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志骞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

2020-05-25陈明颖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戴志骞;使用需求;国立北平图书馆

摘 要:文章详细介绍了戴志骞先生起草的《草拟国立京师图书馆内部计划说明书》,探析了戴志骞先生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布局形成及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3-0138-03

戴志骞,名超,字志骞,是我国近代图书馆学家。韦庆媛、郑锦怀、顾烨青等学者对戴志骞先生生平及其在图书馆事业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但对其参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曾用北京图书馆、国立京师图书馆等名,现为国家图书馆)的建设未做详细挖掘。笔者近期整理国家图书馆档案室留存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史料时发现了一份重要的资料——《草拟国立京师图书馆内部计划说明书》(以下简称《计划说明书》)[1],该资料撰稿人署名为戴超,即戴志骞。笔者拟结合《计划说明书》对戴志骞先生参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进行补充。

1 国立北平图书馆建设背景

1924年9月,中美两国政府商议设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下简称“董事会”),旨在保管及处置美国第二次退还庚款。1925年6月,董事会举行第一次年会议定文化事业暂从图书馆入手。嗣以京师为人文荟萃之地,宜有规模宏大之图书馆以广效用。又以教育部原有之京师图书馆所藏中文书籍甚富,其中且多善本,徒以地址偏僻,馆舍亦复简陋,致阅览者多感不便。如能两方合办,酌择适宜之地建筑馆屋,则旧馆书籍既得善藏之所,而新馆亦可腾出一部分经费为购置他种图书之用。同年10月,董事会与教育部商定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并签订了契约。契约规定,用于开办新馆建筑设备及购置图书的临时费为100万元,由董事会承担并分四年支付[2]。1925年11月4日,双方依约成立由范源濂、周诒春、任鸿隽、陈任中、高步瀛、徐鸿宝、胡适、翁文灏、马君武等9人组成的国立京師图书馆委员会。委任梁启超、李四光为国立京师图书馆正、副馆长,并租用北海公园内庆宵楼等地作为临时馆所,抽调京师图书馆部分职员组成国立京师图书馆筹备处,开始筹建工作[3]。

2 《计划说明书》详述

2.1 主要内容

《计划说明书》共8页,分为总则和平面布局两部分,详细介绍了国立京师图书馆的总体体量、建筑样式、使用功能及建设指标等。

2.1.1 总体体量。《计划说明书》提出,馆舍主体建筑长200英尺,宽160英尺,横分3段。第一段由前面至走廊,宽约50英尺;第二段由走廊南部至书库,宽50英尺;第三段为书库,宽60英尺。第一、二段馆屋地上建筑共计两层,并带一层地下室。每层建筑高20英尺,地下室高10英尺左右。第三段主要为书库,可按6层考虑。照此估算,该建筑规模为11,000平方米左右。考虑到长方式馆屋体量庞大,中部难免较暗,《计划说明书》提出应采用天井以便让各处都有采光。

2.1.2 建筑样式。《计划说明书》给出了建筑样式的具体方案。鉴于馆舍所处位置特殊,建筑外表及屋顶应采用中国固有之宫殿式,屋顶宜铺黄色琉璃瓦以与北海一带宫殿建筑相符合,建筑入口应设石级,两旁设汉白玉雕刻短栏(笔者认为此为设置月台的表述)。针对建筑构造及细部的具体材料,《计划说明书》明确要求大门内外的柱子、墙壁、楼梯应采用石材以彰显坚实庄严,门窗宜铁制,屋顶需用铁梁,阅览室地板最好用软木等,这些做法明显参照了欧美图书馆的流行样式。

2.1.3 使用功能及建设指标。《计划说明书》对国立京师图书馆最为主要的阅览、收藏、陈列、业务采编等功能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具体指标。如:阅览室分设6个,共提供阅览座位900个。其中,特别阅览室为研究高深学术的研究者使用,可容纳180人;杂志阅览部陈列杂志1,000种,可容纳220人;地图部除平放或悬挂地图架所占地外,可容30人阅览,该部所用书桌宜分大小,以便阅图之用;大阅览室可容纳300人,内沿墙壁布置4尺高书架,可存放参考书6,000本;政府出版物部及目录部均能容纳100人,可存书籍6,000本。《计划说明书》要求该建筑包括阅览室图书在内,可藏书130万册。书库按藏书类型分为3种:一种是杂志书库。该书库采用钢制书架,可藏书75,000册。一种是贵重书籍保险库。该书库库房墙壁宜用三合土,入库门采用钢铁制成,室内均用钢铁带锁之书盒以防火险及盗窃。还有一种书库设在建筑第三段。该书库长170英尺、宽60英尺,共6层,其中有4层采用层板式钢制书架,另外2层为铁箱式书架。铁箱式书架主要藏中国善本书。藏书量统一按中号洋装书大小计算,可藏书120万册。该书库内需设置升降梯。此外,《计划说明书》还要求图书馆内设置贵重书籍陈列室,并将贵重书籍陈列室设在建筑第一层进门大厅旁的显要位置;业务采编用房包括图书部、编目部、购书室、登录室;在书库与阅览室间设书籍流通处,书库书籍流通到阅览室前需在流通处登记;目录柜需靠近书籍流通处放置;书籍通往流通处具体采用何种方式(人力电流或空气筒等)可与工程师酌定。《计划说明书》对图书馆的附属功能也提出了设想,如:在建筑进门位置设置衣帽间存放衣帽、皮包、手杖等,采用领签存放管理模式;事务部包括庶务、会计、收发等功能用房,同时需有旁门进入,在收发室与登录室之间设立便利的通道;馆员休息室、饭厅、厨房、馆役室、俱乐室等最好设置在主体建筑以外,并建议设在建设用地的西北角。

2.2 编制《计划说明书》的主要考虑因素

从《计划说明书》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戴志骞先生以其深厚的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及丰富的图书馆从业经历,对即将建设的国家级公共图书馆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在戴志骞先生心中,国立京师图书馆应成为中国图书馆建设的样板,图书馆的使用功能不应仅是几种功能的简单叠加,而应按照业务流线进行合理设置,因此一些附属功能可以设置在主体建筑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戴志骞先生还对国立京师图书馆的未来发展给出了前瞻性意见,他认为设置在前面的可同时容纳900人的阅览区应一次性设计到位,今后如需扩建,只需在主体建筑后面扩充书库即可,因此应在建筑的总体布局后面留下空地,为今后扩建书库创造条件。果如戴先生设想的那样,多年后因藏书量增加,国家图书馆在建筑后部对书库进行了一次扩建。

新式图书馆在当时的中国属于新鲜事物,为此,戴志骞先生在《计划说明书》中就书库内部书架的排布方案及藏书量测算过程做了详细的描述。如:书架应南北向排布,北侧书架27尺,分为9节,南侧书架18尺,分为6节;南北侧书架间的走道宽8尺;双面书架宽1.5尺,每排书架间的走道应有3尺宽等。据此计算,每层可放置书架36排;双面书架每节宽3英尺,深1.5英尺,高约7尺,每节书架可容中号洋书400册;除去楼梯和升降梯所占位置,每层可装书架522节。《计划说明书》如此细致入微地给出这些数据,体现了国立京师图书馆十分看重藏书量的建设指标,同时使参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工程师明白欧美主流图书馆的书库是如何布置的。

此外,在结合平面布局介绍使用功能时,戴志骞在《计划说明书》中写道,如果办公用房不敷应用且资金宽裕,可添置一层14英尺高的夹层,如果可行,考虑到整体方案的协调性,书库不妨由6层调整至8层。在《计划说明书》的末尾,戴志骞感叹若按此实施100万银元恐怕不够建筑之用,如若那样,不妨先把建筑建起来,钢制书架少购置些,待以后有条件再逐年增加。由此可见,戴先生是多么希望这个图书馆能够尽可能建得大些。

3 戴志骞参与国立京师图书馆建设的考证

3.1 《计划说明书》的编制时间

《计划说明书》中没有注明编制时间。1925年10月,董事会与教育部签订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契约后不久,教育部便因国家多故致使履行契约出现困难。1926年2月,董事会鉴于当时的情况议定暂缓实行契约,国立京师图书馆新馆建设暂由董事会独立创办。1926年3月1日,北京图书馆正式成立,由范源濂、任鸿隽、周诒春、张伯苓、戴志骞等5人组成的北京图书馆委员会为其管理机构。笔者依据以上史实及馆舍的更名做出判断,认为《计划说明书》的编制时间应在1925年10月至1926年2月之间。

3.2 戴志騫承担该项工作的优势

1925年,董事会决定从图书馆入手办理中国文化事业,在此之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经历了“公共图书馆运动”和“新图书馆运动”两次变革。虽然这两次运动声势浩大,但国力有限,经费拮据,要想彻底变革传统藏书楼,仿照欧美在全国范围建成一批新式公共图书馆存在很大困难。此时,在韦棣华等人的奔走呼吁下,利用庚子退款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成为可能。作为首批获得资金支持并由董事会主导的国立京师图书馆建设受到了中国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中国图书馆界希望该项目能够成为示范项目,这样既可为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可资参考的样本,又可借以向董事会申请更多的基金支持。董事会也希望通过这项工程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使用需求文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建设质量,因此需物色一位既了解中国图书馆现状,又熟悉欧美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和运作模式,同时还善于同国立京师图书馆委员会及董事会打交道的人承担这项工作,而1925年10月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戴志骞先生便是个极好的人选。1914年,戴志骞担任清华学校图书室主任一职,在此期间有机会参与清华学校图书馆新馆舍(现为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期馆舍)的建设工作。1917年,戴志骞在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校学习并获得图书管理学士学位,此后在当地的图书馆工作了一段时间。1919年,戴志骞回国,并出任刚刚建立的清华学校图书馆馆长。1925年,戴志骞第二次赴美学习,走访考察了欧美十多个国家的图书馆。此外,戴志骞先生在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主席及北京图书馆协会会长期间参与了“新图书馆运动”,他十分渴望新式图书馆能在中国落地,并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3.3 《计划说明书》的落实情况

《计划说明书》是否得到落实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北京图书馆第一年度报告》提到,1926年7月由建筑师安那(C.W.Anner)参酌美国建筑学会前例拟订《北京图书馆征选建筑图案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委员会数次修改,当年11月15日《条例》最终定稿。该《条例》“建筑之需要”章节中的主体内容与戴志骞先生草拟的《计划说明书》基本一致,如需设置新闻纸阅览室、新闻纸书库、馆长室、摄影室等。而1926年3月戴志骞就当选为北京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其应该参与了《条例》的相关讨论。《条例》对北京图书馆的建筑规模虽未明示,但根据“每方尺不得少于国币四角,总数不得超过国币四十万元”计算,北京图书馆的建筑规模不超11,111平方米,这也与戴志骞在《计划说明书》中估算的面积基本吻合。二是国立北平图书馆建成后的馆舍外观及内部布置与戴志骞在《计划说明书》中描述的样子高度吻合。该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投资137.4万元,采用宫殿式建筑式样,整体呈“工”字形,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地上两层主要提供阅览、展览服务,地下一层主要是书库;中段共三层,主要是业务采编、研究室、办公及书籍流通处等功能用房;后段共5层,主要为书库,采用积架式钢铁书架,内设传送机与书籍流通处连通。与《计划说明书》中要求选用黄色琉璃瓦不同的是,实施方案最终选用了绿色琉璃瓦,有可能是参考了故宫文渊阁等皇家传统藏书楼的做法。

4 结语

戴志骞先生编制的《计划说明书》内容翔实、考虑全面,是其对理想中新式图书馆的一次具体实践。该《计划说明书》对于今人了解1920年代中国乃至世界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计划说明书》中体现的图书馆建筑应注重功能建设、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应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等理念,对当下的图书馆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草拟国立京师图书馆内部计划说明书[Z].国家图书馆档案室,档卷号:1949年前基建档案.

[2]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第一年度报告[M].北平:北京图书馆,1927:1.

[3]李致忠.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史资料长编(上)[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74.

(编校:徐黎娟)

收稿日期:2020-02-03

作者简介:陈明颖(1981— ),国家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