课堂模式,其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不得而知。

曾经,我见过一个最“吓人”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师在讲台上满堂讲,满板写,学生在下面拼命记,努力听,但下课铃声一响,所有的学生无视教师的课堂是否结束,一窝蜂冲出教室。仔细询问,学生本无所获,也许他们只是用笔记录了这堂课的过程,而学生对该教师的评价是:这是一位非常理性的老师!历史与社会学科本是一堂有丰厚文化底蕴、有深刻教学意义的课程,其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回味无穷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把我们带入了误区。

初中生对于学科意义的认识有待提高  基于已有的升学模式,学生和家长心中已经给各学科排了位,这样的学科认识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极为不利。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重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这门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意义认识不深。在学生和家长看来,50分的学科分数不值得学生花费太多的精力。学科知识也无非是不断背诵,内容索然无味,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价值。在我已有的教学经验中,很多时候,学生会在该课堂中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往往通过考前“临时抱佛脚”来解决这堂课的学习任务。

因为传统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存在着上述诸多弊端,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一员,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也明白在当下的教学中,构建情境探究式课堂的势在必行,唯有如此,才能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形势,走出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困境,着眼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情境探究式课堂的途径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的学习平台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动地发挥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一个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建构认知结构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设计“学为中心”的新型课堂之前,教师需加强大量的先学,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找准教学内容中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导问。在构建七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课堂教学中,为了突破以往传统“空间认知”社会课的弊端,我以热门影视剧人物导入,创设了关于撰写人物家乡调查报告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素养和实践素养,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构建小组合作的探究模式,促成素养目标的达成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的探究奠定重要的实践基础。

前苏联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被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发现者、探究者。”小组探究式学讲课堂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合作性教学中,教师旁听,指导,在轻松的气氛中落实目标,提高能力。教师教学时,要充分把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要素,即:科学分组、创建利益共同体、指导小组合理分割任务、整合结果、体验成功。

在《黄土高原》教学策略中,我设计了一个课前任务卡的小组探究环节。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分为四个任务,围绕图文资料,搜索教辅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将设置的问题探究突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可能实现的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过关于地理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的探究方法,如果将课本上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内容照本宣科,无疑是炒冷饭,一则食之无味,二则不能检验学生此时的地理学习能力。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上,大胆假设,让学生成为课堂知识的提炼者和传输者,改变原有固定的问答式教学方式,以小组探究为背景,利用新型式资料研习、创作画图等,将知识内容渗透其中,其他学生在聆听中寻找错误和可以补充的内容,及时反馈评价。这样学生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眼中的“小老师”,整个环节效率会大大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识图、绘图素养,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的构建与探索提供重要的外部环境条件。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在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常态。这不单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会使用多媒体,还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师生互动中以多媒体软件为主要载体,尤其是电子白板、panel computer(平板电脑)、睿智云教学平台等先进电子设备和平台的引进,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会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有效地寻找多媒体素材资源,合理运用辅助课堂教学,都是将是一个值得探索学习的课题。

为了构建一堂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的新课型,在《黄土高原》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第二环节,我都采用了不同的多媒体素材和软件。比如,导入中我引用了《航拍中国》的视频片段,给学生视觉震撼,在视频情景中直观感受高原地貌特征,激发学生对高原环境的探究兴趣,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了铺垫。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教学的第二环节,指导学生制作高原文化微课堂,将学生合作探究的成果,通过panel computer(平板电脑)、睿智云教学平台将学生的设计成果直接展现在课堂上,改变以往课堂形成性评价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实现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的自主评价。也可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做一个有效检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的现代化。

运用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外活动,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运用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外活动,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的构建与探索提供重要的教学依据。

在传统化的教育体制之下,分数成为评定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性指标,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极为不利,这种不良现象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过程也相对明显,成为制约历史与社会课堂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评价机制的运行目标及根本目标,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着力点,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例如: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和问题回答的方式采取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机制。课后,可以通过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外活动,将课本知识引申到学生生活实践中,建立课外教学评价机制。

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课堂教学的最后,我给学生预留了一个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的地方调查报告,将调查报告制作成册,最后附上小组成员的所感所得。同时,我告诉学生这个作业也成为期末评价中课外拓展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此一来,将課程教学拓展到教室以外的环境之中,也可以充分挖掘多方面教学资源,让学生动起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深化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有关的知识。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而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合作互助。因此,此类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将教学评价机制落实到考试以外的形式,充分体现新课改中“素养立意”的根本要求。

构建情境探究式课堂的的意义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情境探究式学讲课堂的实践探索,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今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里,各种教学方法出现在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讲台上,如小组探究,多媒体辅助、实践调查、自由创作、情境体验等,使学生从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的枷锁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内涵,感受丰富多彩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找回“我要学”的主动地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为了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情境学讲式课堂的有效探索,要求我们学科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寻找理论支点;揣摩名家的教学实录,深入研究情境探究式新课型,掌握具体方法;加强教育反思,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在反思中提升。

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要“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构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学方式、教学氛围和评价机制五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性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课堂教学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