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柱凝胶技术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验效果

2020-05-18慧,张

黑龙江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血型试管交叉

李 慧,张 田

南阳市骨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新生儿溶血病指的是母婴之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新生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抗体经胎盘进入到新生儿体内,发生同族免疫性溶血。溶血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会在短时间内上升,伴随不同程度的黄疸、贫血、水肿症状,若是得不到及时的输血治疗,患儿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呼吸窘迫等严重病症[1]。为了防止患儿输血时因血型排斥加重溶血症状,在输血前进行配血检测十分重要。微柱凝胶技术是新发展起来的血型血清学检查方法,为了探究其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价值,南阳市骨科医院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生其检验价值高于试管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阳市骨科医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输血治疗。其中,男 28 例,女 32 例;日龄 1~29(8.44±2.25)d;体重2.4~4.6(3.26±0.25)kg;患儿血型:A 型 14 例,B 型 13例,O型26例,AB型7例;母亲血型:A型13例,B型13例,O型28例,AB型6例。本次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进行。

纳入标准:(1)家属知情本次研究并同意参与;(2)患儿无药物过敏史;(3)患儿血液系统无其他疾病。

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家族史患儿或者意识障碍患儿;(2)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患儿;(4)传染性疾病患儿;(5)循环、免疫系统有严重疾病患儿。

1.2 检验方法

所有患儿血标本分别使用试管法、微柱凝胶技术进行血型鉴定;分别通过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技术进行交叉配血。仪器包括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TD-A 型血清学用离心机(包括试剂)、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FYQ型免疫微柱孵育器等。

1.2.1 血型鉴定:(1)试管法。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对所有患儿的血标本进行离心处理,观察反定结果,做阴性对照管排除冷凝集。(2)微柱凝胶技术。离心处理所有的血标本,取6 支凝胶微管,分别记为A、B、C、D、E、F,在A、B、C、D 管中分别滴入0.5%红细胞悬液,并在E、F管中分别将血清、已知A型及B型红细胞0.5%悬液滴入,接着进行离心处理,转速3 000 r/min,时间为5 min,结束后肉眼判定结果。

1.2.2 交叉配血:(1)凝聚胺法。离心所有患儿及供血者的血清,取2 支凝胶微管,分别记为主侧、次侧,配置3%~5%红细胞悬液,将2滴输血标本、1滴供血标本红细胞悬液滴加入主侧,将2 滴供血标本、1 滴输血标本红细胞悬液滴加入次侧,接着分别滴入0.6 ml 低离子介质溶液,混合均匀,静置1 min,分别滴加2滴凝聚胺溶液,静置15 s,再以3 000 r/min 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 min,取管底0.1 ml 凝集液体,向其中滴入2 滴重悬液,肉眼判定结果。(2)微柱凝胶技术。离心所有患儿及供血者的血清,取2支凝胶微管,分别记为主侧、次侧,制作0.5%~1%红细胞悬液,将50 μL供血者标本及50 μL输血者标本红细胞悬液加入至主侧,将50 μL供血者标本红细胞悬液标本及50 μL输血加入至次侧,在37 ℃下孵育15 min,以3 000 r/min 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5 min,完毕后肉眼判定结果。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微柱凝胶技术、试管法的正反定型不符率;微柱凝胶技术、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率。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不合判定标准:匹配为红细胞沉积在凝胶管底部,不匹配为凝胶上或凝胶中有红细胞聚集[2]。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判定标准:匹配为1 min 内散开的属于凝聚胺引起的非免疫性凝集,不匹配为不散开的属于异体抗体所引起的免疫性凝集,试验结果需要在3 min 进行判读[3]。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管法、微柱凝胶技术的血型鉴定情况

微柱凝胶技术、试管法的正反定型不符率均较低,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试管法、微柱凝胶技术的血型鉴定情况比较 例(%)

2.2 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结果

微柱凝胶技术、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率分别为3.33%、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结果比较 例(%)

3 讨论

据相关统计,每140 例新生儿中就有1 例存在溶血病,此病的发病率极高。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原因是母亲体内的IgG抗体从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使胎儿的红细胞破坏,使胎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溶血、贫血等病症[4]。输血是治疗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方法,能快速帮助患儿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症状,为患儿的机体维持正常的供养能力。输血应用广泛,若存在血型不合、血液制品质量差等问题,容易使不良的输血反应被诱发,输血治疗的安全性被大大降低,因此,在新生儿溶血患儿接受输血治疗前,要加强检验工作。

传统的试管法因离心作用可以加速凝集反应,反应时间较短,可以有效测定红细胞上是否有无A 抗原或B 抗原,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对输血者及供血者的血型进行鉴定。微柱凝胶技术即将红细胞和血清加入充有凝胶的微柱内腔中,如果血清中有该红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会形成红细胞免疫复合物,经过离心处理后,复合物会悬于凝胶中或者浮于凝胶表面(阳性);如果血清中没有该红细胞的特异性抗体,不会形成红细胞复合物,离心后分散的红细胞会沉在微柱内腔的尖底部(阴性)[5]。同时,微柱凝胶技术还可以防止抗体蛋白在蛋白质中残留,或者避免出现抗球蛋白被残留盐分稀释的情况,导致结果呈现为假阴性,能降低漏诊率。在本次研究中,微柱凝胶技术、试管法的正反定型不符率均较低,分别为1.67%、3.33%,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张瑜[6]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研究报道中,微柱凝胶技术、试管法的正反定型不符率均分别为1.29%、1.07%。上述结果表明,在输血前使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血型鉴定检验,能有效鉴定出输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

在交叉配血中,聚凝胺法中的聚凝胺被溶解后,会产生大量的正电荷,降低红细胞电位,导致非特异凝集出现可逆性,要中和凝聚胺的凝集,可以在其中加入枸橼酸钠,因此临床可以通过观察凝集红细胞的散开情况进行判定。但是,在药物、肝素、低浓度抗体等的影响下,凝集的红细胞也会散开,因此,使用聚凝胺法进行交叉配血,配血不合的概率较高。微柱凝胶技术进行交叉配血的原理是生物凝胶过滤,红细胞表面有抗体球蛋白,其会与抗球蛋白试剂中的抗体产生特异性反应,当红细胞凝集后,体积会增大,凝胶通道仅能通过单个红细胞,已经凝集的红细胞即便分开,也无法通过通道,因此匹配血型的红细胞会在凝胶的上部或中部凝集,不匹配血型的红细胞会沉积在凝胶管的底部。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微柱凝胶技术、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率分别为3.33%、13.33%。这与刘金荣[7]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报道中,微柱凝胶技术、聚凝胺法交叉配血不合率分别为1.64%、2.93%。上述结果说明,相比于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中使用微柱凝胶技术,能提高交叉配血成功率。

综上所述,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有良好的价值,能准确鉴定患儿及供血者的血型,降低交叉配血不合率,能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血型试管交叉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血型也会改变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试管难题
连数
连一连
冬季的故事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4种血型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