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

2020-05-20程立新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贾宝玉贾府

程立新

小说教学的重心是放在对内容和艺术的感性把握上,还是放在人物形象、主题和技巧的理性分析上?我认为要肯定前者,这是小说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读者阅读兴趣决定的。

小说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故事,故事重在生活化和艺术化,而不是理性化,虽然故事里面往往涵盖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但这种认识和理解不是概括的、抽象的,也不是单一的、明晰的,它具有宽泛性、模糊性。如果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人物分析、主题和技巧的分析上,就会本末倒置,很容易忽视小说故事本身的精彩,甚而产生对人物形象、丰富主题的僵化定性或无端曲解。

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读者读小说,不是读论文,他更希望获得的是一种与作者心灵上和情感上的共鸣,而不是启迪;希望获得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不是要和作者所谓理性上的一致。读者在阅读小说过程中,获得心灵享受和情感共鸣是主旋律,理性的启迪则是伴奏或和音。

小说教学的主要方法应该是赏析,而不是分析。赏析先是“赏”,后是“析”;“赏”重在感性,“析”偏重理性;“赏”重在情境、情趣,“析”重在题旨、技巧。把小说教学的重点放在人物、主题的分析上,最容易忽视或淡化“赏”,使小说课成了理性很强的论述课。语文特级教师邓彤针对这一现象认为:“人物分析论证化是一种妨碍小说解读的很不好现象。”

对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将其主要确定为分析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形象,透过人物形象来揭示主题,常常把整部《红楼梦》的主题作为这篇节选文的主题,这种教学看起来似乎重视了人文性,但是由于节选文的性质,教学容易受整部作品的影响,往往以更多的拓展来代替研读文本,凸显的是文本之外,忽视的是文本本身;凸显的是教师的“教”,忽视的是学生的“学”;凸显的是教师的“广博”,忽视的是学生的“生成”;凸显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忽视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也有不少老师把教学主要内容定在人物语言的分析上,运用“语言—形象—主题”的教学步骤,将小说课变为了语言技巧分析课,偏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容易忽视语文的整体美感和情感。

那么,究竟如何赏析《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呢?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是林黛玉,主要事件是初进贾府,主要内容是林黛玉目睹贾府的气派和各色人物。这些人物或是来迎接林黛玉的的婆子小厮侍女;或是在上房等待林黛玉的贾母邢夫人王夫人和李纨;或是被请来的迎春探春惜春;或是不请自来的王熙凤;或是因去庙里还愿迟迟回家的贾宝玉;当然还有因身上不好或去斋戒而未能露面的大舅贾赦二舅贾政,他们是林黛玉想见却未能见到的人。林黛玉在这种家庭气派和各色人物中间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情感自然是读者感受的重心,因此,知林黛玉之所遇,感林黛玉之所感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知林黛玉之所遇。首先搞清楚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即:宁国府门口—荣国府门口—西边角门—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五间上房(见贾母、王熙凤及众人)—(出西角门、荣府正门)贾赦处(未能见大舅)—荣禧堂贾政处(未能见二舅)—回贾母处用晚餐(见宝玉)—安置房舍。其次概括文章的基本思路:初感贾府的奢华高贵—见贾母、王熙凤及众人—拜见贾赦贾政未能见到,再感贾府的奢华与高贵—见宝玉—安置房舍。

感林黛玉之所感。林黛玉进贾府,每至一处,都有新的感受,从初见贾府外景,一直到安置房舍,林黛玉产生的感觉是“因震撼而谨慎小心—祖孙相見悲喜情—王熙凤的放诞与热情—宝玉的率真与痴狂”。

知其所遇,明其所感,就是了解主要人物的见闻经历,感受人物活动的情境,这是“赏”的重点之一。

“赏”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在人物活动情境中感受人物与环境(社会及人际)的矛盾冲突。整理小说的故事后立即进入人物分析,是教学常见的顺序,但这实际上省略了对故事的情节性感知。“故事,体现为一种时间上的顺序关系,情节突出的是叙事中的因果关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文虎语)”顺序关系是显性的事件脉络,因果关系则是显性或隐性的冲突与变化,冲突关系具有更多的隐性特征是小说区别于剧本的重要方面。

只有充分感知情节中人物与环境尤为隐性的矛盾冲突才可以充分发现人物性格与品质的形成或改变因素,从而更有效地归纳出人物形象特点;只有充分感知人物与环境尤为隐性的矛盾冲突才可以预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轨迹,从而发掘出小说的题旨,品味出小说结构和语言的妙处。所以,充分感知并欣赏情节与情境中的矛盾冲突,是进入“析”的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这个功夫做足了,“析”才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林黛玉感知贾府环境后产生的情感冲突。一方面,林黛玉来到贾府感受这个新环境里来自贾母的亲情、王熙凤待客的热情和贾宝玉的朦胧痴情,这不能不说都是美好的感受。另一方面,这新环境也潜藏着种种的压力,林黛玉也或清晰或隐约地感觉到了。贾府奢华与高贵的气派下繁琐的礼节文化促使林黛玉一来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王熙凤热情中显现的“放诞无礼”“巧言令舌”“精明强悍”也使得林黛玉暗暗紧张;贾赦贾政的不见使林黛玉也有隐隐的被冷落感;贾宝玉的痴狂劲儿使得林黛玉高兴且尴尬。贾府环境一面给林黛玉带来亲情、热情、痴情三种正面情感体验,也使黛玉产生疏远、紧张、冷落、不安的负面心理。由此,聪慧纯真的黛玉在这里变得谨慎、小心、多疑起来了。

林黛玉与贾府舆论间的巨大分歧。在对于贾宝玉的看法上,林黛玉与贾府舆论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矛盾。《西江月》里反映的应该就是贾府的舆论观点,即贾宝玉“似傻如狂”“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宝玉母亲王夫人说自己的儿子“孽根祸胎”,是“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林黛玉的母亲也认为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概括起来四个字:傻、狂、愚、乖。而林黛玉却偏偏看出来另外一个宝玉,“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含笑,即瞋视而含情”“转盼含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平生万种情思”,用今天的语言概括就是:帅气、阳光、潇洒、多情。贾宝玉的这种自由率真的性格为林黛玉所喜欢,使她初见贾宝玉竟有“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林黛玉谨慎小心的外表里包裹的其实是自尊自爱、清高脱俗的品质,因此,林黛玉的这种感觉预示着她和贾宝玉之间将会产生志趣相投的爱情,但是这种与贾府舆论截然相反的感觉也预示着他们的爱情必将受到冲击,贾宝玉和林黛玉与贾府之间隐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归纳小说题旨,品味小说结构和语言技巧。在充分感知情节欣赏矛盾之后,我们可以将这篇节选文的主题归纳为:通过叙述林黛玉初进贾府的全过程,展现了贾府奢华高贵的气派以及重要人物的形貌与性情,描写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所感,暗藏了贾府给予林黛玉温情背后的冷漠虚伪,暗示了贾府繁荣有序背后的巨大矛盾,预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本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意凸显林黛玉和贾宝玉见面的情节;在语言上非常具有含蓄性,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内涵。

从感性到理性,从欣赏到分析是阅读的普遍规律,对于小说阅读,则尤为重要。总之,小说教学,“赏”是第一位,“析”是第二位,而且“赏”的重点在情感、情境与矛盾冲突。其教学步骤可以设置为“情节与情感—语言情境与冲突—人物形象与技巧、主题与感悟”,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综上,可以把《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内容设置为:①初赏课文,整理小说的故事脉络,重点感受林黛玉的情感。②再赏课文,品读林黛玉进入贾府这一新环境后的诸多细节,深入感知隐含的情节性冲突。③边赏边析,感知林黛玉在贾府环境中的变化,动态地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形象。④深入剖析,概括小说的主旨,回味小说结构及语言的显著特点。

[作者通联:合肥市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林黛玉进贾府贾宝玉贾府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从《林黛玉进贾府》品《红楼梦》“其中味”
步步谨慎,处处藏玄机
浅谈《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艺术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