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念剧场的喝彩声

2020-05-15陈东

新民周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剧场话剧

陈东

疫情全球蔓延,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组织慈善义演。大咖秀,在云端。虽然咖值颜值爆表,但没有解渴的瞬间。三个月在飘忽不定过山车般的体验中一天天逝去,移动终端里闪送无数个片段。不得不这样说:在新冠病毒席卷全球的同时,云上的日子里确实见了彩虹。

作为资深的剧场观众,我多年来平均每年现场观看国内外剧目100场以上。除了十年前世博会的特殊时期之外,曾有过一年看戏超过230场的记录。是工作需要职责所在,也是兴趣爱好使然。当年上岗求教老领导如何学习岗位知识,一言以蔽之:把自己变成沪上第一观众,这样才有发言权。谆谆教诲,铭记于心。隔三差五,不是在剧场展馆影厅,就是在前去的途中。慢慢地进入,渐渐地浸润。发布、评审、研讨、点评,一场一场复盘。以一部《时空之旅》为例,曾经陪同领导和各路专家,连续看过26遍。从看热闹逐渐摸门道,好在有向学之心,恩师们不吝赐教。

经典剧目与魔都的观众和剧场,都值得手动点赞!

话说在现场观看“live show”的感觉或许不是云上演出可以比擬的。超长剧有去年的一出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8小时,前些年的德国歌剧《尼布龙根的指环》四天40个小时,还有话剧《醉酒者莫非》5小时。剧场观众中还有cosplay成剧中角色的。在每一次置身于文化广场的法语音乐剧大合唱之中时,深深地为魔都自豪:国际化大都市里的法语观众都这么酷啊!

去年在文化广场,和著名导演毛卫宁(平凡的世界)一同观赏俄罗斯肖洛霍夫名著改编的8小时话剧《静静的顿河》。最初原剧改编为话剧需演24小时。这次是精华版呈现,由圣彼得堡马斯塔卡雅剧院制作的。出轨与爱情无关,战争与正义不搭。大背景是沙皇俄国到苏维埃政权初期,三家人三代人的纠葛命运。不同阶层塑造的人物在时代变迁中,“剥洋葱”式充分地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两面。这一群演艺学院同班同学演员似乎是角色附体,集体优秀。主线和细节都很贴切,工程师出身的导演的功力可见一斑。剧场的服务周到给力贴心,观众也很有持久战的备货。居然有人不仅穿拖鞋套颈托还带被子手机电筒,满场自带流量包。经典剧目与魔都的观众和剧场,都值得手动点赞!

还是去年的文化广场,继2014年后第二轮男版《天鹅湖》。舞台上设计是极简主义低调的奢华,编导是极致的颠覆性审美。王子对女王母亲的爱而不得,演变成双重人格的期待和渴望。高楼深院禁锢了王子的身躯,锁不住他挣脱精神枷锁的抗争。头鹅的控制力和表现力非常惊人,14只天鹅铺满了舞台。台口的13对地峰话筒,收进了低沉的喘息和突兀的尖叫。正所谓:你的一呼一吸,刻画出我的全部人生。现象级的作品,不可多得。

难忘2012年春季,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央老领导在上海大剧院为1600位厅局级干部辅导观赏京剧:角儿出场要高声叫好,这是“碰头彩”。过门好听要击节鼓掌,这是给琴师鼓劲。名角儿翻高腔就像领导讲话提高音调,此处应有掌声……京剧的互动性极强,叫好能否叫在点上也考验观众是否懂行。反之,就成了喝倒彩。

回到“云上的日子”,是有面部表情细腻和手指飞舞的细节,但全景满视野的自由不见了。切割导演的选择,成了观众被动的跟随。没有了互动刺激舞台的反馈,也没有了全场大合唱的可能。就像现场惊心动魄看球赛和家里沙发上“葛优躺”式发表点评,真不是一个频率。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抑或是培育了一代人的审美标准。线上也许更适合喜爱影视剧的朋友们选择,期待线下戏剧生活的早日重启和复兴。剧场见!

猜你喜欢

剧场话剧
话剧《坦先生》
话剧《二月》海报
开心剧场
开心剧场
论《日出》的剧场性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二)(1935-1937)
开心剧场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