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紫砂壶“束柴三友”的艺术特色

2020-05-21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三友竹节紫砂壶

吴 杰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民族瑰宝,从北宋发展至今,它始终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态度不断汲取其他优秀文化形式,并将它们融会贯通,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紫砂文化。紫砂壶作为传统实用器,之所以发展至今不断繁荣,正是因为其融古汇今,其丰富的工艺和造型、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人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它是技艺与人文的高度成就,展现了中国人的匠人精神,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

紫砂壶本是日常传统实用器,只出现于乡间田埂、普通人家,它的儿女情长、诗情画意,是从陈鸣远开始的。“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这是旧时江南收藏界的一句流行语。陈鸣远是清代紫砂大家,他制壶既承袭了明代器物造型的朴雅大方、简洁清灵,又发展出精湛的仿生写实技巧,他不仅擅长制壶,还能做杯、瓶、盒以及各式文玩,镌刻功夫也十分了得,他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审美素养融于紫砂壶中,为紫砂壶赋予了独特的人文气息,展现出超越传统粗陶实用器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紫砂壶“束柴三友”是陈鸣远所创,此壶将松、竹、梅三种独具人文含义的植物融于一体,技术上采用紫砂塑形独有的捏、贴、塑、镂、堆等多种技法,师法自然、惟妙惟肖,流露出自然的生命力之美,构思造型独特、工艺技巧堪称出神入化,此壶一经面世便深受好评。紫砂壶不是简单的复制,不是简单的工艺堆叠,本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初心制作此壶,是对花器大师陈鸣远的怀古膜拜之心,也是出自于自身对松、竹、梅三者所象征的精神品质的追求。

近现代以来,多有紫砂艺人模仿制作“束柴三友壶”,佳作不绝于世,但是,我一直相信在不同的艺人手中,同一把紫砂壶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神韵气质,我们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意识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我怀着极大的热情挑战这把经典壶型,试图使之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机、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壶(见图1)的壶体以一捆松柴设计而成,圆柱体壶身庄重敦厚、挺拔有力,底部平足,稳定地支撑壶身,更添几分端庄之气,壶身表面松段的松鳞、松针,梅段的杆枝、花卉,以及竹段的竹节、竹叶,都刻划仔细,自然夹置,于繁复中见规整条理,壶表树皮肌理粗糙不平、镂空的树洞、凸起的树瘤无一不展现出内蕴的生命张力,沧桑劲拔、浑厚深沉,壶腹秀气地以竹皮捆绑成型,将三君子捆绑在一起,呈现一种轮廓明晰之感,又浑然一体,谓之束柴。壶把状若虬屈的松枝,壶流有如横生的梅枝,盖钮巧塑成一段劲拔的竹节,皆与壶身相呼应,惟妙惟肖、意趣横生。壶盖为嵌盖式,与壶体相合,严丝合缝、通转流畅,很难分辨盖身之界,和谐统一、自然天成。盖面饰以一只嬉戏的小老鼠,小巧可爱、形象生动,彰显自然界中的共性与自性,创作内涵深刻。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曾说:“壶艺的创新如能做到形、神、气三者兼备,才能称为佳作”,此壶继承陈鸣远“束柴三友壶”的艺术特色,又融入自身的理解稍加改制,将松、竹、梅融于一体,那壶体之上,松枝、竹节、梅蕊逼真而传神,显示了独特的审美理念,使该壶更具儿女情态,又洋溢着一份生命的疏放之美,将自然的清新妩媚与刚劲的生命张力演绎得淋漓尽致。

图1

观此壶,眼前仿若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山间小径,清风一阵,一个担柴汉子唱着山歌拾级而来,两旁树木葱郁,松之坚贞、竹之清悠、梅之高洁,呼之欲出,跃入眼帘。松、竹、梅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亦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精气神之象征。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之说,从自然事物汲取人生之道,体现了中国人遵循天道的态度,松树四季常青、竹子坚韧不拔、梅花凌寒盛开,无不表现出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作品将松、竹、梅与紫砂艺术融于一体,启示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

紫砂壶是传统的,身为一名现代手艺人,把传统继承好是我们共同的职责。但传统靠什么来继承,我认为继承要靠创新来继承,要靠发展来继承,今天的传统在昨天是创新,那么今天的创新到明天也成了传统。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人不断创新,以此不断地把传统往下传。如果我们不去创新,那么紫砂艺术就将枯萎。紫砂壶“束柴三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审美和内涵,使之表现出超越传统器型的独特意境,让人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况味,可谓深入人心、雅俗共赏。

猜你喜欢

三友竹节紫砂壶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冬日争鸣——《三友百禽图》
当代诗词史稿(八)——“三友诗派”给我们的启示
“竹节人”中说“趣味”
关于诗界“三友”
赵海棚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