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春节的由来、演变以及传承

2020-05-20钟晓

卷宗 2020年7期
关键词:春节传统节日传承

钟晓

摘 要: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随着人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关于春节相关文化内容的研究和传承成为至关重要的工作。文章通过对春节的由来和演变历程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对春节习俗、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春节;传统节日;传承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民间四大节日之首。中国民间四大节日即: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春节也是中国人最隆重、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都是过节的日子。中国的春节,是华夏大地这块神奇土地上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态,它还是人们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集中展示。中国的春节,已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春节这一叫法,开始于近代民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采用公历计时,将一月一日定为公历岁首,从1914年起,把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春节,且一直沿用至今[1]。在此之前,不同朝代,农历岁首有不同名称。先秦时代,古人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被称作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之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等。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之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到了清代,一直称其为元旦或者元日。

中国人的春节又叫过年。过年这一新岁岁首,叫除夕。除夕这段时间里,人们要守岁吃团年饭、燃放爆竹,贴春联。这些习俗,是和一个流传中国大地的古老传说有关。传说,年是古代一种凶猛怪兽,头上长有硬角,头像狮子,身子像老虎,腿短且粗,整体形像类似传说中的另一种怪兽麒麟。传说,年兽长期生活在湖海或深山,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入人的领地,向人类聚居的村庄发起攻击。凡是被年兽攻占的村庄,都会遭到年兽的残酷屠杀。为了防止有人诈死或者侥幸逃脱,年兽假装离开村庄后会重新折返回去屠杀幸存者。但有一次,年兽闯入一个村庄,偶然间遇到了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燃烧竹竿取暖的白胡须老者[2]。竹竿燃烧时发出的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和取暖老者身上红衣放射的闪耀红光,惊得年兽转身惊慌奔逃,不复再来。这一消息迅速传扬开去。于是,人们识得了年兽习性,原来那怪兽惧怕红色和竹子燃爆的噼啪声。打这以后,每逢除夕来临,年兽出没之时,家家关门闭户,挂红绳穿红衣,燃放爆竹驱赶年兽。年兽还未进村庄就被惊跑了,人们敲锣打鼓庆贺胜利,并互通恭喜,后来就演变成了过年。

中国人的习俗中,春节一般是从祭灶开始的,祭灶,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3]。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祭灶的日期是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要上天庭汇报这一家一年来的所作所为,让玉帝掌握来年降临祸福的尺度。所以这一天各家都要上供品欢送灶神上天。送走灶神后,即到了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扫尘,即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了。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来临之际的扫尘,就赋予了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要把一切穷运、霉运与晦气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祈求[4]。所以,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合庭院,掸拂房屋中的灰尘污垢和各种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到了腊月二十五日,人们开始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时间到了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这一天称岁除,晚上叫除夕。除,即扫除、去除的意思。夕,指傍晚。除夕是辞旧迎新、合家团聚、祭祀祖先的日子。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年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除夕的称谓,从古到今也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变迁。夕字在甲骨文中與月很象,是月的近意字。《说文》中说:“夕,莫(暮)也。从月半见。”《周礼》中说:“夕击拆而比之”。可见夕字在先秦以前,其意义已与现在相同,并无民间传说《七郎射夕》所说夕跟年一样,是一种怪兽。但除字的变化就很大了。除字的本意是宫殿前的台阶。《尔雅》中说:“十二月为涂。”涂者,古本作荼,荼亦舒也。言阳虽微,气渐舒义。舒与荼,古字通用。失骏生《说文通训定声中说:“荼,假借为舒。”舒月即十二月的别称,取其冬去春来,气候渐渐舒暖之意。所以除夕本为舒夕,意为十二月的最后一个夜晚,是当时较为固定的历法(太初历)出现之后产生的一个指称。除字本无去掉、清除之意[5]。到了南北朝时代,除字方有去的意思。至此,除夕一词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除夕之夜还有一个重大习俗,那就是守岁。大家都知道,在现代,年即是岁。而在古代,年和岁是有区别的。《说文》中说:“岁,木星也,从步戌声,以五星为五步。”其意是有森星名岁,然后始有年岁之岁。郭沫若在《甲央文研究》一书中对岁字考察后,结论为:一、岁戌古为一字;二、古人尊视岁星,以岁为之符征,以表示其威严可怖,故以岁星名岁。姑且不论年岁孰先孰后,岁字实与农事有关。这是因为星象天文为农业兴起后之事,而年岁与农作有关显而易见。守岁这一除夕习俗,人们又称熬年、熬夜等。传说,守岁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古时守岁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其二是,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始,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居所灯火通明,不论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守岁。现存文献守岁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书中说: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唐朝孟浩然曾写下《岁除夜有怀》,诗曰: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除夕夜的夜半时分一过,家家户户都有立即燃放爆竹的习俗。最有名的诗句数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火药发明以前,爆竹真的是燃烧竹子,让其噼啪有声,目的是驱除山鬼和瘟神。到了王安石时代,爆竹已是运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制成。爆竹声声,除了驱鬼除疫,更有强烈的喜庆色彩,最终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中国的春节里,贴春联也是不可以省略的重要习俗之一。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边的长方形桃木板,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据《宋史》记载,后蜀主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章逊于是提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名句。据说,这是中国出现的有文可考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诗书可佐证。宋代,在桃木板上写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6]。在这一时期,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美好心愿的春联。

从以上年俗的演变可以看出,年兽的传说虽系虚构,但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人的过年习俗始于远古,其源头混杂着庆丰收、祈祷神灵,祭祀祖先,驱鬼除疫,相互祈福等内容。随着中国农耕社会的逐渐稳固,尤其是汉代以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五行、黄老等学说风行,再加上佛教的传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早先过年的原始素材渐行渐远,驱兽避邪逐渐让位于吉祥喜庆。虽然现在的中国已进入工业化时代,但过年这一习俗,仍然保留在人们的生活中,甚至已是我们民族灵魂的一部分,将与我们民族的血脉一同流淌,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公关世界》编辑部.传承千年春节文化书写文化繁荣新篇章[J].公关世界,2019(2):13.

[2]潘圣睿传承春节习俗[J].时尚北京,2020(1):68-69.

[3]夏雷,田井瑞.以东北地区为例浅析年俗的传承与变化[J].鸭绿江,2019(18):82.

[4]于靖园.春节的传承与保护[J].小康·财智,2018(2):50-52.

[5]王桂兰,乌仁塔娜.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内蒙古城乡居民过春节方式调查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2):8-10.

[6]王越.春节从文化传承到文化输出[J].中国新时代,2018(2):26-31.

猜你喜欢

春节传统节日传承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我在国外过“春节”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国年味,世界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