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优秀本科生学习投入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0-05-25李佩蓉杨婷婷黄亚娟

文教资料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习投入双一流建设

李佩蓉 杨婷婷 黄亚娟

摘    要: 本研究选取了江南大学至善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对问卷的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江南大学至善生整体学习投入呈现较高水平,认知和情感投入的稳定性较好;普遍制定并运用合理的学习监控策略。基于研究结果,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打破思维惯性,以更多元的角度看待学习,提高学习投入的质量。针对本次调查,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影响本科至善生学习投入的外部环境因素。

关键词: 优秀本科生    学习投入    “双一流”建设

一、调研背景与意义

2018年10月1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下称“意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称,出台这一《意见》是要让高校“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严把毕业关、严格学业授予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国家越来越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4月1日,教育部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提到:“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提高本科生的人才质量,从根本上促进本科生的学习投入的增加。研究优秀本科生的学习投入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提出关于提高普通本科生学习投入的改进对策和策略。

本研究以江南大学至善生为样本。江南大学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至善学院,学院性质为荣誉学院,管理权直接归属学校。院学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至善学院直接管理的“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强化班”学生,另一部分是至善学院和其他学院双向管理的“至善学院学生”。其中,“强化班学生”是我校从理工类优势学科中统一遴选出的具有突出学习、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至善学院学生”是在全校本科生中按一定比例选拔的具有特殊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因此,选取江南大学至善生作为优秀本科生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问卷结构与样本选取

(一)取样。

研究对象来自江南大学至善生。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7份,问卷回收率为97.27%。去除空白卷和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0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82%。其中男生25人,女生75人。文史类专业28名,理工类专业61名,艺术类专业8名,其他专业3名。其中在校获得的最高奖励为院级的为12人,校级的为28人,省级的为15人,国家级的为23人,未获得奖励的为22人。

(二)测量工具。

研究者直接采用了廖友国[1](39-44)研究制定的大学生学习投入量表,共有20个项目,3个维度。该问卷的信效度较好。评分方式采用了李开特五点量表评分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分值越高,代表程度越高。

(三)实施过程。

问卷发放与回收共耗时一个月,在四位测量助手的帮助下,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回收了数据。

(四)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3.0对问卷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本科至善生学习投入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具体结果看表1,题目1—6属于行为投入维度。总的来看,江南大学至善生的行为投入较好,平均分在3分以上,但不同题目差异较大,说明在行为投入的不同方面,样本的投入程度不同。具体来看,“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看书“”这一项得分最低,同学们在此方面投入较少;课上紧跟老师思路和课上积极思考两个题目得分最高,说明同学们的行为投入在课上投入较大。

由表2可知,题目7—13属于认知投入维度,江南大学至善生的认知投入较好。在认知投入的不同方面,题目10得分最高,说明样本在“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方面的认同较高,题目8得分最低,样本在监督自己是否按照学习计划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表3可知,至善生的情感投入的均分都在3分以上,说明整体水平较高。题目14—20属于情感投入维度,具体来看,“成绩稳定,感到自在与轻松”的情绪较少,能“安心学习”的情绪在样本中有较好的表现。

(二)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对量表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维度呈现正相关。由表4可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的相关度较高,大部分维度的相关性都在0.4—0.5,样本的认知投入越高,行为投入越高。形成对比的是,在情感投入维度中,“学习上受到夸奖赞美”题目与行为投入的各维度密切程度都不高,说明至善生并不会因为外界的夸奖和奖励而加大学习投入。“学习让你感到快乐”“学习有趣”两个题目与行为投入的密切值较高,可见积极的心态、兴趣越高,行为投入越高。“学习让你感到快乐”与“课上积极思考”相关度最高,r=0.586***(p<0.001)。

四、结论与讨论

(一)整体学习投入呈现较高水平,认知和情感投入的稳定性较好。

在学习投入的认知和情感投入中,本科至善生普遍对学习有一定的认知策略投入,能够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适配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进程进行监督与评价,能够适当地集中或转移注意力于学习之上;对于学习的情感态度,普遍呈现较为积极正面的态度,学习过程普遍描述为轻松、好奇、安心,负面情感多体现在学习成绩的稳定性可能产生的焦虑,但这并不能说明至善生因学习成绩的稳定性而影响学习情感的投入,呈现消极状态,需要作具体的讨论。

在学习投入的行为投入方面,课堂中的學习行为投入普遍超过课前和课后的学习投入,说明本科至善生普遍重视课堂中的学习行为,注重课堂的听讲与思考,课前和课后的学习行为投入存在一定的水平差异,但基本能够在平时持续投入学习量,可能由于个人学习习惯的差异、学校课程制度等因素,课前预习、课后同专业教师讨论和挑选专业书籍方面的投入水平略有不足。

(二)普遍制定并运用合理的学习监控策略。

本科至善生在学习投入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制订学习监控策略,如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并且能够在行为投入中落实计划,普遍能按照计划抓紧时间并坚持学习,实现学习目标。从情感投入的分析来看,对于学习较为积极正面的态度一定程度反映了其所制定的学习策略与行为的适配性与有效性。

(三)学习投入中呈现的“传统惯性”。

行为投入中关于“预习上课内容”“挑选学习书籍”和“同专业教师讨论”等内容呈现的较大不稳定性,可以体现本科至善生可能在学习投入中的某种“传统惯性思维”。这里所提到的“传统惯性思维”,是指学习的行为投入还是存在一定的保守性和传统性,学生还是基本沿袭高中以来的学习投入方式,在课上投入较多,在课前和课后需要更多主动性的方面表现不佳。具体看数据,课堂中的行为投入水平远超课前和课后的行为投入水平。

(四)认知投入与行为投入密切相关。

学习行为的产生来源于对学习的认知,在调查问卷中也反映了这一点,认知投入与行为投入各维度都呈现了较高的相关性。

五、建议

针对学习投入的深入了解和以上的调查研究,我们的建议从课程、教师和校园环境三方面进行叙述。

(一)课程方面。

1.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教育的发展中,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走向建构主义,从旧的教师为中心转向新的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以学生为出发点,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2](220-221)。以学生为主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增加学生的学习投入。

2.建立合理考核制度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的,高校应合理规划考核制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匿名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考试结果。增加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能力在整体分值中的比例,使学生对课程投入时间比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学习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220-221)。

(二)教师方面。

1.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校园的时候对于专业和未来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认识,同时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应为学生指引学习方向,并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为主,完成近期目标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期实现长远目标[4](220-221)。

2.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业支持措施

学生具有独特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学业支持各不相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学业支持措施。如: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师生互动上主动性不如中高收入家庭的同辈,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需要为前者提供更多鼓励和支持[3](30-37)。

3.不同教学活动中激发学习者情感投入策略

经过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应用作业设计类活动的学生情感投入显著高于理论概念类和问题解决类学习活动[4](99-105)。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注意可以多涉及一些作品设计类,由此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学习投入。

4.促进基于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科文化反思

教师在教授课程时需注意不同学科学生学习投入差异部分会体现特定的学科文化,质量评估与学科发展需要假设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并不相同[3](125)。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科文化反思,不应该仅从学生内部促进学习投入,还可以在学科课程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对校园环境。

1.营造高校和谐共生的优良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相互作用。物质文化,如校园建筑、人文景观、教学设备等,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制度文化,如组织机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等,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精神文化,如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严谨治学的大学精神等,感染学生的学习品格。在多元文化相互冲击的校园里,营造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定力和学业志趣[5](43-49)。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从校园环境方面推动学生的学习投入。

2.改善校园中的社会性人际关系,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健康互动。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本质上是认知、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直接受到他人及环境的影响。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反馈,对学生成长的有效引导,以及由此形成的良好师生关系不但影响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感知[6](24-32),而且校园人际关系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除此以外,人际关系还影响学生的学习存在感,让学生更深地融入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增加情感投入、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

参考文献:

[1]廖友国.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现状调查[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02).

[2]徐远超,向伟,段思岚.高校大学生学习性投入提升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55).

[3]徐丹,蒋扇扇,刘声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投入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差异[J].大学教育科学,2018(05).

[4]周媛,韩彦凤.混合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学习投入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1).

[5]田甜.高校環境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CCSS2016问卷[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7).

[6]王纾.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09年“中国大学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04).

猜你喜欢

学习投入双一流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