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印象:从民国上海设计看上海设计的未来

2020-05-19蔡文超

设计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摩登海派

蔡文超

摘要:追溯“海设计”的历史与人文精神,梳理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以海派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上海“摩登”为出发点,从历史维度探究:(1)上海设计发展的源动力;(2)新人文力量引领下的商业设计美学、视觉技术革新、设计教育;(3)梳理过去和当代上海设计中独特的人文情怀。从“制造”到“智造”,以“虚拟科学”为技术基础,上海设计的未来将在新海派文化影响下融入正在到来的新世界并形成新的设计场域。在融合东方历史人文与智慧的基础上,从科技前沿、社会需求等角度思考上海设计,才能以更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心态把握上海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上海设计 摩登 海派 人文情怀 未来观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5-0064-03

Abstract: To trace back the history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Shanghai Designand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future. Based Onthe importantconcept of Shanghai Modern in Shanghai school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fromthe historical dimension:(1)the source power of Shanghai design development:(2) commercial design aesthetics, vlsu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sign educa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new human forces, (3) combing the unique human feelingsin the past and contemporary Shanghai design From manufacturing to intelligentmanufacturing, based on Virtual Science, the future of Shanghai design will integrateinto the coming new world and form a new design fiel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Shanghai ochool cultur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oriental history, humanity andwisdom, Shanghai design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technoogy frontier and oocial needs, so ao to grasp the future of Shanghai Designwith a more open, free and inclusive attitude

Keywords: Shanghai design Modern Shanghai style Humanities and SensibilitiesView of thefuture

引言

近代上海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在这里,从城市消费、竞争、民族等观念与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民族资本及其市场环境,让现代主义设计有条件渗入到上海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集中展示现代设计力量的城市之一,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设计源流地之一。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设计也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发掘、使用上海设计的历史资源并使之服务于未来,就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有“法国的牛顿”之称的拉普拉斯在他的“机械决定论”中曾说,“应当把宇宙目前的状态看作是它先前状态的结果,并且是它以后状态的原因。”[1]也就是说,在线性逻辑推导中,人们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价值就在于,当我们追溯和发扬“上海设计”的历史脉络时,可归纳并找到在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设计精神”,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梳理上海设计源流与上海设计未来的关系問题。

一、民国时期的上海”摩登“

民国时期的上海“摩登”主要体现在现代生活方式、市场促进下的民族工商业与设计、新人文主义影响下的商业美学、新媒介技术以及商业美术教育。

首先是“新事物”刺激下城市居民逐渐形成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埠以来上海的城市史,实际上是一个以现代生活需求为主导的社会发展过程。人们对新事、新物的强烈欲求,自晚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就在“器与技”、“物与技”的想象中逐步实现,更重要的是,在制造与生产方法上得以学习、改进甚而创新。西方各种新鲜事物如火车、汽车、自行车、缝纫机、留声机以及游艺场、咖啡馆、百货公司、跳舞场、报馆、广播台、电影院等西方物质与文化休闲场所,重新塑造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譬如百货公司“这种新的商业文化模式,在巨大都市上海的日趋成熟的中国人社会中常常发挥商业先驱和先见的功夫,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是牵引‘摩登上海发展的动力”[2]。如果再考虑到民国时期西方政体、科学观念以及各类新技术对日常生活需求的影响,上海无疑是中国人现代化生活方式体验的主要阵地。可见,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及其需求必然要借助“新事物”的生产与更新来完成,这也是“上海设计”形成的源动力之一。

其次,市场促成上海设计向模仿、融入与再生的方向发展。从上海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上海设计走过了一个普遍模仿国外设计到融入与再生的过程,小到火柴盒、食品包装、电风扇、自行车,大到汽车、有轨电车、纺织机等,对欧美日等工业国家日用、生产、制造器物的仿造与接受,不仅意味着上海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转型,也代表着在设计思维或观念层面的转变,这种转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及审美意识的变革。上述过程一方面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在发展初期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也表明工业制品已进入城市生活,甚至其满意程度已让当时的消费者进入到审美喜悦的阶段。从工业产品的再生过程来看,本质上就是一种本土化接受与改进的过程。或者说在追求审美时尚的心理作用下,西方设计的融入与再生推动着上海设计的发展。特别是在政府“国货运动”政策的激励下,上海设计以“国产”为己任,在模仿与改进中诠释国际现代主义设计与民族设计的融合关系。事实上,“构建民族主义的视觉认知”[3]已成为国货运动中设计师们自觉遵循的设计原则,康元公司设计的铁皮玩具设计(图1)即为较好的例子。这种以政策指导、民族主义激荡下的工商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摩登”生活的想象与实践,其中的民族设计意识也因此得以延续。

第三,在新人文品味引领下逐渐形成商业设计美学。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书籍、期刊、报纸及月份牌、包装等文化与广告新媒介的出现,构成了这个时代新人文主义的文化阵地。新人文主义倾向的审美趣味就在这些媒介中产生,在其中推波助澜的精英力量主导着这些优质的文化资本,尤其是在文字与图像应用方面,他们让这些文化资本的社会价值得以最大化,由此呈现出的百家争鸣局面将传统文化价值与西方审美经验及视觉语汇相结合,同时也让两者的差异性产生出一种文化的张力,在商业需求驱动下形成的视觉审美,即是民国时期商业设计美学的诉求,也是民族工业生产革新的试验场,“政府如能采行鼓励与扶植政策,则其输出量值,自必大有增进”[4]。探索与先锋精神让这个时期的上海充满浓厚的新奇心态,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期待变革,一些商人、教育家、艺术家和商业设计师不安于现状,其内在的求新意识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与生产进步的内在动力之一。商业设计也因此表现出新的美学风格,商家和设计师想尽办法博取消费者的眼球,街头视觉形象(图2)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探索精神,直接或间接体现出民国时期的新人文审美心态。

第四个“摩登”来自于视觉媒介技术革新,也就是印刷与照相技术带来的新视觉革命。西方现代印刷与照相技术相继被引进上海后,中国的印刷业从此开启了现代化转型,以《良友》画报、《美术生活》等新视觉革命成果为代表的印刷品,直接改变城市居民的视觉认知习惯,并让市民对出版物有了更新的要求,继而拓宽了视觉生产的技术与市场维度。

上海设计“摩登”的最后源泉则来自美术设计教育和专业设计师。上海设计的早期启蒙一方面来自在沪传教士,如美华书馆、土山湾工艺馆,这是上海设计最初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另一方面是接受过商业设计方法与理念熏陶的设计师,陈之佛、钱君訇、丁悚、丁聪、张光宇、庞薰琹等早年均在上海从事过现代工艺图案实践,他们多受欧美与日本等国家地区设计风格的影响,因此成为引领民国时期上海设计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他们受海派文化影响而建构的包容性特征,让上海的城市生活充满视觉想象,加上开放与自由的态度,如新兴的美术与设计教育以及媒体行业的先锋精神,让民国时期的上海设计颇具影响力。这是市场所带来的动力,在包容的态度指引下,也具备了可贵的前瞻精神。

二、当代上海设计中的人文情怀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民国时期上海设计的前瞻精神,或日未来设计观,就在新时代的人文与经济环境中得以复苏。虽有波折,但民国上海设计的积淀确实为今天上海设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至少从“人类创造更多自由的任务”角度看,设计师“就无须担心权力或计划会变成自由的障碍”[5],也就是说,上海设计中的海派精神依然鲜活,并不因时代变更而阻碍了设计的自由。历史的相似性就在于此,如何从这种相似中找到可以借鉴的内容,就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上海设计的价值。

如前所述,民国时期上海所体现出来的模仿、再生等设计方法,其实是将现代西方设计快速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所谓“模仿”,其实符合先学习、再创造的逻辑,然而也会表现出浮躁的另一面,从新世纪初期的“山寨”设计就能窥见急于求成、表面化改造、快销等现象。好在近年来上海设计逐渐回归设计内涵,如上海“家化”秉承品牌的价值观,在融入海派文化元素的同时,积极倡导并与迪士尼联合“再设计”,推出合作版花露水(图3),主体视觉元素就是上海石库门与米老鼠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上海老字号在重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以上海元素为噱头的所谓怀旧之作,除了吸引人的眼球,并不能真正从历史和品牌重塑中认知思考上海设计的内涵,借老上海元素进行新包装设计.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设计的价值。简言之,由于缺少对品牌未来发展的探索精神,以至于丢失了上海老品牌本该有的“人文精神”,或者说“设计的温度”。

所谓“设计的温度”,本质上指的是设计的人文情怀。数字化时代的设计,从“制造”到“智造”,其核心就是以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为设计赋予更多人文精神与内涵。以“如恩设计”为例。这是一家立足于上海的多元化建筑设计研究室,提供国际化的建筑、室内、整体规划、平面以及产品设计服务。其作品“Flamingo创明乌上海办公室”(图4)综合海派元素,以城市及其历史作为出发点,融入东方之“气”,这一哲学思想鲜明地展现了东方的美学观,具有埃佐·曼奇尼所说的“世界性的本地主义”l61特点,作品因此屡获国际大奖。这个案例表明,当下设计的人文情怀既有传统文化的新生,其目的旨在满足人们对民族文化需求,又继承民国上海设计的胸怀,在作品中融入文化与历史要素。其结果就是人文情怀在设计中的创意延展。

显然,“世界性的本地主义”需要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师参与其中,他们同时也要具备本土人文历史的素养。好在从民国至今,上海都不缺少这类设计师,他们把国际化的设计风格引入上海,在设计技术和思维方式上都能很好地融入到上海设计的文脉中去。再加上作为“设计之都”的上海,在有意识吸纳海外优秀设计人才的同时,也创立了许多让好设计落地的“孵化器”,在设计项目落地生根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土设计师的短板。这是上海设计开放与包容、融合与创造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也提升了上海设计“看未来”的能力。

三、近未来:上海设计的未来观

同历史一样,“未来”既近又远。“近未来”的好处就在于适合仔细规划。回望百年来上海设计的历史,其发生、发展都以借鉴和吸收欧美与日本设计为前提,今天的上海设计依然在延续这一方式,只是其中的多元要素越来越丰富。但无论是民国还是今天的上海设计,始终都保持着鲜明的探索与实验精神,设计师仍然在塑造新的文化资本。从这个角度讲,上海设计拥有足够的潜力。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潜力转化为动力,以启发并形成上海设计“近未来”的规划性思考。

所谓“近未来”的上海设计,指的是在新海派文化影响下,上海设计的前景规划能够更好地融入正在到来的新世界,又如何及时链接新世界设计并与之沟通交流,从而形成新的设计场域。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梳理晚清以来上海设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为清晰呈现不同时期的历史要素,笔者整理出以下“对照表”:

从表1中可见,除自身属性如生产方式、审美、方法等外,上海“近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在于智能、生物、人文、个性、知识等方向。如果结合“思辨设计”来探讨这一趋势,也许更有理论价值。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安东尼-邓恩教授和菲奥娜-雷比联合创立的思辨设计,重点是将想象力与现实链接在一起,目的不是预测未来——这是目前所有以实现商业利益为目标的设计正在做的事情,而是去颠覆貌似铁板一块的“现在”。[7]颠覆传统甚至现有的设计产品与观念,是“近未来”设计师的任务之一。例如留学返沪创业的设计师曾乙文,他设计的男人哺乳器、生物消化车(图5)等设计作品,看似天马行空,毫无章法,但在技术层面已超越当下“可实现性”的产品,带有明显的颠覆色彩,且产品均有相当分量的科技含量。再如,Automato工作室依托上海文化,致力于产品和电气工程的交叉设计工作,重点探索交互设计的价值,以物理和数字接口的方式,深入探究具备一定数字算法与行为的智能产品。如他们设计的有内外两层的口罩(图6),外层根据用户购买的口罩(内层,即过滤层)定制,可连接到过滤层和手机等设备上。口罩过滤层实时跟踪用户的身体状态与呼吸节奏,能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健康情况。可见,“近未来”的设计作品与现在和过去的设计大不相同,与当下许多人的生活观念也相去甚远,它们以前沿的生物科学、生态与数字等技术颠覆“现在”的设计理念,逐步走向未来新世界。

四、未来:上海设计的想象

思辨设计并非唯一的方法模式,對我们从历史视角的观察就会发现,未来向度的上海设计有多种可能,它当下为基础,综合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途径、挑战及对策为己任。未来学家James Canton认为能源、创新经济、人才、医药技术、新兴科学、安全.气候等是世界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8],而其他研究者在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之后提出“虚拟科学”,认为这是人类“科学研究的第5范式”[9]。以此观之,上海设计的未来必然与世界未来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虚拟科学紧密相关。实际上,以“摩登”生活为基础的上海设计自20世纪以来就表现出与“未来”相关的想象空间,一直都居于中国设计前列。为了说明这一点,笔者绘制了一幅“趋势图”,如图7。

图中的紫色代表“合理的”,是当下能及时解决的、最迫切的、核心的设计问题;蓝色是“可信的”,是近未来在可能探索范围的设计问题;绿色是“可能的”,是概念的、未来型的设计。自开埠以来,上海就是一个借鉴世界现代设计的“放大体”,而不是“扩大体”。把线拉的越长,在“合理的”范围内的设计就越实在;“可信的”近未来设计以“合理”为基础向外扩展,但没有也不可能覆盖未来设计的面;未来设计则存在多种“可能的”趋向,虽然也不存在远离合理与可信的面向,但有很大可能出现“虚拟”的发展线。这种虚拟的未来观对于上海设计而言,将使它走向创新型设计学科之路,而这条路的核心与上海设计的品质无法分离,唯有抓住这一核心,上海设计才能更好地延长并拓宽自身的趋向面。笔者认为,在融合东方历史人文与智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更开阔的设计纬度上思考上海设计“喇叭式”的未来。由上海“明日代理”和东京DensoFuture Lab发起的2030年“上海想象计划”,或许能帮助我们思考上海设计的新方向,并进一步夯实上海作为国际都市的新锐与引领精神。

结论

以上,我们从历史维度阐释了上海设计的发展脉络,梳理了上海设计的现状,并想象近未来及未来上海设计的发展愿景。上海设计的历史给予当下及未来太多的借鉴与思考,而它的发展更离不开对未来走向的想象与憧憬,寻找属于上海与中国设计的未来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有价值。以智能、生物等技术为导向的“虚拟科学”,从跨学科的方法角度,历史地审视基于过去、现在和近未来的各种想象与观念,对各种未来的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以此为鉴,今天的上海设计有能力想象虚拟的未来,从科技前沿、社会需求等角度思考上海设计的未来观,探索构建新时代的上海设计,以开放、自由和包容的心态把握上海设计再次崛起的新机遇,从而建构起新的海派设计印象。

参考文献

[1]李敬革,王玉梅.拉普拉斯决定论的成困及其历史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9):24-30.

[2][日]菊池敏夫.近代上海的百货公司与都市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67.

[3]张黎.民国设计文化小史:日常生活与民族主义[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 34.

[4]方显廷.方显廷文集4[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79.

[5]卡尔·波兰尼.黄树民,译.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26.

[6][意]埃佐·曼奇尼.钟芳,马谨,译.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社会创新设计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42.

[7][英]安东尼·邓恩,张黎,译.菲奥娜·雷比著.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6.

[8]James Cantou,Stephen Ibaraki.著名未来学家谈全球未来十大趋势[J].未来与发展,2009(4):101.

[9]刘益东.虚拟科学与大IT革命:支撑未来学的快速崛起[J].未来与发展,2019(10):1-8.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摩登海派
斑驳
摩登之家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摩登上班族
为“海派”正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回到摩登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