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0-05-19周楚婷

科技风 2020年14期
关键词:思政特色习近平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当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着力点,对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学内容、课堂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实现路径,真正实现思政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入脑入心,使大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政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緊紧团结在一起”[1]。同时强调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入脑入心,使大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职责所在,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从理论创新、时代主题、历史使命和立德树人等层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论述其融入“基础”课的必要性,进而结合高校思政课教育教育改革,从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等三个层面探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总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八个明确”的基本内涵、“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等内容。这一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回答。全面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核心要义,是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前提。

(1)理论创新层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或是改革开放时期,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的理论创新达到了新的水平和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关于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2)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层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紧扣这一时代主题,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内在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立足中国国情,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因此,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应该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为脉络,以世界社会主义为视野,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来把握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

(3)高校的根本任务层面——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的战略安排和奋斗目标,也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诸多因素中,德育是首要的、根本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等方方面面,作为理论武器,其必然会启发人、塑造人、指引人,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扎实本领的时代新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1)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新时代,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重要的组织保证,必须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把高校建设成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堡垒和坚强阵地”[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错误思想,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在教材中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3]。可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符合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学科特性,是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也是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实效性和亲和力的内在要求。

(3)是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现实需要。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力者和继承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他们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息息相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根据“基础”课程大纲,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国梦、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宣传和学习。这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和法治素养,了解国情,树立宏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程的路径

(1)思政课教师把握教材思想,优化教学内容。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中宣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校思政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思政课教师要准确把握最新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紧跟时代热点,优化教学内容,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还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在“基础”课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的讲授中,教师要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为时间脉络,讲清楚新时代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要完成这个总任务就离不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支撑。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青年大学生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在《意见》指导下,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对思政课及思政课改革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思政课新教学模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以“线下专题教学+实践教学+线上拓展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线下专题教学方面:将教材体系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将教材的六个章节整合为四个模块十三个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其中。如相当于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教育模块”,可将“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融入其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大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提高法治素养。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在每个教学模块设定一个实践教学主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让“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线上拓展学习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线上视频、电子书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性。“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帮助和指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强调知行统一。新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活动”代替“灌输”,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而言,相当于“基础”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的“中国精神”这一专题,可以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个自信”等内容,结合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如讲述“当代愚公”黄大发、“天眼巨匠”南仁东、“抗疫英雄”钟南山、等感动中国的先进典型、时代楷模的事迹,引导学生努力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勇做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时代先锋。

参考文献:

[1]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9-8-14.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项目:本文系2018年六盘水师范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LPSSYSKL201813;2018年六盘水师范学院“思政”专项“内涵式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路径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PSSYSZZX201813)

作者简介:周楚婷(1989-),女,汉族,云南巧家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特色习近平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标题党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