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路径探索

2020-05-19李玉玲

科学与财富 2020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民办高校教育

李玉玲

摘 要:民办高校贫困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精准扶贫”理念指导下,秉持着“育人重于育才,成人重于成才”原则,将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助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有机融合,分层分级地对民办高校贫困生进行全方位引导和教育,帮助其成长成才。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五导”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求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未来有希望。[1]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相对高昂的学费却给贫困生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探索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路劲,对于他们的整个大学生活乃至后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针对民办贫困生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贫困生分层分级探索其教育和培养路径,从而形成了民办高校贫困生“五导”教育路径,即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助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

一、加强思想引导,促进观念转变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民办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层次不齐,加之民办高校高昂的学费,使得家庭贫困学生入学后承担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民办贫困生的教育首先从思想观念入手,这样才会有根本性和实质性的转变。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2],这说明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对行动和实践的指导作用。为此,在新生入学后,针对贫困生分类、分阶段、分目标做好思想引导,转变观念。

一是做好观念转型教育。绝大多数贫困生考入大学后很迷茫、彷徨,对大学生活不能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地规划大学生生活,虚度光阴,荒废学业;部分学生一心想改变家庭贫困现状,一入大学便开始筹划如何赚钱,为了赚钱不惜做违法违规的事情,最终走向犯罪道路;还有部分学生还像高中生一样埋头苦学,不参加任何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导致所学知识不能指导实践。针对民办高校贫困生入校后呈现出的问题,首要的是做好这部分学生的观念转型教育,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明确奋斗目标。

二做好思想引领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上的“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生来说,他们上大学的目的比较现实,就是希望毕业后能找份好工作改变其家庭贫困状况。因此,大部分贫困生上学的功利性和实用性都比较强。针对贫困生这一现状,需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一旦确定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即使前进的道路曲折、人生的境遇复杂,也能破茧成蝶。

二、加强学业辅导,加快学习转型

学习转型是大学生步入大学后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育之一,转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终身学习和生活。有研究表明,贫困生在大学中挂科率非常高,究其原因重要有两方面:一是他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兼职赚取生活费;二是大学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引导为辅。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升学压力,更没有像高中老师的督促,不知道如何学习,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打游戏上。为此民办高校贫困生要加强学业辅导,促使其学习转型,可采取以下有效的措施。

一是加强学习主体角色的引导和教育。中国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力作用下,以“教”为中心应试教育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重视。而在大学,学生回归其教育主体本位,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得不发生改变,要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据调查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一学期后还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无所适从。特别是民办高校贫困生承担着高昂的学费,角色的不适应,导致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年都会出现部分贫困生退学。因此,民办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教师共同作用加强对贫困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主动性意识的引导,逐步帮助其完成角色的转型。

二是引导贫困生做好学习规划和时间管理。因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原因,为改变经济现状,在大学期间一般都忙碌着赚钱,从而影响了学业。鉴于此,学校可组织成立贫困学生帮困和答疑小组,定期和不定期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给贫困生进行辅导,帮助其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另外可以通过举行时间管理的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贫困生现身说法等活动,帮助贫困生树立起时间管理意识,并逐渐学会有效管理时间,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成功实现学习的转型。

三、加强生活引导,助力成长成才

众所周知高校招生改革后,生源可谓来自五湖四海,这些学生中包含着贫困生,他们有着的不同的生活方式、说话方式、文化背景、举止言行以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因此进入大学后,他们在适应新环境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处理贫困生工作时,学校不仅要通过各种各类的助学扶贫政策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帮助,更要从生活上加强帮助和引导,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一是分层分级有针对性的开展生活引导。贫困生在入校后学校会给其建档立案,按照不同的方式歸类管理,并对贫困生在校期间进行跟踪管理,针对分层分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生活引导和帮助。首先是通过助学扶贫政策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使其生活有保障,能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将养成教育和成人成才教育贯穿于贫困生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养成教育等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引导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二是引导其学会处理问题,培养综合素质。据一项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层次不齐,贫困生在这种环境中往往会表现出自卑、不合群、自我封闭等,鉴于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特点,鼓励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个人的交际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智能并增。

四、加强心理疏导,保障健康成长

据一项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调查研究显示,由于长期承受着家庭经济的压力,有20%以上的贫困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3]民办高校贫困生一方面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入学后接触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同学后,其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对于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疏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定期对贫困生做心理测量、普查,做好预防工作。贫困生在入校后进行心理状况摸底,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对疑似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做好适时的跟踪调查,咨询和疏导工作。注重解决他们的實际困难,注重人文关怀。

二是科普心理教育知识,畅通沟通和救助渠道。据调查表明,受传统思想影响,目前绝大多数人即使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病,也不愿意接受心理干预和治疗,更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告诉别人。究其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只是原因之一,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心理教育的知识匮乏,不能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因此对于贫困生心理教育首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讲座、报告和心理和行为训练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贫困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学会自己我疏导。此外畅通沟通和救助渠道,给心理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

五、加强就业指导,助力稳步上岗

对于绝大多数贫困生来说上大学是改变他们的家庭状况的最佳途径,经过四年苦读,终于要熬到出人头地了,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因此对于贫困生的就业指导要更加重视。首先,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使他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职业道路。其次,针对贫困生特点,加强其能力提升和建设的平台搭建,开展能力提升训练和面试模拟训练等活动,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最后,学校拓展多元化的就业渠道,给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使贫困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民办高校贫困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应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突出其独立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秉持“育人重于育才、成人重于成才”的原则,要把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助导、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有机融合起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分阶段地贯穿于贫困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助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黄海峙.论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资助”[J].陕西稀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36-237.

基金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扶贫模式的构建与实践”(SMXY201941).

猜你喜欢

贫困生民办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