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诗意场境还原模式探讨

2020-05-18聂亚萍陈丽丽刘破浪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田园诗田块营造

聂亚萍 陈丽丽 刘破浪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国家对生态园林景观的重视,乡村田园诗意景观的还原,已成为近现代中国景观行业亟待发展的趋势。田园诗意景观,要求在讲究生态美的基础上,去探索人类生存艺术的诗意美。论文从诗意的视角,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化因素——诗词、传统美学、文人哲学等角度去审视现代国民居住环境。

四季景观;田园诗意;人文造景

1 引言

诗意田园的景观元素有很多,均以乡村田园为肌底。尊重乡村原有的场地肌理,延续乡村建筑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将田园景观元素做到极致,就能更好地铸就诗意之美。

论文从诗意的视角,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化因素——诗词、传统美学、文人哲学等角度去审视现代国民居住环境。力争在诗词、传统美学、哲学与田园景观营造中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以期营造出既具有美观性、实用性、生态性、经济性的田园诗意景观,同时又能解决当前中国乡村居住环境的突出性问题。以此满足国民深层次的审美需求,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修养之目的。

2 田园诗意景观的发展现状

2.1 中国政策优势

十九大报告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现代国民宜居环境的发展目标。从2012年开始,中国逐渐重视集中分布在边缘的乡村地带。目前数据统计:已有6799 个保持着传统栖居环境的风水布局、空间序列、植物造景等文化特色的传统古村落得到初步挖掘,因此需要从理论文化和实际探讨出发,探索出田园诗意景观的最佳营造模式,让田园诗意文化,在这些乡村瑰宝中得到体现并延续。

2.2 丰富的理论资源指导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是当代各项领域借鉴的文献资料之一,亦是论文的丰富理论资料。以诗人的眼光,以一种诗意化的精神和境界去领悟并挖掘田园山水诗词中的意象、画面、情怀等,并从这些独特的诗意文化,展开对田园诗意园林景观还原模式的探讨。

2.3 人们的思想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国民对诗意情怀与田园梦想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与身具来的渴望愈来愈强烈。但更多时候只能从古人诗词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诗意的韵味,借助前人的文字去想象诗意田园的风采。田园诗意场境还原,就是将人们心中的渴望转化为精神享受。

朝视白露,晴朗明空;晚沐夕阳,倦鸟知还。与天地相伴,为自然梳妆。

2.4 田园景观由边缘化向集中化发展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田园景观已经从乡村边缘化往城镇周边集中化发展。因此研究出田园诗意场境的还原模式,是景观设计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

3 田园诗意景观各肌理概念探讨和处理方式

3.1 田块肌理诗意还原探究

布局特点:平面上以线条分割为主,区块之间看似随意但不散乱,如棋盘上星罗棋布的布局。立面上以地形高低错落为主,借助地形营造出视线上的节奏变化和韵律感,体现出自然之美。(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3.2 诗意营造手法

(1)利用田埂道路对大面积的田块进行分割,不同田块间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可以丰富田块景观色彩。(水清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2)大面积平坦的土地可以适当地做些微地形的处理,果树与农作物套种,可体现出高低错落的立体感,营造出视线变化的韵律美和自然美。(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经本耕。)

3.3 水系肌理诗意还原探究

3.3.1 布局特点

(1)水系以包围的形式或在村中穿过,形成护城河,水系环绕田块,民居分散在两侧。(一水护田将经绕,两山非闲送青来。)

(2)水系穿插在农田之间,主打灌溉功能,水面不宽不深,水底清澈可见偶有小鱼游过,水面不时有野鸭游过。水面种植荷花,岸边多种植柳树。微风吹过,荷动鱼散,柳条低垂水面,静谧之感十足。(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3)水系形态多采用蜿蜒曲折的状态,且多环绕于村落外部或建筑周边,水质澄澈,可供灌溉以及农民的日常农事劳动所需要。(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3.3.2 诗意营造手法

(1)将绿水和动物巧妙地结合一起,营造出一种集诗意化和生态化为一体的文化动态空间。(燕于飞时,绿水人家绕。)

(2)将水作为分割空间的元素,用于灌溉的同时还可以分割田块,将生产工作和空间格局巧妙地结合起来。

(3)水体可以倒映岸边景观,且水系的颜色随周边植物的搭配而变化,虚实空间结合在一起,增加空间体验感。(糊条百尺排银塘,且莫保青只浅黄。)

4 道路肌理诗意还原探究

4.1 脉络特点

(1)道路宽度相对较窄,路距保持牛马车羊畅行无阻,材质以原生态材料为主,体现出自然质感。(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2)道路两边多以乡村植物为装点,如花草、青苔、篱笆等。(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3)分支干道一般通往民户家中,道路两边配置一些枝条低矮的藤蔓植被,两边相互映衬,起着引导视线的作用。(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4.2 诗意营造手法

(1)道路两旁设置一些小型低矮的植物,硬质的铺装和软质的植被结合,视线落脚点和谐一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2)道路形态以曲折为主,不会刻意控制道路的宽度,多以人们生活习惯为主要标准,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材质作为道路铺底。

5 空间布局肌理还原探究

5.1 布局特点

(1)一般选址在亲山近水之地,周边以河流环抱,或以林木环绕,整体环境较为隐逸与幽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民居布局一般以三五建筑为一个组团,组团内部呈不规则排列,或者各个组团之间相距稍远,多以土生土长的乡花乡草装饰的道路连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5.2 诗意营造手法

(1)点面式布局:在以大面积田块为基底的情况下,建筑散落在田块之间,以点的形式呈现,田块作为主体,建筑作为辅体。(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2)遮点式布局:建筑群中要有一定的遮掩效果,种植乡村树种,将建筑群隐逸在树群之中,形成柳暗花明、忽而通透的诗意精神体验。(山重水复疑天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 田园诗意景观植物配置概述

6.1 配置特点

以当地的乡花乡草乡树为主,形态肆意张扬,无需人工修剪。同时,也可以将果树蔬菜经过精心栽培作为观赏之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6.2 诗意营造手法

院墙处一般种植竹子,以此将院墙隐匿。(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前庭种植桃树、李树,后院栽种榆树、柳树,互相映衬,半遮半掩。(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围墙边缘,种植一株杏树,感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灵动诗意。

6.3 田园诗意植物四季要素探讨

6.3.1 春景一时新

构成春景的要素很多,从构成园林五大要素的地形、植物、建筑、园路与小品,到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雾等,再到一些动态的景观要素,如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百鸟争鸣、泉水泠泠等。因此春景的诗意体验,主要在于色彩的斑斓和植被的丰富,以及和各种要素搭配所形成的动态灵动美。

表1 春景诗意构成要素表

6.3.2 夏绿久相眠

夏季植物造景要突出其繁郁葱绿,景观营造应突出浓荫,呈星片状布局,此外,还可引进大面积的荷花,形成“街天河叶无穷碧”的壮阔美。初夏,有“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离噪夕阳。”的清幽诗意,也有“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的精神体验。灼灼的夏日并不是只有燥热与沸腾,还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幽静,同时可以收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的心情与宁静[1]。

6.3.3 秋来红叶深

在诗情画意的景观营造中,秋天的肃静,带着一种枯槁之美。秋天的一切景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体现,所以在营造秋天诗意植物景观的时候,要客观按照自然界自身的变化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诗中一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中,巧妙地将一切和秋天有关的景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苍茫壮阔的诗意景观。

按照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意设计手法,枯槁、萧条和冷寂、凄清,是秋天景观里的特别要素和情感。秋天之美,在于枯槁,丑中求美,荒诞中求取平常,在枯朽中追求生命。因此,“外枯而中庸,似淡而实浓”的人生智慧,在诗意的秋景中得到了体现,能唤起人们对生命活力的向往。比如:怪石和红叶等秋色叶植物组合在一起,原本毫无生气的石头,多了几分生机和活泼,是不加修饰的热闹。这在中国的哲学思想里,就是枯槁中求取欢脱情感的体现。

6.3.4 冬霜待繁荣

冬季景观,因雪花落白,至纯至净,无色的平淡素白才是冬季至纯之美,给人一种深邃的宁静感。冬景诗意景观营造中,最重要的是看无色之色,而冬季的田园诗意,就是在这样的素白空间里得到了最直观的营造。因此造景要素要求简练干净,以期还原至纯景观。在此基础上,还原冬季诗意景观的植物也要求给人一种苍茫深邃之感,如雪松、腊梅、竹柏等。

7 结语

遵循大自然设计肌理、遵循国民对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构建自然、现代、和谐、可持续的人文精神居住理念,是对传统居住文化、诗意文化的传承和研究。田园诗意景观独特的风格设计体系为中国田园诗派诗词所赋予,借助自然山水基底,全面挖掘现有条件中所存在的田园诗意景观要素,提炼人工营造模式,将诗情画意还原到现代田园诗意景观营造中,更好地打造“诗意栖居”文化居住理念。

猜你喜欢

田园诗田块营造
“施肥宝” 微信小程序端设计与实现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诗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
土地整治项目中土地平整设计技术研究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