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胜牛的引入、由来及发展现状

2020-05-20容维中石福岳王燕燕徐建峰

中国牛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甘肃省畜禽遗传

高 博,容维中,石福岳,王燕燕,董 和,徐建峰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平凉 744000)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1]和《甘肃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2],都将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改良列入了相关计划,并提出了要求和目标。早胜牛是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条件下特有畜种资源,因其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好等特性,深受广大养殖户青睐[3]。

厘清早胜牛的起源,明确其发展现状,对后期开展早胜牛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2016—2018年,课题组依托甘肃省重点研发项目《早胜牛种质特性评估及肉用关联基因分子标记筛选》的实施,在确立调查方法及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早胜牛养殖区开展了现场调查,对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对早胜牛的引入、由来及发展现状做出了客观评价与分析。

1 调查对象

早胜牛原分布于与陕西关中毗邻的平凉、庆阳两地,在庆阳境内分布相对集中。1986年,早胜牛作为秦川牛的优秀类群被列入《甘肃省畜禽品种志》[4]和《中国牛品种志》[5]。

早胜牛早期以自繁自育为主作为农业生产生活资料,因饲养于陇东,当地群众统称为东牛[4]。近30年来引入南德温、利木赞、夏洛莱、红安格斯、西门塔尔等专用化肉牛品种先后开展了杂交改良,这些都是早胜牛选育提高的过程或种群复壮的某个阶段,以杂交牛为统称。早胜牛现有遗传资源主要以活畜方式存在,符合《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农业部令第65号)中畜禽品种的相关要求。

2 调查区域

以庆阳市西峰、正宁、合水、华池、庆城、镇原、环县、宁县七县一区为调查区域。

3 调查方法

参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6],对早胜牛的由来、生长环境、集中分布区域及养殖模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4 调查结果

4.1 早胜牛的引入及发展历程

庆阳市早胜塬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史书中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四年(公元468年)开始便有早胜牛的记载[7],因农业种植耕作的需要,早胜塬先民自古就有养牛的传统习惯。早胜塬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商业贸易繁荣,牲畜交易活跃,使陕西关中地区的秦川牛引入与当地黄牛互市杂配,形成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秦川牛(纯繁后代)和不同代数的杂种牛,这两类牛群通过长期混交繁殖,经当地群众的精心选种,逐渐形成了体大力强、耕地较深、适应性强的役用早胜牛,成为与群众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农家宝”。据宁县县志[8]记载,清同治年间起当地群众把本地培育的牛种爱称为“早胜东牛”,取意东方之牛。

解放前,随着活牛贩运和毛皮交易的兴起,以宁县的早胜塬及周边的董志塬、屯子塬、宫河塬为中心,自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乡间活畜交易集市,使早胜牛开始作为商品牛向陕西、宁夏、内蒙古等地开始贩运,交易往来频繁。因法令禁宰耕牛,很长一段时期内早胜牛主要作为役用家畜进行饲养。解放后,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全国制订了“保护现有牲畜、奖励繁殖、发展畜牧业、防治兽疫”的方针,开展了爱国增畜和群众性选配运动,建立了国有农场、良种站等,为早胜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伴随禁宰耕牛法令的废除,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养牛的积极性,早胜牛数量稳步增加。1959年,原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现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与庆阳市宁县农牧部门合作建办了早胜牛场和家畜配种站,有计划地对早胜牛进行了优选优配,使早胜牛的生产性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并参展了首届西北农业展览会,名噪一时。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家庭耕地役力的需要牛随地走,早胜牛存栏数量随之上升。据统计,1971—1980年,仅早胜塬向外提供了近千头早胜牛,为改良全省小型本地黄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进一步证实了早胜牛优良的种用价值。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役用需求降低,伴随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早胜牛开始从役用向役肉兼用和肉用方向发展,专用化肉牛的培育逐步引起业界的关注。

1979年召开的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会议,为解决同种异名问题,根据不同畜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条件,将甘肃省的早胜牛并入陕西省的秦川牛,归类为中原黄牛的代表品种之一,这为“早胜牛属秦川牛优秀类群的由来”提供了佐证,对厘清早胜牛的类别和明确后期改良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多年来早胜牛的选育成效给予了认可。随后,早胜牛被编入西北地区农业高等院校《养牛学》教材(1982年出版)和《甘肃省畜禽品种志》(1986年出版)进行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2002年,甘肃省农牧厅(现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下发了《甘肃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方案》,2009年发布了《甘肃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通告,将早胜牛列入全省25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之一[9]。2010年,农业部批准实施早胜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明确保护范围为庆阳市宁县18个乡镇的257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4′—108°42′,北纬35°25′—37°10′(农业部公告第1374号)。

4.2 集中分布区域

调查发现,2016—2018年庆阳市早胜牛饲养量达55.93万头,其中:镇原县、宁县、庆城县和环县饲养量分别为15.90万,14.49万,6.91万,6.07万头,分别占总量的28.43%,25.91%,12.35%和10.85%,其他3个县区饲养量占22.46%,分布区域呈现出由南向北部推移的态势。其中:镇原县以平泉、新城、中原、郭原、太平、孟坝、庙渠、马渠8个乡镇为主,宁县以春荣、平子、良平、早盛、中村、新华、长庆桥、和盛8个乡镇为主,庆城县以驿马、桐川、太白梁、蔡口集、土桥、蔡家庙、翟家河、三十里铺8个乡镇为主,环县以天池、曲子、合道、演武、木钵5个乡镇为主,但中心产区仍为宁县的早胜、中村、良平和平子4个乡镇,且早胜牛的品种最优。

4.3 自然生态条件

早胜牛自引入陇东地区以来,通过群众多年的饲养实践,形成了典型的地域适应性。早胜牛生长区域为地势平坦的川塬区,土层深厚,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pH为7~7.5)。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介于半干旱半湿润之间,全年降雨量南多北少,平均降水量502~985 mm,平均气温9.5~10.7 ℃,平均日照时间2 213.4~2 540.4 h,无霜期140~180 d。水系属黄河水系,有泾河、马莲河、蒲河秸秆200多万t,丰富的饲草料资源为肉牛养殖提供了保障。

4.4 养殖模式

镇原、宁县、庆城、环县4个集中分布区,早胜牛养殖模式有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和散养户(表1)。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因对资金、技术、管理等要求较高,数量不多,但养殖规模较大,以100~300头和20~80头居多。散养户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家庭式经营和传统饲喂方式明显,饲养数量以2~10头为主。从所占比例来看,2016—2018年散养户占总户数的99%以上,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合作社所占比例不到0.5%,表明千家万户养殖依然是肉牛产业的重要补充,与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并存。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近几年存栏较大的规模养殖场转型或退出明显,这与2016—2018年饲养量降低的趋势相符。事实上,饲养规模越大,企业运行成本和风险将会随之增加,在供需平衡状态下不会随着存栏量的增加而持续上升,与农业部提出“适度规模养殖”的理念相符。

表1 早胜牛中心产区养殖模式统计

5 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前期项目母系遗传背景分析[10],从选育历程和分子遗传学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早胜牛由来已久,与秦川牛血缘关系密切,属秦川牛的优秀类群,整体上仍处于役肉兼用型向肉用型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为界定和厘清早胜牛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依据。

根据庆阳地区产业布局和发展优势,早胜牛分布集中区从南部向北部区域转移,形成了以“镇原、宁县、庆城、环县”为重点的养殖区域(饲养量占77.54%)和“以散户养殖为主、规模养殖为辅”的养殖模式(散养户占99.60%),且近几年存栏较大的规模养殖场转型或退出明显,表明千家万户养殖依然是肉牛产业的重要补充,与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并存,在政策层面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弃散养户养殖模式。事实上,饲养规模越大,企业运行成本和风险将会随之增加,在供需平衡状态下不会随着存栏量的增加而持续上升,这与农业部提出“适度规模养殖”的理念相符。2016—2018年早胜牛饲养量较2013—2015年调查降幅高达20%左右[3],表明在早胜牛养殖规模锐减的形势下,若对主产区和散养户在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等方面没有切实有效的办法或行动,早胜牛作为甘肃省的优良遗传资源,极有可能处于流失或濒危的局面,必将对产业基础与保种期望形成一定挑战与压力。

通过多年改良,早胜牛已表现出某些种质特性和遗传潜力,这是改良成效和实践选择的必然结果。后期应通过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手段,明确其需要保留或改进的经济性状,加大对早胜牛优良特性的保护和挖掘利用,选留优良个体组建核心群,加快肉用新(类群)品种的选育,为甘肃省畜牧“种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遗传素材。

猜你喜欢

甘肃省畜禽遗传
非遗传承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