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内容充盈习作情感

2020-05-19苗文娟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指环阅读课习作

苗文娟

【文题亮相】

请以“记忆中的那堂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病文在线】

我的一堂语文阅读课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我们在上语文课。可我们却不在教室里,你猜我们在哪里?不用猜了,告诉你吧,是在录播教室。

老师是陌生的,环境是陌生的,就连一会儿要学的课文也是陌生的,令我有几分不安。①

课前,老师告诉我们,今天学《动物笑谈》,但我发现我与作者站在两条平行线上,永不相交。②动物怎么“谈”?它们有什么可笑之处?作者怎么将文章写得那么长?想要理解课文,要预习,要熟悉,画字词不能少,大字小字莫要漏。③我们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经过早自修,对文章大意和各个问题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正式上课。④

老师首先说了两句名人名言,接着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没有人像劳伦兹那样?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也很好奇他为什么会有“神奇指环”?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仔细地阅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作者是一位工作认真、热爱动物但有时也“傻”得可爱的人。他为了一项研究,观察,提问,假设,证实,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宁可自己不舒服,也不愿委屈了动物,却常常不被人理解,倒真像精神病院的病人。⑥

经过初步的分析,我们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掌握。接下来,老师要我们分析作者字里行间对动物流露的感情。文中对动物的描写有动作有神态,有调侃有怜悯,有低落也有高潮。从中,无不透露出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像孩子那般。⑦

最后,重点来了。本文的题目为《动物笑谈》,那么,文中的“笑”体现在哪里?是谁好笑?作为动物,它们可真聪明!在“我”做实验时,乖乖地当个“鸭妈妈”,十分有趣;鹦鹉在“我”父亲午睡时,将他的扣子咬下来,整齐地排列,分毫不差地分类,令人发笑;鹦鹉在母亲织毛衣时,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打开线团,在柠檬树上有规则地打起转来,其乐无穷。⑧

最后,老师将“劳伦兹的指环”送给了我们,希望我们也能像作者那样,工作时专注、严谨、认真。我相信,我现在已经戴上了他的指环,更加专注了吧。⑨

①这里对环境的描写略显拖沓,叙述重点应围绕“阅读”这堂课展开。

②为什么会觉得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这里需要把此心理活动的产生过程详细叙述出来。

③这里的描写过于格式化。

④前面对课上准备的叙述过于冗长,应简单地介绍自己课前准备的情况。

⑤习作中对问题的描写过多。前面明明说老师“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但接下来却出现了三个问题,让习作的主题表达得不明确。

⑥这里的重点应该是得到这个结论的过程,而不是直接说出结论。

⑦这样的描写宛如记流水账,看上去像上课记的笔记一样。

⑧对语文阅读课学习的细节,不需要写得这么细,简单地提一下即可。

⑨“劳伦兹的指环”只是一种代指,需要在结尾把这个代指点出来,不然会让习作指向不明。且在结尾用“吧”会显得你不相信这枚指环能让你变得更加专注,需要更换语气词。

病情分析

写作“一堂语文阅读课”这个话题,更多的是需要围绕自己思考的过程展开,并非着过多笔墨在得出的结论上面。因为结论是每个人都了解的,但心理活动每个人肯定不同,所以要抓住这个点发散思维。除此之外,写文章不能贪多求全,如果把每个点都写出来,结果往往抓不住重点,导致中心模糊,主题不突出。如课前准备活动就不需要写的这么详细,对细节的描述也不用交代得这么具体。

有以下修改建议可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对课前准备活动的描写,需要用更精练的表述方式,用几句话去表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陌生感。

第二,对习作的内容需要把握到位,阅读课不需要写太多上课得到的感悟,更多的是描写这个学习的过程。

第三,习作情感需要有一个递进的过程,这样才更容易拿捏。这里需要有一个事物去贯串全文,比如说这个劳伦兹的“神奇指环”,便是一个很好的连贯物,可以在开头提到这个“神奇指环”,这样,会使习作表达的情感更加充盈,主题更加明确。

【化蝶之作】

我的语文阅读课

◎倪睿澄

那是我第一次去上公开课。坐在陌生的桌椅间,周围的环境令人不适,恍然间,我进入了课堂。

读着这篇课文,突然发现,我和它仿佛是两条平行的线,永远不可能相交。光是题目就让我有几分不解。《动物笑谈》,动物可笑吗?还是它们会谈话?要么是它们被人驯化了,作出些滑稽的动作吧。(作者把他和课文比作两条相互平行的线,在开头直接点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疑惑,使文章的框架更加清晰。)

开头,老师说了一句名言,大意是没有人能像劳伦兹一样有一个“神奇的指环”。“神奇的指环”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词,众所周知,这东西只能出现在虚幻世界中,现实世界绝没有这种东西。但劳伦兹哪儿來这“神奇的指环”呢?——我也很想知道。(“神奇的指环”作为课文的一个线索贯串全文。)

初读课文,我的问题便如浪花般接二连三地涌出来。我既不明白这篇课文的可笑之处,也不知道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我觉得,我像蹒跚学步的婴儿,在理解的道路上,站都站不稳。(这个心理描写的过程非常有意思,将自己比作成一个婴儿在学习这篇课文,侧面体现了小作者对课文的迷惑。)一遍,两遍,三遍,但结果是:我还是不认识它,却先认识我了。我表示:绝对不服!

我就不相信我找不出一点儿苗头来。我再次仔细阅读,这回,我像一个侦探,仔细地、慢慢地读,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凭着这份信心,我对课文的大意有所了解。接着,如剥竹笋似的,一层一层将它剥开来。起先,只是一些毛皮,生硬而简单;接着,越来越有感觉,越来越有趣味。如果说之前只是在拼一些零零散散的小骨头的话,那么现在,我应该在摸鱼的肉了吧。不知什么时候,我与作者之间的心拉近了,平行线不再平行,可以相交了。我明白了劳伦兹的那只指环中所包含的意义:处事时,态度要认真,勤恳,专心。而这种品质也是每一个人必须有的。

快要下课的时候,老师将作者的“神奇的指环”赠予了我们,希望我们向作者学习,成为一个像他一样做事谨慎又专注的人。

我相信,我现在已经戴上了他的指环,比之前更加专注了。(这个结尾和病文相比,只改了几个字,但是情感的表现更加积极向上,也更具有说服力。)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七·12班)

案例总结

升格后的作文把“阅读课”和“读后感”这两个定义分清楚了,使作文的主题表达得更加明确。除此之外,小作者通过使用比喻、对比等手法,表现了自己从迷惑到了解的全过程,使习作文风活泼,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贴切。

猜你喜欢

指环阅读课习作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指环“寻亲”记
指环百搭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