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作紫砂作品“莲蓬壶”的一点思考

2020-05-21王俊琴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壶把莲蓬肌理

王俊琴

在很多人通常的意识中,紫砂光货相对于紫砂花货会更偏向于实用,紫砂花货则更偏向于观赏。这种想法并没有对错,但这具有普遍现象的潜意识认知在数百年来都不断的影响着紫砂艺术创作的整体环境,很多创作者甚至都会先入为主的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造成了在制作一些常见的创作主题时思维的局限。限制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发挥,好在紫砂艺术本身具有不断学习成长融合时代风格的特点。结合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充满变化,不停的打破旧的框架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进而影响了紫砂艺术的创作。

在紫砂花货的塑造中,要想成功的模拟创作对象的形象特征,就必须善于抓住其自身形态的本质特点,用有限的工艺制作尽可能多的表现这一自然形象中最美的部分,这里之所以需要强调“最美”,这是因为在很多自然形象中最显眼并不等同于最美,所以在具体的塑造中就要做出一定的取舍,取舍之间的选择决定了一件花货作品本身艺术形象的高度。作品“莲蓬壶”是以常见的莲蓬形象作为形象主题制作的,展示了一个倒扣莲蓬的造型,壶底即是莲蓬的顶部,壶身就是莲蓬的身躯,壶盖则是莲蓬之底,壶钮则是支撑莲蓬的茎干,壶把与壶钮式样相近,壶流则做成荷叶包裹的样式,相当的传统,整体的造型十分的简洁,让人一眼就能看得明白。

这件作品本身的造型轮廓可以说在同类创作主题中相当常见,但不常见的在于这把壶对于表面肌理的处理上有着十分独特的地方。传统紫砂壶一直讲究古朴玉润的材质感,“紫玉金砂”可以说给了紫砂极高的评价,但在作品“莲蓬壶”的表面肌理处理上却反其道而行,从视觉反馈的质感充满了颗粒粗疏的感受,完全没有传统紫砂壶那种玉润一般的水润光泽,但在这样的制作中却诞生了一种额外的自然感受,仿佛是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所反映出的莲蓬本来的面貌。这是由于在具体的制作中,壶整体的表面都模拟了莲蓬实际生长的所产生的纹理,如壶把上的茎须,整齐而紧密且在这样整齐排列的线条上留下了一个个气孔结构,如同真实的再现莲荷生长中所经历的坎坷和沧桑,同样壶钮与壶把塑造的为同一事物,且居于壶身正中,所以肌理的表现更为明显和夸张,结合壶盖和壶身的表面褶皱一般的纹理,让人充分的感受到植物水分的流失,意味着莲蓬原本充沛的生命力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减弱。

这样的制作似乎产生了一个塑造中的悖论,因为通常我们塑造花货力求生动、形象,要尽可能的强调所塑造事物所具有的生命力,但在这件作品“莲蓬壶”上,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活力的消失,生命的流逝,这两者乍一看似乎完全冲突。但只要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正是由于作品的肌理表现出了水分的减少,植物活力的减弱反而强调出这是一件有生命力的事物,而当观赏者真正的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的延伸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点,那么很显然,倒扣的莲蓬壶身,干瘪的肌理造型都证明这是一个被采摘下来的莲蓬,它静静的放置在茶桌上,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凋零。这样的思考或者反过来思考,都会指向通一个的形体塑造的结果,那就是更真实,更生动。

结语:在历史上用来描绘“莲蓬”的紫砂作品有很多,其中的大部分都集中在“莲子”“莲蓬”那焕发蓬勃生机的自然形象之中,但在艺术塑造中并不是只有这一种创作方向,我们可以将创作的目标彻底的交还给大自然,让自然来进行选择,而创作者所要做的就是静静的观察,从实际的观察中,从细节的变化中领悟自然的奥秘,提炼出其中种种形象之美。当代紫砂花货的塑造正是一场细节决定成败的竞赛,唯有更细致的观察才能够塑造成更为细腻更为生动的形象之美。

猜你喜欢

壶把莲蓬肌理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小莲蓬
碧桃千秋 流韵四方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卧剥莲蓬听秋声
一粒珠
采摘莲蓬
狐狸的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