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磁场”炼成记

2020-05-19赵青

当代党员 2020年7期
关键词:潼南中医院磁场

赵青

2020年1月10日,潼南区人民医院。

采访结束后,肝胆胰甲乳外科主任赖星给CQDK全媒体记者发来一条信息。

信息中,赖星着重强调,“感谢潼南区的引进,感谢医院的支持!”

这两句“感谢”并非客套话,而是赖星的肺腑之言。正是依托潼南区的引才之策,他才拥有了自己的“舞台”。

破困

“引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首过往,潼南区中医院院长何胜君满是感慨。

在潼南区,区中医院是老百姓就诊的首选之一。然而数年前,医院仅有一名医生拥有硕士学位。

“招不到人!”何胜君对此一脸无奈,而这也成为制约区中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

以脑病科为例,那时候,因缺乏高层次医疗人才,受脑外伤的病人不得不转院治疗。

事实上,不只是区中医院缺乏人才,几年前整个潼南区都面临着高层次人才缺乏的困境。

如何突破这一困境?

潼南区地处重庆西北,是成渝城市群的交汇点、川渝合作示范区。

发展现代农业、引进智能产业、升级传统工业……随着发展进程加快,潼南区战略布局逐步丰富,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求贤若渴,成为这里的普遍状态。

潼南区委、区政府决定牵头“破题”。学习借鉴、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在区委书记曾菁华的带领下,区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联动起来,积极探寻解决之道。

曾菁华说,必须大力实施“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潼南区改革发展事业中来。

2017年8月底,潼南区委决定,把人才工作作为“源头工程”,创新引才方式,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

一场变化在这里悄然发生。

引才

赖星是潼南区引进的医疗卫生人才。

2018年12月底,在重庆医科大学双选会上,赖星第一次见到潼南区人民医院副院长何键。

那时,赖星还是重庆医科大学的在读博士,即将毕业,面临择业。

“愿不愿意到我们医院工作?”何键问。

这一问,在赖星心里泛起了涟漪。

之后,潼南区副区长刘玉梅、区人民医院院长刘春英轮番上阵“动员”。

“我们这里紧缺治疗肝胆胰方面的医生。”

“到这里来,你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发展空间很大。”

被诚意感动、被愿景吸引,2019年7月3日,赖星正式入职潼南区人民医院,担任肝胆胰甲乳外科主任。

“登门引才”,这样的故事不只发生在赖星身上。

3年前,潼南区开始实施“千名硕士进潼南”引才计划。计划实施后,由曾菁华领头,6名区领导有了新头衔——“引才行动组组长”。他们多次带队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举办招才引智推介会,现场考核招聘,并邀请人才免费潼南行。截至2020年初,潼南区共引进硕士720名,博士4名。

“过去,潼南区仅有100余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潼南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严治兵说,如今,潼南区一年招引的硕士人才都不止这个数。“相比以前,我们的人才引进量增加了5倍。”

赖星入职后,同另一名引进人才组建了肝胆胰甲乳外科。

从购置医疗设备,到开展微创手术,再到进行科学研究,短短半年多时间,潼南区人民医院肝胆胰甲乳外科便完成门诊治疗1394人次、开展手术310台……区内的相关患者不必再奔波至重庆主城的大医院就医了。

“我从不后悔来潼南。”赖星笑着说,“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团队,有了一展身手的平台,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日子过得很充实。”

聚才

2020年4月18日,三一筑工(重庆)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期标准化厂房将在潼南区投产。

三一筑工(重庆)公司是一家智能制造企业,主要从事装配式建筑的生产。跟着标准化厂房落地的,还有20多名企业高層次管理人才。

公司副总经理蒋露说:“我们派驻过来的管理人才,至少是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的,他们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

不仅如此,三一筑工(重庆)公司还将面向潼南区招工。

标准化厂房由智能生产线组成。建筑屋顶、墙面、立柱……在这里,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操作。而智能化操作,需要工人掌握软件应用技能。

“智能化操作不仅革新了传统建造模式,也倒逼工人不断提升技能。”蒋露说,“在潼南区,我们将招工150余人,还会给他们提供专业培训。”

培育新型工人、入驻高层次人才,借助招商引资,潼南区将人才聚了起来。

而这,只是潼南区聚集人才的一个缩影。

在潼南区,当地党委、政府还创新了多种方式聚集人才——举办“4+X”专题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实施青年见习计划,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不断聚集本土人才;深入开展校地合作,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产业发展高端论坛,建成市级科技专家大院、市级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众创空间、博士后工作站,通过夯实平台建设,充分借智借力,不断聚集外来人才……

如今,潼南区的人才工作早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留才

2020年1月10日,潼南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

工作人员熊啟旭的电话响了,电话是区引进人才赵雅丽打来的。

“我住的人才公寓里的水龙头坏了,但物业一直没来修理。”赵雅丽反映道。

随后,熊啟旭拨通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电话,请求协助。

小到解决物业问题,大到安置人才配偶,这些都是熊啟旭的服务范畴,但熊啟旭从不觉得这样的服务工作琐碎、辛苦。

“我们就像纽带,一头连接着区高层次人才,一头见证着潼南区的变化。”熊啟旭说,“看到这么多人才愿意到潼南区发展,我打心眼里高兴。”

事实上,像这样的服务,在潼南区还有许多。

为留住人才,近3年,潼南区积极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优化服务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分配人才公寓近400套,实现人才“拎包入住”;举办高层次人才研修班,开展单身青年人才联谊活动,组建人才志愿服务队,为青年人才升学深造、交流交友、服务社会搭建平台;推行“服务专员+联络员”标准化服务流程,对户籍办理、子女入学等事务实行专人负责、全程代办……

如今的潼南区,让人才有了归属感。

用才

“徐医生,感谢您!”手术成功后,患者任晓华(化名)对徐海波说。

任晓华是一名脑干出血患者。脑干出血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疾病,需要进行脑干穿刺治疗,但在重庆,成功接受脑干穿刺治疗的患者并不多。

以前,潼南区中医院无法给任晓华提供这样的治疗。那时,区中医院没有脑病科,没有相关的医疗人才,直到徐海波的到来,才改变了这一窘境。

徐海波是2018年被潼南区引回来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潼南人,从医学院毕业后,一直留在浙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医术精湛。

入职区中医院后,徐海波尽展其才,开潼南区多项治疗先河——采用国际标准化溶栓流程,率先在区内开展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运用“方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给任晓华提供脑干穿刺治疗,正是“先河”之一。如今,徐海波已经晋升为区中医院副院长,分管医务工作。

像徐海波一样,在潼南区,这样尽展其才的引进人才不计其数,他们已经成为助推潼南区发展的“螺丝钉”。

“这3年多来,潼南区的人才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得很扎实。”严治兵说,“从引进人才到聚集人才,再到留用人才,潼南区打出的这套‘组合拳,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来到这里,更愿意留在这里。”

潼南区已经成为汇集人才的“磁场”。

猜你喜欢

潼南中医院磁场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院
赵县中医院
西安的“磁场”
为什么地球有磁场呢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崛起中的钟祥市中医院
2016年春季性感磁场
中医院的契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