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润“珠”圆
——浅谈紫砂作品“一粒珠”的制作

2020-05-19李玲芳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壶盖形体紫砂壶

李玲芳

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紫砂作为一项民间手工艺术,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年的历史,但其艺术的根源却是我们数千年的文化,所以有许多流传至今的紫砂壶都能够被称之为经典,这其中造型是一方面,文化则是另外一方面。很多人关注一件紫砂壶,往往从外在的造型开始,但实际上紫砂壶从其本身的命名开始就包含有充足的文化色彩,这成为了紫砂壶品位的一部分,一种茶壶造型倘若没有品位,那就等若跌落泥途,无法获得关注和欣赏,更不会传承久远,往往如昙花一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作品“一粒珠”从命名上来看就可以明白与其造型特点相关联,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越简单的名称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紫砂“一粒珠”壶也同样如此。在紫砂壶造型不断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都遵循着“师法古人”——“超越古人”的过程,因为文化和技艺的积淀并非是一时一日之功,往往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理解,而当将这些传承下来的东西研究透彻以后,则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衍生出新的变化和审美情趣,“一粒珠”的造型制作就是如此。

眼前这件“一粒珠”是典型的紫砂圆形器,采用传统工艺中的打泥片围身筒法制作成形,由于这一壶形追求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所以采用了嵌入式的壶盖并免去了壶肩的设计,这样一来壶盖和壶面就直接联系在一起,对于壶面曲线的掌握就提出了一定的制作要求,在具体制作的时候,壶开口的比例要拿捏精准,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跟壶面的挺拔程度相呼应,一般而言,壶面越挺立,则壶口适当缩小,壶面越扁圆则壶口就要增大。圆形壶体追求的是一种浑圆玉润的效果,所以壶身既不能拉长,也不能压扁,而是在正圆之外取略微椭圆的平衡点,让圆形壶面显得尽可能的饱满、滑润。

同时,嵌入式壶盖填补了壶口向上延伸的曲线,但需要注意的时这把壶没有壶肩,倘若壶面线条直接延伸到壶盖,在视觉上盖身就形成一体,但形成的轮廓既不是尖椭圆的截盖,也并非是平口的嵌盖,壶体上半部的线条就显得过“肥”,这样的形体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壶腹的挺立和饱满,简单来说就是过于的追求“圆”而没有对照的变化,跟壶底一旦对应,就仿佛一个圆形的球体在底部瘪了一块,反而不美。所以在壶盖曲线的制作上,选择嵌盖的同时,将壶盖的曲线重叠于壶面的曲线之上,主动的形成断裂,这就如同经典的“掇球”造型一样,让大圆容纳小圆,并在小圆的基础上点缀上椭圆形的壶钮,这样一来圆与圆之间就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视觉特性,产生与创作主题相呼应的艺术效果。

从整个形体轮廓来看,作品“一粒珠”线条简洁,结构亦相对简单,各个部位的组成十分明显,尤其是壶钮、壶盖与壶身的组合,将形体的核心部位着重强调了“圆”与“润”两个概念,圆是外在的轮廓,润一方面是线条的走向是否流畅,另一方面则在于表面肌理包浆的处理,这就需要用明针牛角反复的打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线条尽可能的连贯,镶嵌延伸出壶流、向后则组合搭配壶把,壶流的处理采用了异形化的方式,流身的外部轮廓增加了视觉上的弹性,减轻了硬质的观感,将圆和润的形象塑造到底,其后圆圈壶把的塑造就相对简单一些,但一样要注意前后的平衡,本身的粗细均匀,这样才能够从整理来把握住“一粒珠”这个形体塑造的主题。

结语:形体是提升作品本身艺术品位的第一步,但形体只是手段却并非目的,在文化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形体总是在不停的发生衍变,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紫砂工艺技法的塑造传承,秉承着相同的工艺,哪怕制作不同的形体也会产生一种内在的似曾相识的味道,紫砂文化艺术的传承本身就在于此,而对于工艺技法的打磨,同创作主题一样是处于并行发展的过程之中,在紫砂壶制作中,越是简单的形体塑造背后,越是蕴含着丰富的工艺意理。

猜你喜欢

壶盖形体紫砂壶
伪造的情书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论戏曲表演形体设计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基础版几何形体变化在服装创意立裁中的应用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