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玉露壶”创作谈

2020-05-21蒋建军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玉露壶盖花火

蒋建军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春日迟迟,万物萌生。

江南宜兴,从来不缺诗意:他是湖父雅达溪山的一簇新绿,滋润了阳羡的山水;他是芳桥阳山上的一抹夕阳,漫天霞光里的田园情歌;他是太华茶园里的清新茶叶,袅袅升起春天的韵味;他是陶都丁蜀莲花荡的一湾山水,曲折中豁然开朗。

这里是宜兴,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如果你想读懂宜兴,最合适的方式,就是读懂紫砂。所以说,宜兴,在田园的世界里,也在紫砂的山水里。

七千年不息的窑火,点燃了紫砂人奋进的脚步;青龙山巍巍,诉说动人的紫砂故事。光器之简洁、花器之柔美、筋纹之婉约、紫泥之清丽、朱泥之热烈、绿泥之清新、段泥之干练……它们是属于陶都的风雅颂。

读懂宜兴,在吴冠中的画里:静巷、老墙、桑园、鹅群、枝条交错,色调丰富而含蓄,是肥壮的春笋、细瘦的芦苇、乌黑的乌米饭;读懂宜兴,在五色土的砂壶里:安静、圆坚、润洁、祥和,自家江山壶中藏,一份简朴的美好、一份不着一字的风雅,天地悠悠,我心徭役。品味紫砂,像极了一种生活态度,不动声色的从容里,有雅致而尊严。

《玉露壶》

千百年来,一代代紫砂艺人化蝶成茧,用手中的砂土表达情感,寄托生活,抒发感情:纤薄的彩霞天空变幻,飞逝的流星传达相思脚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唐诗宋词的婉约里,从来不乏紫砂创意的源泉。一把《玉露壶》中(见图一),见天地、见烟火、见世间美好。

壶为传统,意为古朴。传统的壶形,在时间的历练里依然经典流传,比例适当、造型愉悦、出水流畅的紫砂壶从来都是追随者众多。壶嘴微端,契合壶身简洁明快;壶把依然设计成耳形,也是经典创意,在千变万化的紫砂壶造型里,唯一不变的,永远是紫砂壶的实用性;壶盖稍作调整,如一顶帽子稳妥的陷入,稳重中自有大气。设计的重点在壶体和壶盖。一直以来,紫砂的路上,风格的确立就是标签的确定,一个成功的壶者,是带着个人风格,具有较强的识别度:蒋蓉的自然柔美、何道洪的粗嘴粗把、吴鸣的学院派非主流……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这才是艺术大家的风范。从制壶开始,师傅就一直教育我们:复制别人,永远没有自我风格。如果说,学徒初期的复制是致敬经典和打好基础,那后期的自我风格就是化茧成蝶的蜕变。枫叶,热烈而热情,带有强烈的艺术语言:他是做人的热情和靠谱,也是自然界的沉淀和成熟。于是,在壶身的设计上,我运用星星点点的朱泥和段泥,装饰在简洁的壶体上,似流星划过天际,而适当的留白如浩瀚星空,让人不禁抬头仰望。壶盖上是一枚红色的枫叶,大气端正,稳妥地绽放,从枫叶四周蔓延的花火,是思念的花火,也是情感的花火——不疾不徐,在平凡的岁月里历练成叶。人生的际遇里,偶然邂逅或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或朝朝暮暮,这是人类情感细腻而不失婉转的表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倾诉。古朴的泥色是陷入思念之情的升华,温润如水,星星点点的五色砂土中,每种颜色都承载着艺术的语言。在后期的烧制过程中,我根据不同泥色的泥性,掌握好火候,最终千度成陶,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春日的夜晚,有点微凉。玉露晶莹透亮,月色迷离朦胧,月光下的人们,一壶一茶,安静的日子里,最适合怀念故人。温润的泥色和皎洁的月光,离去的故人和泛滥的思念,组成了春夜里的一段诗意,一抹砂土。

感悟:便胜却人间无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紫砂是个江湖之圈,也是诗意创意之地。试问人间,有哪种艺术品的制作,需要像紫砂一样,需要及其讲究的工具以及细致的时间沉淀。相信每个紫砂艺人都会陷入美好,也会陷入瓶颈,这就是要不断充电的信号。复制容易,创意复杂,自我风格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可以练就的。欲速则不达,适用于紫砂艺人,长久的思考与内在的修养如影相随,伴随着紫砂创意的高度和深度,在紫砂的道路上,我忠实于原创和风格结合,以大自然的“枫叶”为载体,设计创意了众多“枫叶系列”作品,演绎了属于自我风格的紫砂艺术标签。“用作品说话”,适用于任何艺术——善创意者,懂万物,达人心,作品才会有隽永的美感和意境。

猜你喜欢

玉露壶盖花火
玉露香梨“赛美人”
伪造的情书
像繁星点亮天空
寒露感怀
“隰县玉露香梨”品牌建设
冰灯玉露烂根怎么办
花火
花粉交流区(2)
那些难忘的小时光
制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