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启示录

2020-05-14任林举

美文 2020年7期
关键词:口罩新冠

任林举  

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突然启动了紧急制动装置。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听到了那一阵刺耳和令人心慌的刹车声,也看到了那巨大的摇晃、泛起的尘土和升腾的黑烟。但只有乘坐那列火车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列车从飞奔到静止这段时间内,身体的失衡和内心的恐惧、痛苦。猝不及防的静止之后,所有人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改变了原有的位置和状态。有人大幅前倾,有人撞到了座椅和墙壁,有人一个趔趄倒在地上,有人被其他的倾倒者砸倒,有人受伤,有人昏迷,有人尖叫,有人沮丧、哭泣,有人抱怨、诅咒,有人惊惶失措……

从天而降的新型冠状病毒、武汉封城、遍布各地的禁行令,让很多人的生活状态、生活轨迹发生了强制性的改变。这时,我才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武汉、北京、广东、东北,我们都是同一列火车的不同车厢,名叫武汉的那节车厢出了问题,也就相当于名叫吉林的这节车厢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人们免不了要争先恐后地追问。这种追问有时很有意义,它可以促使问题的解决;有时意义并不大,不过要给自己接受某种事实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诅咒、谩骂和咬牙切齿的痛恨,往往是最无意义的、最于事无补的,只能引起更大的恐慌、紊乱和更多的坏情绪,所有过激的情绪都将被证明是和理智背道而驰的,而理智的背面不就是没理性、没智慧吗?没智慧不就是愚蠢吗?一个人一旦陷入愚蠢,不但姿态上难看,行为上也会出错,最糟糕的是会将更多的人拉下或推向愚蠢。

大事当前,当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没有足够的能力识别、判断、选择、干预,使事情朝向更合理更好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安静、耐心地等待。当然,我们也可以发声,但依据表象而不是真相的发声,同样会把我们推向轻率或浅薄的陷阱。列车上除了乘客之外,还有列车长、司机、机械师、乘警、乘务员,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职责,每一个人都应该恪尽自己的职守。当然,其中一定会有渎职的、贪婪的、懈怠的、笨拙的、不称职的,乘客里也有煽风点火者和别有用心者,但这样的时候抱怨又有什么意义呢?相信总会有清算的那一天。这也好比一台戏,台上正在演,大家都已经进入了角色,演好,演赖,先安静看着吧,喝正彩也好,喝倒彩也好,都只是加剧一下好情绪或坏情绪,未必就有多大的益处,就算搞得中途“砸”了场,看戏的人也没可能上去接着演,结果只能是没戏了。毕竟,这是我们共同的列车,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此时绝大多数人们的愿望是一致的。既然如此,我们能做的,也只是竭尽全力、心平气和地等待,在等待中守护一份美好的心愿。

本来,已经对近期的事情做过初步的规划——春节前力争结束外围的采访;早早回家,陪伴年迈的母亲过个节;节后回来与几个平日难得一见的朋友见一面,吃顿饭;然后闭关,完成自己手头的作品……还好,采访已经进行到尾声,1月23日上午我开始打点行李准备去最后一站大安市采访,结束后就近回家。就在我吃过午饭准备出发时,网上突然传来了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大,武汉市已经封闭离汉通道的消息。当时心里一紧:“有这么严重吗?”但人在很多的时候是迟钝和麻木的。凭借自己的惯性思维,两千公里之外的武汉市还是遥远的,就是开着车一刻不停地奔跑也要一天一夜,更何况病毒无腿又无脚,它怎么才能冲破重重的围堵抵达自己身边呢?但临走前,老婆还是扔给我一袋医用口罩:“出去时小心点儿吧,药店里的口罩已经快脱销啦!我跑了四个药店,才买到20个。”这样一个细节,既顺理成章,也有点让我感到意外。于是,一边开车往出走,我就在一边想,我这个最需要贴近生活的人,是否离真正的生活有一点儿远啦?

我所安排的采访是在24日的上午进行。那时,几乎每一个盼望节日到来的人们都一头扎在节日的欢乐中,购置年货,走亲访友,聚餐、娱乐,菜市场、超市、大街上、饭店里……很多人在利用一年中最后一点儿时间表达着自己想要表达的心愿,却没有意识到,有一些人正是在忙着为体内一些神秘生物寻找宿主。原来,那些邪性的冠状病毒,虽然自己不能行走,却总是能够想办法获得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它们搭乘的载体,都是我们人类中“跑”得最快、最远的一些人。如果我们无法想象人类会跑多快、多远,会跑到哪里,我们就无法想象病毒什么时候能到哪里。

尽管我前去采访时,加了一份小心,特意戴了口罩,但采访过程还是把口罩摘了下来。竟连我自己也说不明白,那一刻是怎么想的。当时,只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和人交谈时戴口罩。不好意思什么呢?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有带病的危险?不好意思防范对方?不好意思表现出与别人不同?还是不好意思表现出太“重视”自己?这是不是与我们从小到大的文化熏陶有关系呢?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你有病啊”,但这在外国,很有可能是一句关切的问候。是啊,我们是一群从骨子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的人。现在想一想都感到后怕,一旦当时有一个人接触过病源的话,说不准几个人之中就会有人为这个莫名其妙的“不好意思”付出健康或生命代价。吉凶祸福,往往仅在于一念之差,犹疑之间,一个小小的差池就会被时间放大千倍万倍。结局处,冰火两重天。

我说这些,当然也都是“马后炮”,是看到了后果之后的“先见”。很多事情只有经过时间的过滤我们才能够看到真相。事后,人人都可以成为英明的人、没有瑕疵和失误的人,甚至神人。如果可以按照已经画出来的曲线投资股市,每个人都能成为赢家。当时、当事的人,谁的眼前不是飘满了时间的迷雾?事在未然时,谁能够克服人性中那些愚钝、浑浊的弱点?实际上,时至今日,对这种以前从来也没有出现过的神秘微生物,人类仍然知之有限。知之有限就会估计不足,估计不足就会应对无措。面对一些恐慌、无序和忙乱,还是多一些宽容吧,不要过多地挑剔和谴责!不要以神的標准去苛求普普通通的人类。

时至傍晚,网上的气氛开始紧张,据说此次病毒的传染性极其强大,几乎碰面就“着”。查查各地的病例,也已经快速显现和增加起来。正好是一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各地报道的武汉流出人员激增,学生、旅客、返乡人员等等,似乎一下子就已经遍布全国。这形势,稍有一点儿想象力,想一想都令人胆战心惊。很难预测究竟有多少带病毒者,更难以预测带病毒者又接触过多少人,这不知不觉的被传染者又活动了几天,扩大了多少接触面。心事重重的年夜饭匆忙吃过之后,我们兄弟简单地碰了一下,决定立即疏散,第二天各奔东西。

这决定,在刚刚进入节日状态的年轻人眼中,简直如春节晚会上的一个毫不幽默的笑话。一出口,便遭到几个晚辈的嘲笑,他们觉得上了点儿年纪的人太小心谨慎,只会给多姿多彩的生活扫兴。这决定,也像一瓢无情的凉水,泼到了80岁老母的心上。“病毒有那么可怕吗?一年到头全家人就团圆一次,干嘛说走就走啊?”刚强了一辈子的母亲很少当我们的面流泪,这一次,我却看见了她的泪水在眼睛里打旋。我很理解母亲,一个年过八十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能过几个年,能看到几回全家人的团圆。但有什么办法呀?一旦我们这些整天在外边漂的人有一个染上了病毒,一家人都有了危险。一旦感染,我们还有挺过去的可能,身体羸弱的母亲如何能过得那道鬼门关?

大年初一一早,兄弟们各回各家,路上和城里的车都寥寥无几,一片冷清。但到了初二,高速上的车就开始异常拥塞。朋友圈里有人在发视频,高速口,节日通道外,已经排起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看来,人们纷纷踏上了回家的路,开始自觉隔离。那时,我们还不完全了解这场抗击“新冠肺炎”战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夜色降临,长春的大街上空空荡荡,若不是偶尔有一辆车从身边开过,竟宛若一座空城。我猜想,这时肯定没有人去街上买东西,何不趁此机会去药店看看是否有口罩可买。我开车在夜晚的大街上到处找药店,连进了三家药店都没有口罩。咬咬牙,继续找,终于找到了一个有口罩的药店,可是不知道人们是怎么得到的信息,大约有20个人在排长队就买两种东西,酒精和口罩。酒精缺货,就剩一种。我想,如果我也参与排队,悲观地估计,排到自己时,口罩也没有了,病也传染上了。算了吧,干脆回家一宅两个月,埋下头来写东西,坚决不出屋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嘛!

绝佳的闭关写作时机,这么多年都没有遇到,这回遇到了,按理应该断了一切出门的念想,凝心聚气、心无旁骛地写吧?可是不行,往桌前一坐,人“落地”了,心却不落地。刚刚打开电脑,就觉得还有一件什么事情应该做而没有做。什么事情呢?脑子还没等反应过来,手就把手机抓起来了。点开屏幕,就是设置在最前边的“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播报”。连想都没想,就开始一个按钮接一个按钮地往下按,湖北、广东、浙江、江苏、重庆……看完了一遍,又看一遍,看完了曲线,又看相关信息,着了魔一样。不知不觉一个上午过去了。中午时分,感觉头晕眼痛,需要放下手机休息一下,可是刚刚躺到床上睡了一会儿,又觉得睡意全消,又把手机抓到手里……

掐指算算,已经在家里“宅”到第九天了,电脑里要写的东西还不到一万字。看一看电脑上的数字统计,心里不由得一阵焦躁。回想一下这些天我都干什么了呢?除了在网上乱翻,基本什么事情也没干。每天就是看网上传来的实时疫情播报。要么在朋友圈或各种群里乱翻,搜集着一切与疫情有关的信息。当然,武汉是此“疫”的源头和中心,后来才发觉,自己每天的关注其实只是武汉。看着、看着就把时间和空间忘掉或混淆了,仿佛自己就身居武汉。

原来,我的作息时间是每天四点多起床,这些天变成了每天五点多起床。每天如此按时按点起来,说是去写东西,可是简单洗漱之后,还是迫不及待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什么好消息,或看看公开的数据有没有出现令人欣喜的变化。一天的心情,就这样已经完全被网络绑架。好或坏,尽随着网上的翻涌情绪而起伏。看了一些好消息哪怕明明是假的,也跟着众人莫名地兴奋一阵子,看到了坏消息明明知道有可能是谣言,也会莫名地沮丧。这网络的催眠力量可是真强大呀!尽管我不断地警告自己要保持冷静,保持辨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但还是被铺天盖地的言论和情绪影响了情绪。清醒时,自己也在想,我在远离抗疫一线的千里之外的虚拟空间里跟着瞎搅和啥呢?能给那些出生入死的人加上油,还是助上力呢?作为一个袖手旁观的人,有时还不明真相地跟着起起哄,搞不好反而帮了倒忙,想想不由得感到惭愧或可耻。从此,发誓不再跟着他们瞎起哄,惟愿我无声的关注能给那些真正战斗着的人带来祝福。

转过身,继续写,忍住不看手机。但还没挺过两个小时,又如一个“强迫症”患者,不自觉地打开“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播报”的链接。链接上,除了每时每刻更新的确诊病人数、疑似病人数、重症数、死亡数和治愈数,似乎又多了一些题目刺眼、真假难辨的信息。再往下翻,还有一个辟谣栏目,也不知道辟的是真谣还是假谣。后来发现,被暂时证明是谣言的信息,点击率都很高,有时高得让人无法想象。不难看出,但凡这样的消息,大多都是作者用了极大的心思精细打造出来的。

也有一些疯传的视频,能看出来,确实不是谣言,但被发到网上之后,看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比如,有人把医院走廊排队候诊的视频,把个别患者坐在地上大哭的视频,把有亲人逝去痛不欲生的视频,把家人死去也因为被隔离不得相见的视频,甚至医务人员搬运尸体的视频都发到了网上来,紧接着就有“泪目”回应,然后就会有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的诘问。至此,我也在扪心自问,有一些事情是我们必须看到的吗?即使我们看到了,谁能说就是真相而不是表象吗?即使是真相,于我们的身心又有什么益处呢?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有什么裨益呢?

有一些时候,个体很重要,一个人就是一个国家;有一些时候,整体很重要,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但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却必须要根据境况的变化而有所区分。如果只知道叼住一根骨头坚持到底,那是教条,会害死更多的人。眼前的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就是一场战争,是战争就要有战时思维,就要说战时的话。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无辜的人该死或活该受难,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和不可忽视的,但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都难免要死人。战争的法则就是以尽可能少的牺牲换取尽可能多的人活下来;但任何一场战争也都不以人的意志和美好的愿望为转移,也就是说必须有牺牲,而牺牲总要由个体承担。现在,每一份疼痛、苦难和牺牲都是我们共同的;每一份忍耐、坚持和希望也是我们共同的。如果我们只把眼睛盯住一个人或几个人的牺牲,盯住一个伤员的伤口、流血、恐惧和呻吟来抒情或煽情,那么这场战争会赢吗?如果输赢我们也可以不在乎,那么你能估计到一个输的结果会使多少人死于非命吗?网上的种种混乱,也让我由此明白了,为什么医生做手術时禁止家属和闲杂人等去围观啦!

网上的争吵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刺耳了。几乎每一条重要一点儿的信息后边都跟着很多对怼、对骂性质的评论。有那么几天的话题主要围绕阴谋论展开。有人说,美国真不是东西,忘恩负义,趁人之危;有人却说在各国的援助中,美国企业最慷慨,援助最多;有人说美国亡我之心不死;有人却说中国人总是不懂美国的善意;外交部发言人说至今美国政府并没给中国什么实质性援助,有人就回击外交部睁着眼睛说瞎话,特朗普都承诺过给中国1亿美元资助;有人说美国太坏了四处霸凌,有人说是中国先侵犯了美国的利益……这一通吵,吵得头疼,吵得心烦,都什么时候啦,还有心思争论这些?疫情当前就是大敌当前,家里都进“强盗”了,不先把强盗赶走,倒没完没了地争论自己家好还是邻居家好。要是我爷爷活着,就是这么一句:“家里都摊上横事了,还他妈有心思吵?别人的爹再好,也是别人的,你咋奉迎还能认你这个儿子呀?”

任何一次大的事件,不仅仅是对政体、国家运行机制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对国民性和人性的一种考验。一场危机,说是试金石也好说是透视镜也好说是“照妖镜”也好。在这个时候,所有“非同一般”的人都会出来极力表现,所有人都会戴着天使的面具,做着方式和目的截然不同的事情。总有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总有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总有些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总有更多的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每一件事情、每一种声音的存在,都有人知道为什么,也有更多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一些人为了刷存在感,为了搭方便车、蹭热度,不分青红皂白蜂拥而上,跟着起哄,推波助澜,甚嚣尘上。哄得普通的老百姓蒙头转向,无处寻找和捕捉真相,被一次又一次地糊弄、误导、利用,又不得不反反复复地自己抽打自己的脸,或许,若干时间之后还不得不自食恶果。

所有的事情,必然都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是真善,是伪善,你真正的意图和目的都会渐渐显露出来。不但面目,就连心或用心也会露出原形、原色。真正善良的人,往往是无言的,因为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敢确定自己对此事真的“明白”,更多的时候他们不敢或不忍随意挥棒、舞剑,惟怕伤及无辜,惟怕把局面搅得更加混乱。我终于发现,网上并不是一个什么干净的地方,垃圾遍地,乌烟瘴气,但那却是人心聚集之地,是各種力量和能量的交汇之所。

数日来,有两个突出的焦点,就如两台大戏,唱得热闹,围观者众,波涛汹涌。一个是神药“瑞德西韦”,一个是医生李文亮。

关于瑞德西韦,是美国吉利德公司一款在研药物,在前期的病理实验中均显示出对SARS冠状病毒、MERS冠状病毒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但还没有通过二期临床测验。如果没有这次突发疫情,这个药就没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药了。不能不说,这款药和新冠疫情是一份奇缘。围绕这个药一共发生了四起谣言和三起攻击,似乎中国不领美国的情或有人故意拖延时间不将瑞德西韦立即用于临床。多亏国家的批转、运行过程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最后纷杂的声浪才偃旗息鼓,不再爆炒围攻。由于过于复杂,一两千字也难说清此事,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我们只期待着这款药物最终发挥显效。从美国目前的治愈率看,所谓的神药也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款在埃博拉病毒二期测试完全失败的药物,怎么可能就为新款病毒量身打造?如果真如某些人期望或者吹嘘得那么厉害,这么久了,美国那些例患者早应该治愈出院了。

关于医生李文亮事件,声势很大,也算搞出一些人们期待的正面效果,但同时也让一些敏感的人觉察到了幕后情况的复杂,看到了更大的危险。虽然李医生逝世令人心痛和惋惜,但把一个原本普通的人塑造成“试图拯救世界的英雄”,也实在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过分炒作可能有积极意义,但负面的东西也不少。看看那些铺天盖地的口水诗、打油诗和各样起哄的帖子,简直再现了我们一向讨厌的“假大空”文风,各种粗糙、拙劣的跟风文字令人不忍卒读。说实话,李文亮医生虽然是一个善良人、好人、可敬之人,甚至也是和那些为了抢救患者生命而付出生命代价的白衣战士一样,应称之为英雄,但他还真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英雄。英雄得有舍生取义的自觉行动,得有为了心中的信念或目标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至少也得点英雄的举动或“试图”!而他,不过是把一个重要的信息在班级群里悄悄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并特意叮嘱一句“大家不要外传”。他之所以最终被推到这个位置,并非自己所想、所愿,只是被某种情绪或力量绑架了,被借题发挥。有人曾在网上说“李文亮的死具有某种意义的价值”,难道说,有价值就要不遗余力地利用吗?最终这价值又被谁更多地利用了呢?提到良知,也只有做到客观和实事求是才符合良知的本意。问题的实质是因为有一些人知道他是一个问题的焦点,只有在他身上大做文章才有可能打开一个他们想要的缺口。不能不说李文亮医生是一个可怜的人、不幸的人,因为一条不经意的微信,把自己送进了风暴眼,这就决定了他生前和死后都免不了要受到一轮又一轮的揉搓、折腾和过度消费。但这出戏最后似乎还是有一点儿穿帮,为什么一个中国的普通医生的死会立即引起美国的高度重视,《纽约时报》《国会山报》《外交政策》“石英财经网”等纷纷发声?为什么居然有人谣传哥伦比亚医学院都为他的逝世降了半旗?我觉得,李文亮事件远远没有平息,国内、国外的一些人还会围绕这个不幸的人制造出更多的事端。

突然有专家在群里说,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更有智慧了,它改善了自身的结构,毒性虽然没有那么大了,但传染性超强,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感染力吧?又说,病毒也是一种生命,也在寻求自身的繁衍和存活,它的本意不是想把人搞死,而是想和平相处,是要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找一个“靠山”和家园。真奇怪,它是从哪里来的智慧呢?怎么也知道一下子把宿主搞死自己活不成了?看来,在这场人与病毒的较量中,人类还真应该在病毒的身上做一番深刻的反思。这场战役,似乎一开始就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味。

大约,宇宙万物,最终都可表现、表达为一种能量。中国文化中的水,也是这样。水在河里流是水,可以漫卷微澜,也可以浩浩荡荡,也可以汹涌澎湃,都能营造出壮美的画卷。然而,就是不能“作”大了,作大了就改变了性质,水成了洪水和祸水,江河决堤,为害为患,一阵狂欢之后,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托,在大地和阳光的作用下渐渐消逝。我突然就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那可是中国最古老的智慧,但道理好懂,操作起来似乎也不太好把握。

仔细品品这场战役,竟然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大书,从这本书中,我们获得的是关于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一群人或更多人类的“全息”。尽管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早就说过,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仍觉得,疫情过后,不仅某个人或某些人,似乎所有的机构、所有的人,都应该进行一次深刻系统的反思,汲取教训,堵塞漏洞,让曾经的悲剧和混乱不再重演。

2月8日元宵节,远在伦敦的女儿通过微信语音和我通话。她告诉我,有两个武汉人1月21日在伦敦入境,一直在英国旅游走到最北端的约克,坚持到29日,高烧严重入院,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至今,已经20天,病例始终没有增加。英国现在是满不在乎,虽然有部分市民比较担忧,但政府认为肯定没有问题,为了稳定民众情绪,英国的卫生组织特意在电视里喊话,要求国民不要戴口罩,免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我根据国内的嚴峻情况,自然要对女儿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和女婿都要戴上口罩,以便很好地防护自己,尤其自己又是东方人。女儿说,她坚决照办,可是女婿是个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孩子,他说他才不戴呢,在公开场合戴口罩会被别人怀疑自己有病的。结果,我只能一声长叹。

清晨起来,翻看手机里各种各样的群,突然发现,有一些人话语里的怨气和攻击性太大了。“喷”起什么来不顾逻辑,反反正正两面“喷”——不封城是不讲人性不尊重人的生命,把人都关起来是不尊重人权;不复工是不顾底层老百姓的死活,复工是预支“胜利”好大喜功;不采取果断措施是草菅人命,不惜一切代价又不是科学决策;不宣传典型是让流血者流泪;宣传典型又是吃人血馒头……唉,所谓人性的善,就是要在情理之中对别人有一个最起码的理解和体谅啊!当你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的时候,不怕有人站出来反问你一句:“要不让你来试试怎么样?”

昨天,高层连发了两个重要的文件,曾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瞬间风平浪静,不知道是彻底平息还是瞬间的宁静,网上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声音。这时一些真正让人感动、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故事才浮现出来。其中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武汉卓尔万豪酒店,那里住着北京上海的医疗队近400医护人员。大年初三下午,来了一个农民。他开着农用三轮车赶来,车上,装了24箱蔬菜。他说:“听说医疗队住在这里,我送些新鲜的菜来。”他坚持不要钱。这个质朴的农民,骑了40公里电动三轮车。他不会用导航,一路问路找到酒店,脸和手都被风吹得通红。但他很开心,告诉酒店的人:“这是最新鲜的!我只有这么多了。”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哭了。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23岁的女孩叫甘如意,由于客运暂停,自己硬是靠手机导航、骑自行车、搭顺风车,辗转4天3晚,300多公里,从湖北公安县农村老家抵达江夏金口卫生院,回到了化验室参加疫情防控。还有,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让我边看边流泪。作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公民,灾难当头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只能像他们一样,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去推动那个偏离了轨道的巨大球体,“试图”让它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他们在不平凡的时段里,都坚守了自己平凡的本职和本色,这就是伟大的含义。

泪水能够洗涤人的灵魂,也能唤起人的觉悟。看到那么多平凡的人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也在问自己,这个时候,我应该做点什么。是啊,我应该做点什么?如果我是一个医护人员,我就要像战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一样,用生命去守护那些受到了侵害的生命。如果我是监察人员我就要去考察一下,谁在这个时候失职了,谁应该受到怎样的处罚。如果我是一个记者,我就要恪守一份诚实和良知,不抹黑,不漂白,想方设法告诉人们所有事情的真相。如果我是一个官员,假如我是,并且称职,我就要看看我的手下的人谁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无私无畏和超强的工作能力;谁在关键时刻还在鬼鬼祟祟或畏畏缩缩地考虑着个人的得失。如果我是一个执法人员,我就要在最关键的时刻,加大执法力度,将那些没有良知的或作恶的人绳之以法。可自己只是一个作家,虽然这场战“疫”正在激烈进行,我也不能赶往现场,以道听途说的方式向人们传播尚没来得及看清、看全、审视和反思的一切。我认为一个深沉、负责的作家,是要把花粉酿成蜜之后再呈献给人们。我现在只能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事,给所有舍生忘死拼搏在抗“疫”一线的人们以一份安静的敬畏与祝福。关于爱、善良、正直、公义和良知……这些内心的理想和追求,我将以自己的方式,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向人们传递和表达。

连续几天不阴不晴的天空,突然放晴了。2月10日这一天,全国新增的确诊、疑似和重症均有所减缓,而治愈数却大幅上升。窗外的阳光很灿烂,也不知今天湖北的天气如何。阳光从对面楼房的玻璃上反光刺疼了眼睛,但还是希望阳光再强烈一些。当阳光足够强烈的时候,地球上的温度就会骤然升高,黑夜和寒冷就退缩了,黑夜一样的蝙蝠、蝙蝠背后微小但却强大的病毒、病毒背后风一样不知所出的黑色能量……都将在阳光的照耀下销声匿迹。我就这样,蜷缩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冬天里小小的蜗居,一边加紧自己的写作,一边热切地期盼着更加明亮的阳光。

猜你喜欢

口罩新冠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多吃姜、蒜能杀死新冠病毒吗?
新冠病毒的自白
戴口罩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各种各样的口罩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