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古之道

2020-05-20刘牧言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仁德天下人小道

刘牧言

自上古时期女娲抟土造人起,这块圆天方地就开始印下我们的脚印。经炎黄两帝,过夏商西周,属于中华儿女的精神文化日渐成形。自孔子讲学起至当代社会,东方文明在征战与革新的双重突破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精神文化,而当下一味贪图物欲享受而忽略精神追求的现实,正昭示着我们应当呼唤昔日之道的回归。

何谓道?宋代大儒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道”也逐渐成为对古代儒学的经典总结。因此,人若为仁人,要达到心存浩然之气,身心寄化于百姓,此为修身治国之小道;继承文学文明为世界,求清名传承古学,此为平天下之大道。

小道而言,规定人要重视“仁德”,其内涵体现于人生不同方面。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提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是诚实守信方面的道德要求;圣人孔丘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则是遵守道义方面的准则。总之,古代文化对仁德的含义,虽有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目的都是为人心智思想而服务的,培养为人为民的心胸,而后为大道服务。

所谓大道是从小道逐渐延伸而来,自然包含小道中的一些内涵。但其内容却凌驾于小道之上,不要求私国私民,而是公古,公天下,公天下人。公古,以历史文化为载体,以修身作为为学的方式,既富集本身,又传承学术,对古学术公正;公天下,为时代立身心,与时俱进,包揽天下万物万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公天下人,则公平对待天下黎民“不以富而趋,不以贫而避”,平心靜气,安守于德。要求仁者放开眼界,跻身于时代,立足于宇宙。

当下,若放弃上古文化大道精华而逆小道不行,万万不可。不做时代的窥探者而做时代的附庸,这,不应成为潮流。中华精神之道将消亡殆尽,这显然是悲观者的愤激之言。中华文化万古永存,这集中体现在“古之道”的文化精神需要你我的践行,这集中体现在“古之道”的文化精神需要人们的高度重视。而今在日夜奔波谋求名利的路上,在建设国家、追求国力提升的同时,文化精神软实力要发掘出来,要唤醒“古之道”的文化精神,并以之创造光彩夺目的人生。

一个拥有先进意识形态的社会,会有一个令人瞩目的明天。而“古之道”的文化精神注入当代生活,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作者系山东省微山一中学生,指导老师:赵彤】

猜你喜欢

仁德天下人小道
求人不识
求人不识
为仁由己
李鸿章其人
人生感悟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美国 纽约 1200公里最长小道,不准开车
历史
孟子说仁德
一条进过瓢城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