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声乐作品形态研究
——以《我爱你,中国》为例

2020-05-21李虹佼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5期
关键词:声乐音乐艺术

◎ 李虹佼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引 言

中华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通过歌唱表达内心情感自古有之,其歌唱艺术特点突出、丰富多彩。20世纪以来,中国人在歌唱表演方面的艺术实践与建树是有目共睹的,产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符合中国百姓审美心理期许的、深受广大的人民群众喜爱与传颂的优秀声乐作品。纵观现今呈大国崛起态势的中国和全球声乐艺术发展所面对的形势,中国声乐艺术承载着走向世界的伟大使命。审视当下中国声乐艺术建设的现状,尽管在历代音乐人的不懈努力、辛勤探索下,歌唱表达的艺术实践已经取得了丰厚的艺术成果,可谓人才济济,精英辈出。但中国声乐艺术在理论梳理、学术建档、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

本文之所以做这样的研究,正如乔建中先生说的“花费精力研究,绝不是希望局限于探讨结构、逻辑和模式这类问题,而是想进一步廓清这一体式与中国人的自然观、人文观、历史观的联系,探明其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重视形态分析,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音乐本体入手谈问题,最终挖掘出与环境、文化传统相关的“成因”和音乐思维模式。为什么选择从形态方面开始?原因很简单,要建立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民族音乐基本术语的探讨、基本结构的描述是不可跨越的步骤,是音乐学学科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标志性研究工作②。音乐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于,仅靠单纯的案头工作或是作任何凭空的推论都是不可能成立的,每个规律的探求、每个结论的得出,都需要以大量的田野工作和记谱整理为基础。个案的研究分析是基础,需要将它们呈现的具体而有限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进行归纳总结,才能有更深刻、更深层的认识。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声乐作品代表曲目之一《我爱你,中国》为例,从历史发展变化和同类作品素材借鉴的纵横两方面,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个案研究,期望以点带面,为中国声乐艺术佳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

一、《我爱你,中国》的创作背景

到底什么是中国声乐作品,笔者认为中国声乐作品广义上说包括从古至今中国音乐史上所有关于人声演唱的音乐作品。中国声乐作品,宏观来说包括整个中国音乐史中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中以人声为主的、形式丰富、内容丰富的所有声乐作品;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的传入影响,加上以专业音乐家为主的创作等产生了数量丰富的声乐作品,其中包括革命歌曲、民歌、歌剧选段、艺术歌曲、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的声乐作品。但从狭义上讲,“中国”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称谓,所以笔者认为中国声乐作品的特指应该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由作曲家创作的作品。

《我爱你,中国》创作于1979年,由瞿琮作词、郑秋枫作曲,是电影《海外赤子》中的一首插曲。由于该曲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再加上强而有力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歌曲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获得海内外华人的热爱和追捧。

二、《我爱你,中国》歌词形态特征

中国声乐作品的歌词,是体现中国声乐学派的特点之一。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归纳,在我国优秀经典文化《诗经》常用这种手法。赋:平铺直叙,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言志,引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表现手法③。《我爱你,中国》这首作品的歌词创作,就很好地运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赋比兴”手法。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森林无边,我爱你群山巍峨……”这一系列“我爱你”排比句的使用,即是“赋”的使用,在平铺直叙中将中国的春苗、秋果、山川、河流等作了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我爱你家乡的甜蔗,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则是用“甜蔗”比喻“乳汁”。“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表达了身居海外的游子思念自己的祖国而常常在梦中梦见这些场景。全曲歌词借对中国万物的爱恋情感,抒发了人民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恋和赞颂之情,是我国文学手法“赋比兴”在歌词中运用的典范。

三、《我爱你,中国》音乐形态特征

猜你喜欢

声乐音乐艺术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纸的艺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