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精典战争中寻求制胜机理
——马岛之战给我们的若干启示

2020-05-22高东广孔睿

祖国 2020年7期
关键词:马岛后勤保障动员

文/ 高东广 孔睿

马岛战争

战争介绍:马岛之战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大西洋地区爆发的中等规模的一次海上局部战争。上个世纪1982 年4 月,位于欧洲的英国与南美洲国家阿根廷,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争端爆发的历时74 天的战争,以英军完胜告终。此战英军实施了一场较大规模的远距离登陆作战,成为历史上登陆距离最远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从作战发起到结束,强有力的作战后勤保障发挥了超常作用。期间既有海战、空战、登陆战和抗登陆战,多种兵器多种战法综合运用,跨越春夏秋冬四个气温带,空间距离达13000 多公里,战场环境复杂恶劣,因是远距离前出作战,其后勤保障难度与后勤指挥也是战争史上罕见的。信息时代,其作战方式、保障模式和后勤指挥仍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与借鉴。

迅即的后勤动员赢得先机之利

对英军来说,跨越“时空”实施的马岛之战,困难重重但又不得不组织这场诸军兵种参与的联合作战。英军完善、快捷、健全的战争动员体系,使这次胜算不大的战争最终完胜。首先,战争动员机制健全。英军向来高度重视国家动员机制,形成了决策、执行和协调等指挥关系顺畅、职责清晰的战争动员体系,并能根据形势及时调整职能任务。战争爆发后,国家最高动员机构即战时内阁立即发布了战争动员令,国防部立即组织实施。海外政策委员会作为协调机构及时协调与商船等运输工具有关的政策。实体部门的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统一了军政地方多部门的动员行动。其次,政策法规制度完善。英政府的《民航法》《运输法》明确规定,在国家防务利益需要时,政府有权征用国有化企业的各类运输工具以及在平时就签定有“合同协定书”的民营运输工具,可见,英国国民历来就有很强的国防意识。第三,应急征用计划成熟。动员部门在平时就拟制了适应不同规模的完整周密的后勤动员计划,如商船征用方案、改装商船所需的技术力量和资料等,并将计划归口落实到地方各个部门和每一条船。英国商船在设计建造时,就考虑军民两用需求,有计划地在船上预留出战时安置武器装备的接口。一旦战事爆发,征用在册的民船稍加改造就成为运兵船、破冰船、补给船、医院船和运输船等。如1.7 万吨级的游轮“乌干达”正载着近千名学生在地中海航行,接到动员令后,立即停靠最近的意大利港口,放下游客,直接驶向直布罗陀,三天后改装成1000 多张床位、医疗设备齐全的医疗船。第四,平转战计划方案周密。英军后勤对战时各类标准数据都建立了数据库。战争爆发后,只要根据不同作战地区、部队编成、配置情况以及战争中的特殊需要再加上机动数,就能迅速修订原有计划,一项不落的计算出战争所需的物资总量。第五,地方人员参战训练管理制度规范。对列入预备役的商船和人员,定期组织战时征用的教育和训练。战时一旦征用,全体人员自动转入现役并归海军指挥与管理,承担战时现役军人的一切义务及享受相应待遇。如被征用的商船击沉击伤后,由政府负责赔偿;商船进入作战危险区,船员每人每天多领150%的工资;民船船员在战争中表现勇敢者,与军人一样记功奖励并颁发奖章等。不难看出,英政府战时临时内阁赢得战争主动权的“关键”,就是完备成熟的战争动员机制。英方这一机制能够快速启动战争动员应急预案,整个国家迅速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48 小时内,就组建起一支庞大的后勤支援船队,随100 多艘舰船和2.7 万名远征人员组成的先遣部队启航。其中56 艘是民用商船改装而成,约占整个后勤舰船的78%。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后勤支援船队在战争中共实施补给2000 多次,载运飞机和直升机96 架,油料100 万吨,其他物资10 万吨。其反应速度之快,保障效率之高,被西方军界称之为“奇迹”。被舆论称之为英国防务力量的“第四军种”。万里海疆作战的后勤保障历来是影响战争胜败的核心因素。一般登陆准备军事行动需要3 至4 个月,1950 年美军仁川登陆从计划到实施用了33 天,而英军3 天之内,特混舰队就满载着各种作战物资向马岛进发,20 天后就到达了马岛战区。正因如此,有人称马岛的胜利就是“后勤的胜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句真理的光芒映射这样的道理:快速高效的战争动员,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安危。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周边环境和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和速决性显著增大,对军用物资的消耗也成倍增加。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着眼使命任务,健全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制定和完善各种应急预案,加强相应法规制度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我国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国防动员体系,以有效应对各种危及我国核心利益的突发事件。

马岛战争中的士兵

过硬的持续保障强力支持了作战

远在13000 多公里的境外远距离投送并实施有效的作战后勤保障,这对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是一个极大的难题。英军据此采取了梯次配置的接力保障模式。即“本土基地---中间补给基地---前进补给基地---滩头补给基地”。首先,在距本土7000 公里距马岛5600 公里的阿森松岛建造了军事物资中间补给基地。把从本土后方基地运来的各类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转运到中间补给基地,再由此转运到下一个补给链。这就使后方基地的补给运往作战区域的距离缩短了一半。同时支援马岛地区的空中力量也有了落脚之地。其次,英军又占领了距马岛1287 公里的南乔治亚岛,建立了登陆作战的前进补给基地。该基地距阿本土有2000 多公里,不在阿飞机的空袭范围之内,还能解决各种军用物资和油料的进一步转运,距马岛战场又进了一步。第三,战争中期英军两栖先头部队在驻马岛阿军防御薄弱地段圣卡洛斯港登陆成功,随即在其滩头建立了滩头补给基地。专门委派一名准将负责滩头补给基地工作,在岛内的达尔文港、迪尔港和菲茨罗伊港等建立了若干个临时后勤补给点。这样作战用的军用物资,通过梯次配置的后勤补给链,源源不断地运抵马岛作战一线,提供了及时有力的后勤支援,有效实现了无缝链接的接力保障。应当指出,我国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威胁与日俱,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加强海上军事斗争准备刻不容缓。要重点围绕海上作战和远岛登陆作战需要,着眼远海深海作战后勤保障的瓶颈问题,突出远海战场和海外保障基地建设,加紧构建以海上方向为中心、倚陆向海、攻防兼备的跨海战场设施和保障体系。尤其要强化大型综合保障基地和军事物资中转基地、前沿补给基地以及海外军事基地建设,为应对突发事件,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完成使命任务,时刻做好充分准备。

作战与保障一体筹划实现联战联保

美军在海湾战争之后,总结的重要经验就是:后勤就是作战,作战就是后勤。也就是作战与后勤一体筹划。英军马岛之战的胜利,还取决于采取了适应诸军兵种作战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方式,对作战和后勤保障一体筹划。战争爆发后,英政府就成立了联合作战司令部,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协调三军行动,监督战场情况,组织各种保障,统一筹措运输和调度各类保障物资。这种战保一体的指挥体制,减少了供应保障层次,简化了计划协调环节,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时效性。比如,英军根据战况灵活采取了多种保障方式:定点保障,伴随保障、接力保障、配送保障等等。尤其是运用空中这种应急运输手段进行垂直保障,对于保证战争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战争中共计有600 架次的运输机140 架直升机为前线输送各种军需物资7500 吨,作战人员5600 名。直升机实施运输保障更是可圈可点。在圣卡洛斯登陆初期,由于无固定码头卸载,大型装备都是靠直升机吊运上岸,岛上路况太差,由于采用了直升机“蛙跳式”的吊运方法,使重型装备越过泥潭沼泽和不毛之地,解决了最困难的卸载问题。极大的增强了保障的时效性和机动性。再比如,英军实行海空封锁打击阿军来自阿本土的后勤补给。当英特混舰队进入马岛水域后,英联合作战司令部马上派出舰队和飞机,在马岛周围200 海里的海面和空中实施了海空封锁,切断了阿军的后勤补给渠道,也为自身的后勤舰队提供了安全环境。总之,英军取得马岛之战胜利,建立于联合作战相适应的联合保障体制,实施高度集中统一的作战与后勤指挥功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既要加强作战与后勤一体筹划方面的实战化演练,也要注重在战时后勤保障力量的防卫训练,把后勤保障力量融入到整个作战体系中,确保后勤保障力量在整个作战行动实施保障中的安全。

借力先进保障装备实现立体投送

马岛之战英军取胜,得益于其先进的后勤技术装备和保障手段。英军共有120 架飞机参战,其数量仅有阿军参战飞机的一半,却有30 架空中加油机,总共出动400 架次,完成了600 次空中加油。而阿军参战飞机250 架,却只有2 架空中加油机,每次只能为8 架飞机加油。其作战半径受到限制。在战场救治方面,英军配备有野战医药箱、箱式担架、充气帐篷、定向束光微型灯等先进的医疗救护设备既轻便又实用,汽车与直升机相结合的伤员后送手段,是伤员后送6 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能得到救治,大大减少了阵亡率。先进的BV 型输送车,有力克服了沼泽和崎岖地形等天然障碍。另外,他们战前发明的“北极口粮”“北极作战服”对补充单兵体能抵御南极严寒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不仅要有先进的作战装备,更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后勤技术装备和先进的保障手段。正如军委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的:大仗小仗离了后勤就打不了仗。彭德怀元帅也曾经指出,打仗就是打后勤。先进的后勤技术装备和保障手段,是确保作战装备发挥效能的重要因素。我军后勤装备与作战装备现代化程度不匹配问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大型登陆舰、运兵船数量不足,导致兵力投送能力弱。大型军用运输机、直升机以及空中加油机数量少效能不够强,制约战机无法发挥远航作战优势等等。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安全高度,以军事需求战场需求为牵引,加快高端后勤装备和军用物资的研发与创新,尽快实现后勤保障装备与作战装备的同步发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保障力的倍增作用。总之,后勤力量运用科学、快速、高效而到位,这是后勤组织指挥与作战指挥高度一体,进而达成作战目标的完美体现。

猜你喜欢

马岛后勤保障动员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国防动员歌
岛殇——英阿马岛之战
国防动员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
马岛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特点及启示
马岛战争的经验和启示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
英阿马岛战争对登陆作战的启示
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