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训释词“视”的语义结构系统研究

2020-05-18卢凤鹏

铜仁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义

卢凤鹏

【语言学研究】

《说文》训释词“视”的语义结构系统研究

卢凤鹏

(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说文》训释语是许慎概括字(词)在各种具体文献中的不同用法加以提炼而成,是字(词)存储状态的意义,即词典义。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的、稳定的、全面的意义系统,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说文》训释语“视”的训释义进行系联和分析,单训或作为主训词参与训释的被释词共68个,都具有“以目睹物”的语义特征(A),在“视”的统摄下,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这就是中古时期“视”的语义结构系统。

《说文》; 训释词; 视; 语义系统

陆宗达先生指出,“研究《说文解字》,不仅要通过训释字去深入了解被训释字,就是对训释字本身也要作精密分析。”“我们研究词义,不仅仅要注意被释字,也必须重视训释字,两者要互相参照,互相比较。这样,就能对古代汉语的词义以及汉语词汇的发展历史演变了解得更加准确。”[1]《说文》释义体现了大量的训诂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的研究成果,为字义、词义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在词汇史上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值得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本文重点考察使用频率高、具有稳定性、构词能力强的训释词“视”,深入探讨“视”的语义结构系统及其历史演变。

一、《说文》训释词“视”的词训系联

《说文》不仅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汉字字形结构、辨识声读的字典,而且“是汉语语言学史上的一部训诂名著。”[2]“训就是解释疏通,诂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换言之,将古代的语言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3]就是用当时明白晓畅的语言解释时代久远的语言,用通语解释各地的方言。许慎为了说解文字、阐释语义,在《说文》中用于“解释的部分应该是当时汉代可以读懂的话,应该是常用的话,而且,由于《说文》整个有九千多字,它是一个全面的东西,而且是常用性的;因为它每个字都要解释,它又是系统性的。”[4]“视”作为训释语,可以通过《说文》全书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相互关系进行系联与“视”具有关联的词训,考察“视”的义位系统。

陆宗达先生在《训诂简论》中总结汉代人释词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互训。第二,推源。第三,义界。[5]宋永培先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说文》实际,认为《说文》词训存在不同的类型,从训释方式分为直训和义界。[6]因此,我们可以从《说文》的直训和义界训释中梳理《说文》训释词“视”的义位系统。

(一)直训。直训分为单训和互训两种方式,《说文》用“视”作为单个训释词进行训释的词有五个:

1.《四上·目部》:“监,视也。从目监声。”

2.《八下·见部》:“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

3.《三上·言部》:“诊,视也。从言㐱声。”

4.《四上·眉部》:“省,视也。从眉省,从屮。”

5.《八下·见部》:“覜,诸侯三年大相聘曰頫。頫,视也。从见兆声。”

(二)义界。“《说文》中的义界概括了字/词在各种具体文本中的不同用法,是字/词储存状态的意义、词典的意义。”[7]在《说文》中,“视”或用着主训词,加上区别于邻近词意义部分的“义差”,突出于意义相近语词的关系;或作为主训词,加上区别于邻近词意义部分的“义差”,突出语词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8]

1.《说文》用“视”作为主训词,突出与意义相近语词的关系的有:

《四上·@部》:

《四上·目部》:

(3)睒,暂视皃。从目炎声。

(4)眮,吴楚谓瞋目、顾视曰眮。从目同声。

(5)䀣,直视也。从目必声。

(6)瞴,瞴娄,微视也。从目无声。

(7)䀘,蔽人视也。从目幵声。读若携手。一曰直视也。

(8)矘,目无精直视也。从目党声。

(9)睌,睌䁂,目视皃。从目免声。

(10)睨,衺视也。从目兒声。

(13)睘,目驚視也。从目袁聲。

(14)䀛,目冥遠視也。从目勿聲。

(18)矆,大視也。从目蒦聲。

(19)瞻,臨視也。从目詹聲。

(20)瞀,氐目謹視也。从目敄聲。

(21)䁲,小視也。从目買聲。

(22)䁈,省視也。从目,啓省聲。

(23)相,省視也。从目从木。

(24)瞗,目孰視也。从目鳥聲。

(25)睗,目疾視也。从目易聲。

(26)睼,迎視也。从目是聲。

(27)瞫,深視也。一曰下視也。又,竊見也。从目覃聲。

(28)眄,一曰衺視也。秦語。从目丏聲。

(29)睇,目小視也。从目弟聲。南楚謂眄曰睇。

(30)眙,直視也。从目台聲。

(31)盻,恨視也。从目兮聲。

《四上·䀠部》:

(32)䀠,左右視也。从二目。

《八下·见部》:

(33)䚕,求也。从見麗聲。”段注:“求視也。視字各本奪。今補。”

(34)覣,好視也。从見委聲。

(36)覶,好視也。从見𤔔聲。

(37)䚄,笑視也。从見录聲。

(39)覝,察視也。从見㶣聲。

(40)䚋,外博眾多視也。从見員聲。

(41)觀,諦視也。从見雚聲。

(42)䚅,内視也。从見來聲。

(48)䚎,一曰直視。从見舂聲。

《八下·覞部》:

(49)覞,竝視也。从二見。

《九上·页部》:

(52)頣,舉目視人皃。从頁臣聲。

(53)顧,還視也。从頁雇聲。

《一上·示部》:

(54)祘,明視以筭之。从二示。

《三上·言部》:

(55)護,救視也。从言蒦聲。

《十下·幸部》:

(56)睪,目視也。从橫目,从幸。令吏將目捕罪人也。

2.《说文》用“视”作为训释词,突出语词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的有:

《八下·见部》:

(57)䚎,視不明也。从見舂聲。

《四上·目部》:

(59)睊,視皃。从目肙聲。”

(60)眓,視高皃。从目戉聲。

(61)眈,視近而志遠。从目冘聲。

(62)䁴,視而止也。从目亶聲。

《三下·卜部》

(63)占,視兆問也。从卜从口。

二、《说文》训释词“视”的语义结构分析

通过对《说文》中训释词“视”的系联,“视”用作单字训释共5例,作为主要训释词共63例,分别单独训释或参与训释68个语词。根据苏新春的统计,《说文》中训释三个字以上的训释词共237个,“这237个常用训释词除少数几个没有流传到现代汉语外,绝大部分在现代仍在使用并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语,又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成为极有生命力的构词素。可以认为这237个常用训释词绝大多数也就是古汉语的基本词。”[9]作为237个常用词之一的“视”,不仅在古汉语词汇中占具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视”参与构词共26个,在《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中“视”参与构词43个。可以看出,“视”作为古今沿用的常用词,历史上词义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是如何进行编码,需要从“视”所训释的语料中对其义位系统进行考释并进行义素分析,进一步探寻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说文》:“视,瞻也。”段注:“目部曰:瞻,臨視也。視不必皆臨,則瞻與視小别矣。渾言不别也。引伸之義,凡我所爲使人見之亦曰視。”《诗经•大雅•棫朴》:“金玉其相”。郑笺:“相,视也。”孔疏:“视者,以目睹物”。其义位为:看。《现代汉语词典》:“看,用眼睛感受外界事物。”“视”的义素构成为:+[人]+[眼睛]+[视线]+[触及]+[物](以下“视”的义素构成简称为A)。

“监,视也。”段注:“释诂:监瞻临涖頫,相视也。”义位为:监视。义素构成为:A+[从高往下]+[看守]+[监督]。

“见,视也。”段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听而不闻者。浑言之则视与见,闻与听一也。……用目之人也,会意。”《甲骨文字典》:视,“象人目平视有所见之形”。[10]义位为:看到。义素构成为:A+[看到的结果]。

“诊,视也。”段注:“仓公传:诊脉,视脉也。从言者,医家先问而后切也。”《玉篇·言部》:“诊,验也。”义位为:诊视;验视。义素构成为:义素构成为:A+[审察]+[断定]+[距离近]。

“省,视也。”段注:“省者,察也。察者,核也。汉禁中谓之省中。师古曰:言此中者皆当察视。不可妄也。《释诂》曰:省,善也。此引申之义。大传曰:大夫有大事省于其君。谓君察之而得其大善也。”义位为:省视;察视。义素构成为:A+[审察]+[验证]。

“覜,視也。”段注:“释诂文。覜训视,故从见。小行人曰:存、覜、省、聘、问,臣之礼也。按五者皆得训视。”《集韵》:“覜,远视。或从见。”《后汉书·张衡传》:“流目覜夫衡阿兮”,在《文选·张衡<思玄赋>》中,“覜”作“眺”。义位为:眺视,从高处往远处看。义素构成为:A+[距离远]。

“䦩,低目视也。”段注:“氐,各本低。按人部无低。日部曰:氐者下也。”义位为:低视;低着眼睛看。义素构成为:A+[方向往下]。

“睒,暂视皃。”桂馥《说文义证》:“暂视皃者,本书‘覢’,暂见也。”《龙龛手鉴·目部》:“睒,暂见也。”《类篇·目部》:“睒,视速也。”义位可为:突然张开眼睛看看的样子。义素构成为:A+[睁大]+[突然]。

“眮,吴楚谓瞋目、顾视曰眮。”段注:“方言:矔、眮,转目也。梁益之闲瞋目曰矔,转目顾视亦曰矔。吴楚曰眮。按瞋目、顾视是二事,梁益皆曰矔,吴楚皆曰眮也。”《玉篇·目韵》:“眮,转目视。”义位为:转目顾视。义素构成为:A+[环顾]。

“䀣,直视也。”《诗》云“泌彼泉水”。段注:“释文云:韩诗作秘,说文作䀣。”义位为:目不转睛地看。义素构成为:A+[时间长]。

“瞴,瞴娄,微视也。”“微”有隐匿义,引申为暗暗、悄悄。义位为:悄悄看一下。义素构成为:A+[时间短]。

“䀘,蔽人视也。从目幵声。读若携手。一曰直视也。”段注:“锴曰:映人而视也。”义为遮蔽别人而看。直视:目不转睛地看。义素构成为:A+[时间长]。

“矘,目无精直视也。”义位为:眼睛无神,茫然直视。义素构成为:A+[时间长]+[茫然]。

“睌,睌䁂,目视皃。”桂馥《说文义证》:“‘目视'当为‘直视'”。《广韵》:“睌,无畏视也。”义位为:目不转睛地看。义素构成为:A+[时间长]

“睨,衺视也。”义位为:斜视;斜着眼睛看。义素构成为:A+[不正]

“睘,目惊视也。”义位为:眼睛惊讶地看。义素构成为:A+[惊讶]。

“䀛,目冥远视也。”段注:“冥当作瞑。目虽合而能远视也。”义位为:眼睛瞑眯着看。A+[合]。

“眽,目财视也。”段注:“目财视也。财,当依《广韵》作‘邪'。‘邪'当作‘衺'……九思:目眽眽兮寤终朝。注曰:眽眽,视貌也。”义位为:斜视;眼睛斜着看。义素构成为:A+[不正]

“矆,大視也。”义位为:睁大眼睛看。义素构成为:A+[睁大]。

“瞻,臨視也。”段注:“《释诂》《毛传》皆曰:‘瞻,视也。'许别之云‘临视。'今人谓‘仰视'曰‘瞻。'此古今义不同也。”王筠《说文句读》:“惟《论语》‘尊其瞻视'是临下之意。”义位为:临视;向下看。义素构成为:A+[方向往下]。

“瞀,氐目謹視也。”《荀子·非十二子》:“瞀瞀然,是弟子之容也。”王先谦《荀子集解》:“瞀瞀然,不敢正视之貌。”义位为:低着眼睛谨慎地看。义素构成为:A+[方向往下]+[小心]。

“䁲,小視也。”桂馥《说文义证》:“小视也者,本书窥,小视也”。段注:“《太玄》‘旌旗絓罗,干戈蛾蛾,师孕唁之,哭且䁲。'注:䁲音麻,窃视之称。”义位为:窃视。义素构成为:A+[偷偷]。

“䁈,省視也。”《尔雅·释诂》:“省,察也。”《广雅·释诂》:“䁈,視也。”义位为:察看。义素构成为:A+[审察]+[验证]。

“相,省视也。”段注:“《释诂》《毛传》皆云:‘相,视也。’此别之云‘省视',谓‘察视'也。”义位为:察看。义素构成为:A+[审察]+[验证]。

“瞗,目孰视也。”义位为:眼睛仔细看。义素构成为:A+[仔细]。

“睗,目疾视也。”《文选·左思<吴都赋>》:“忘其所以睒视,失其所以去就。”李善注:“睗,疾视也。”义位为:疾视;眼睛快速地看。义素构成为:A+[快速]。

“睼,迎视也。”义位为:迎面看。义素构成为:A+[迎面]。

“瞫,深视也。一曰下视也。又,窃见也。”段注:“瞫、深㬪韵。见其底里曰深视。”《玉篇》:“瞫,深视貌。”“一曰下视也。”《集韵·沁韵》:“瞫,低目视”。“又,窃见也。”《广韵·寑韵》:“瞫,窃视。”义位为:深视;下视;窃视。义素构成分别为:A+[方向往下];A+[偷偷]。

“眙,直视也。”段注:“《方言》:‘眙,逗也。西秦谓之眙。'郭曰:‘眙谓住视也。'按眙、瞪古今字。”徐锴《说文系传》:“视不移也。”义位为:目不转睛地看。义素构成为:A+[时间长]。

“眄,一曰衺视也。秦语。”方言词,义位为:斜视;斜着眼睛看。义素构成为:A+[不正]。

“睇,目小视也。从目弟声。南楚谓眄曰睇。”段注:“眄爲衺视,睇爲小衺视者,析言之。此恽言之。方言曰:睇,眄也。陈、楚之间,南楚之外曰睇。”王筠《说文句读》:“谓小其目而斜视之。”义位为:眯目而斜视。义素构成为:A+[不正]+[眯着]。

“盻,恨视也。”义位为:恨视;怒视。愤怒地看。义素构成为:A+[愤怒]。

“䀠,左右视也。”段注:(瞿)“葢皆䀠之假借。瞿行而䀠废矣。”徐灏《段注笺》:“左右视者,惊顾之状。”义位为:左右惊视。义素构成为:A+[左右摇摆]+[惊恐]。

“䚕,求也。”从见丽声。”段注:“求视也。‘视'字各本夺。今补。求视者,求索之视也。李善注《吴都赋》引《仓颉篇》曰:䚕,索视之皃也。亦作矖。”当依《段注》。义位为:探视,察看。义素构成为:A+[验证]。

“覣,好视也。”段注:“和好之视也。从见委声。取委顺之意。”钱坫《斠诠》:“今俗诱人曰覣。”义位为:用眼色引诱人看。A+[眼色]+[诱人]。

“覶,好视也。”段注:“女部曰:◎,順也。覶與◎義近。”义位为:和顺地看。义素构成为:A+[和顺]。

“䚄,笑视也。”段注:“嬉笑之视也。目部曰:睩,目睐谨也。广韵曰:䚄,眼曲䚄也。”义位为:笑嘻嘻地看。义素构成为:A+[笑嘻嘻]。

“覝,察视也。”段注:“密察之视也。”《汉书·高帝纪》:“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颜师古注:“廉,察也。廉字本作覝,其音同耳。”义位为:察看。义素构成为:A+[验证]。

“䚋,外博众多视也。”段注:“众多之视,所视者众也。”看得眼花缭乱,义位为:眼花。义素构成为:A+[模糊]

“观,谛视也。”段注:“審谛之视也。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凡以我谛视物曰观,使人得以谛视我亦曰观,犹之以我见人,使人见我皆曰视。”义位为:仔细看。义素构成为:A+[仔细]。

“䚅,内视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犹内顾也。”张舜徽《说文约注》:“谓目不转睛,不视外物,凝神若内顾也。”义位为:内顾。义素构成为:A+[向内]。

“䚎,一曰直视。”义位为:直视。义素构成为:A+[时间长]。

“覞,并视也。”饶炯《说文部首订》:“并视,非二人同视一物,谓二人相对为视也。”义位为:两人相对而视。义素构成为:A+[相对]。

“頣,举目视人皃。”王筠《说文句读》:“頣,《檀弓》曰‘扬其目而视之',举目扬眉相因之事也。”义位为:举目视人貌。义素构成为:A+[抬头]。

“顾,还视也。”《广韵·暮韵》:“顾,回视也。”《玉篇·页部》:“回首曰顾。”义位为:回视。义素构成为:A+[回头]。

“祘,明视以筭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实即筭字之古文也。”同“筭”。训释词:明视。义素构成为:A+[显现]。

“护,救视也。”《史记·李将军列传》:“有白马将出护其兵”。张守节正义:“其将乘白马,而出监护也。”在《汉书·艺文志》作“监视之”。义位为:监视。义素构成为:A+[从高往下]+[看守]+[监督]。

“睪,司视也。从横目,从幸。令吏将目捕罪人也。”段注:“司者,今之伺也。《广韵》作伺。”王筠《说文句读》:“伺察罪人也。”《广韵·叶韵》:“睪,伺视也。”义位为:伺视;侦察。义素构成为:A+[看守]+[监督]。

2.《说文》用“视”作为训释词,突出语词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的有:

“䚎,视不明也。”段注:义位为:看不清。义素构成为:A+[模糊]。

“睊,视皃。”王念孙《广雅疏证》:“《说文》‘睊,视皃也。'重言之则睊睊。”《孟子》赵岐注:“在位在职者又睊睊侧目相视。”焦循《孟子正义》:“互相谗短,则其目亦互相忿视,故知睊睊为侧目相视。”义位为:侧目相视。义素构成为:A+[侧目]+[相对]。

“眓,视高皃。”段注:“豁目字当作此。”桂馥《说文义证》:“视高貌者,《广雅》眓眓,视也。”《集韵·末韵》:“眓,眼眛视高貌。”义位为:视高。义素构成为:A+[往上]。

“眈,视近而志远。”段注:“谓其意深沉也。”义位为:注视。义素构成为:A+[时间长]。

“䁴,视而止也。”段注:应为“视而不止也。”《广韵·彌韵》:“《说文》曰:‘视而不止。'”义位为:视而不止。义素构成为:A+[时间长]。

“占,視兆問也。”义位为:占卜,察看甲骨上坼裂地兆象以揣度吉凶地行为。义素构成为:A+[观察]+[兆]+[断定]。

三、《说文》训释词“视”的语义系统

通过对《说文》中“视”作为训释词在训释中的语义系统研究,确定了被训词的义位,并对义位作进一步的义素分析。用“视”直训的5个词:监、见、诊、省、覜,其义位分别为:监视、看到、观察、审察、远望。反过来说,“视”选取了监视、看到、观察、审察、远望五个义位,分别训释“监”等五个词语。“监、见、诊、省、覜”属于“视”的下位词,都含有“以目触物”相同的语义特征(A),共同构成“视”的语义系统。

(1)“看”子系统:

(2)“监视”子系统:监、護

(3)“看到”子系统:见

(4)“观察、考察”子系统:诊、䚕、觀、占

(6)“远望”子系统:覜

在“视”的统摄下,与“视”有关联的68个词语同属于一个系统之中,这就是《说文》中“视”的语义结构系统,都具有“以目睹物”相同的语义特征(A)。

《说文》是东汉时期的文字学专书,选择汉代可以读懂的训释词分析字的结构和语义一定是应有之义。“视”使用频率高,而且还有合成词4个:临视、斜视、省视、谛视。其构词能力初步显现。“视”作为东汉时期的常用词是没有争议的事实。“先秦两汉表示以视线接触人或物这一概念一般用‘视'”。[11]后来取代“视”的“看”在先秦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说文》:“看,晞也。从手下目。”段注:“锴曰:宋玉所谓扬袂障日而望所思也。此会意。”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九经字样》:‘凡物见不审,则手遮目看之,故看从手下目。'”《说文》:“晞,望也。”《甲骨文字典》:“望,象人举目之形,下或从土”,“象人立土上远望”。[12]徐锴《说文系传•目部》:“看,以手翳目而望也。”可见,“看”在先秦的语义当为:用手遮住阳光远望。在《说文》中隶属于“远望”子系统。对于“看”承担“用眼睛感受外界事物”意义的上位词是后来的事情。“‘看见'大概产生于中古时期”。[13]

总之,通过对《说文》中的训释词“视”的系联与研究,构建“视”的语义系统,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 本文义素分析方法采用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中的表述方式。

[1]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50.

[2]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90.

[3] 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1.

[4] 丁邦新.关于汉语词汇研究的两点意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25.

[5] 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91-195.

[6] 宋永培.《说文》与训诂研究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1.

[7] 许嘉璐.训释字/词义的方式(一)——说“义界”(之一)[J].文史知识,2011(4):119.

[8] 宋永培.《说文》与训诂研究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1.

[9]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127.

[10]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977.

[11] 尹戴忠.“视”“看”历时更替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7):120.

[1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K].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169.

[13] 汪维辉.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455.

On the Semantic Structure System of “Shi” in Shuowen

LU Fengpeng

( Bijie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Bijie 551700, Guizhou, China )

The explanation ofis made by Xu Shen's generalization of different usages of words in various specific documents. It is the meaning of the storage state of words, that is, dictionary meaning. It is a relatively closed, independent, stable and comprehensive meaning system,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hist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planation of “Shi” in Shuowen, there are 68 words to be explained, which have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seeing things with eyes” (a). Under the command of “Shi”, a complete semantic system is formed, which is the semantic structure system of “Shi” in the middle ancient times.

, expository words, vision, semantic system

2020-02-15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范畴理论的《说文》基本层次范畴义符研究”(12GZYB66)。

卢凤鹏(1965-),男,贵州织金人,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字学,训诂学。

H109.2

A

1673-9639 (2020) 02-0083-07

(责任编辑 印有家)(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语义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韩汉位移动词语义对比分析*
——以“”与“出”为例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独立主格作状语,六种语义大作用——例说独立主格在读后续写中的应用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情感形容词‘うっとうしい’、‘わずらわしい’、‘めんどうくさい’的语义分析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